<h1>春节假日期间,踏着广东音乐的节拍,漫步沙湾古镇,扑面而来的既有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又有老街古巷、青砖釉瓦,还有蚝壳屋、镬耳墙、文峰塔等等,这些富有岭南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散发着迷人的魅力。</h1> <h1>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沙湾,因古代曾是海湾半月形沙滩而得名。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h1> <h1>走进沙湾古镇街区,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老街小巷错落纵横,宗祠古屋散布其间,檐缘梁枋巧饰雕琢,石阶石巷留存完好,并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堪称岭南文化艺术魁宝。</h1> <h1>镬耳状山墙是岭南民居一大特色,具有较好的防火、通风性能。发生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以阻止火势蔓延与侵入;微风吹拂时,山墙可以挡风入巷道,通过门、窗流入屋内。镬耳墙砌成的房子叫做镬耳屋,民间还有蕴含着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说法。</h1> <h1>这种镬耳墙还象征着官帽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过去只有有功名的村人才能采用。沙湾古镇现存的镬耳屋,大多为清朝咸丰年间所建。</h1> <h1>蚝壳墙是岭南民居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建筑工艺形式,具有防火、防虫、隔音的效果。珠三角一带盛产耗,老百姓建房时就地取材,把蚝壳拌上黄泥和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砌成冬暖夏凉、坚固耐用的蚝壳房。</h1> <h1>蚝壳墙即使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完好密实,岁久弥坚,以至于难以从墙上抽出一只蚝壳。</h1> <h1>敦厚里门楼是沙湾保存完好的旧门楼之一。沙湾古镇各坊、里、街、巷过去都建有门楼,上有名人题字的石额,并设企戙木栅闸门,黎明开启,入夜关闭,具有防盗的作用。</h1> <h1>沙湾古镇有几十条年代久远的街、坊、里、巷,石板小路,纵横交错,宗祠庙宇,老屋绵延,保持完好。</h1> <h1>三稔厅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清末民初,“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在此创作《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玲》等曲目,成为享誉华人世界的名曲,沙湾因此成为“广东音乐之乡”。</h1> <h1>三稔厅中庭的沙稔树(杨桃树)长势旺盛,果实累累,这个庭院就是因白话“沙”谐音为“三”而命名为“三稔厅”的。</h1> <h1>沙湾广东音乐馆选址于沙湾古镇安宁路的青萝会馆,馆内设广东音乐私伙局演奏厅、广东音乐展览厅、沙湾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展览厅、互动展示厅,是集表演、展示、观赏、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h1> <h1>私伙局演奏厅。私伙局是民间粤曲曲艺社的俗称,演出时大都不穿戏装,只需乐器伴奏演唱,讲究自娱自乐。</h1> <h1>何炳林院士纪念馆位于沙湾古镇安宁街的衍庆堂。衍庆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奉祀何氏先祖的一座宗祠。</h1> <h1>出生于沙湾的何炳林,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重要功臣、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h1> <h1>留耕堂又名何氏大宗祠,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在的五开五进规模,是清代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留耕堂保留了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木刻、石刻、灰塑等各具风格,对研究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h1> <h3></h3><h1> 三凤流芳石额。北宋政和年间,何氏得姓后的第五十代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同中进士,时称“何家三凤”,故题为“三凤流芳”。</h1> <h1>留耕堂。堂内柱子上有对联一副:“荫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留耕堂起名即源于此联,意为建祠造福后人。</h1> <h1>四方塘是留耕堂前面的一个四方形池塘,人工开挖而成,周边有广场、街道,风光秀丽。</h1> <h1>文峰塔和聪明井。文峰塔又名文魁塔,塔内供奉文魁星神像,过去是乡中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处;聪明井是塔旁一个用八角瓦片叠砌成的井,内有泉水涌出;井水犹如灵感的源泉,配以文峰塔的笔尖,以致沙湾文风昌盛,人才辈出。</h1> <h1>镇南祠是沙湾何氏家族的分支祠堂,保存了广东传统的砖雕、石雕、木雕和灰塑工艺。</h1> <h1>进士会是一座砖木石结构的晚清建筑,门前石柱颇为壮观,旁边就是进士里巷,门楼墙壁上绘有旧时私塾教学情状的壁画,书卷氛围浓厚。</h1> <h1>沙湾古墙是沙湾发展的历史见证。此墙由三层泥、砖墙相叠而成,下层泥墙系明代筑成,中层泥、砖墙为清代所砌,上层红砖墙砌于民国时代。古墙堪称沙湾建筑用材的“三朝元老”和“博物墙”。</h1> <h1>沙湾古镇还保存了为数较多的佛寺、道观、名人故居、民俗与艺术展馆,以及飘色、私伙局等民间艺术表演,还有风味粤菜和小吃,各具特色。游人置身古镇,犹如穿越时空,梦回前朝。南粤文化,岭南风情,令人流连忘返。</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