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序:现代的衣裳·复古的灵魂</h3><h3>去年冬天,我因上海博物馆的吸引去了上海,重点本是文物,却意外地发现,上海这座城市本身也值得玩味。</h3><h3>上海又叫“魔都”,即魔幻之都。第一次听说上海这个别称的时候,我觉得很有趣,也很贴切。“魔都”一词,是一位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提到的。他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眼中魔幻迷离的上海。</h3><h3>这座城市之所以有魔力,是因为它穿着现代的衣裳,却拥有复古的灵魂。</h3><h3>当你穿过拥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弄堂,不到半小时车程,就能到达另一个充满现代化的世界。</h3><h3>在同一座城市里,既有着喧嚣与繁华的枯燥,又有着安静与质朴的乐趣,奇妙无比,光怪陆离。</h3><h3><br></h3> 一、外滩和人民广场 关键词:历史的厚重感和名流氛围 <h3>如今的外滩风光世界闻名,但不到150年前,这里不过是黄浦江边一片荒凉的泥滩。打破这片荒凉宁静的,是西洋炮火。《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作为通商五口之一正式开埠。黄浦江沿岸,也就是今天的外滩,被划为英租界,开设了最早的一批洋行,陆续出现了马路和堤岸,从“泥滩”变成了“金滩”。<br></h3><h3>外国人口中,这条沿江发展的马路叫“Bund”,是“有堤岸的港埠”的意思,本地人则因循上海地名中河流上游为“里”,下游为“外”习惯,称之为外滩,而并不是得名于“外国人开发的滩涂”。</h3><h3>外滩上华丽的历史建筑,在黄浦江畔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庄严肃穆的外表下是曾经的纸醉金迷。</h3><h3>这片风格极不统一的建筑群被20世纪初的欧洲游客有点讽刺地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但这却恰恰说明了,外滩作为上海乃至中国西化和现代化的开端,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质。</h3><h3>如今走在外滩上,想象着数百年前蝇虫滋生的样子,再想像数十年前远东第一大都会的样子,最后看看脚下的路,会体会到沧海桑田的意味。</h3> <h3>亚细亚大楼</h3><h3>昔日是亚细亚火油公司的办公室,20世纪上半叶,该公司在中国经营相当成功,拥有数千名雇员,气派的写字楼就矗立在中山东路和延安东路的交叉口,是外滩万国建筑群的起点,大有雄霸一方的况味。</h3> <h3>中国通商银行大楼</h3><h3>小顶尖、老虎窗、紫灰色粉刷墙面,这个带点童话故事氛围的大楼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第一家银行的发迹地。1897年,鉴于甲午战败需要赔付巨款,洋务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盛宣怀开办中国通商银行,资金来源除了其主管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楼,李鸿章等大臣也是股东。此时距离外资进驻中国已超过半世纪,第一家中国银行的出现,成为本国金融迈向现代化的标杆事件。</h3> <h3>汇丰银行大楼</h3><h3>这栋落成于1923年的大楼是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的作品,高7层、占地17亩,建筑主体采用新古典主义构图,中段基座仿希腊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其下为6根贯通2层至4层的爱奥尼式立柱,从左到右分别为单、双、双、单排列,再下则为3座罗马式石砌拱门。为业界所称道的是,建筑穹顶虽然为石块所堆砌,内部却搭上了钢框架结构,在当年算是开创性的工法,再加上门前威风凛凛的铜狮,无怪乎被人们成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h3> <h3>字林西报大楼</h3><h3>将近百年前,这里是在华最著名英文日报《字林西报》的办公地,《宋氏三姐妹》的作者,来自美国的项美丽就曾在这里上班。</h3> <h3>沙逊大厦(和平饭店)</h3><h3>沙逊大厦由共和洋行设计,以花岗岩为外墙,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铜顶,即便以今日眼光来看仍然不显过时。即便身处万国建筑争艳的中山东一路上,这栋位于外滩20号的棕色建筑依旧一枝独秀。沙逊大厦——如今人们更习惯称它为和平饭店——引人入胜的不只是考究的建筑细节,还有它的主人,以及作为民国时期上海最著名的饭店,它所见证的风流人物和韵事。它像一位从摩登时代穿越而来的老贵族,复古、典雅,经岁月洗练,宠辱不惊。</h3> <h3>外白渡桥</h3><h3>于1908年1月落成通车的全钢结构铆接桥梁,曾经出现在无数影视作品中(当然,多数影视作品是在影视园取景而非实地拍摄)。这座桥的通车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h3> <h3>人民广场虽然是沪上最具历史感、最重要的商圈,但比起外滩更加富有生活气息。</h3><h3>人民公园曾经是上海跑马厅,由英国商人以极低价格收购,用于赛马赌博,许多人在这里散尽家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跑马厅被上海军管会收回,于1952年改建为人民公园。可以说,人民公园见证了帝国主义退出东方的历史舞台。</h3><h3>天气寒凉,人民公园里依然花红柳绿。小雨润如酥,草木沾上了雨水,颜色流了一地。狭窄的小河上架着小木桥,人工湖畔曲径通幽。因为下雨的缘故,游人很少,只有一个老大爷在长凳上歇脚。里面的小亭子却很热闹,几个人在打牌,周围很多人,道不清是避雨还是围观,只是笑声、说话声传开十里。人民公园对面的南京西路则成了建筑师的伸展台,有不少百年历史的建筑,大光明电影院至今仍投入使用,国际饭店的迎宾戴着20世纪初的洋帽子,很有趣。</h3><h3></h3> <h3>上海房地产投资风起云涌的1930年,大陆、盐商、中南、金城四家储蓄会购得跑马厅对面一块地皮,预计建造亚洲第一高楼以吸引更多投资人,找来当时很有名气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话费800万两白银,4年后方告竣工。24层楼、将近84米高,不仅超越沙逊大厦成为上海最高楼,还因傲视全亚洲而被称为“远东第一楼”。“沪上最高”的荣誉持续了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才拱手让人。</h3> <h3>国际饭店西侧的大光明电影院在1928年年底落成时,邀请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剪彩,风光无限。但才一年多时间,就因为播放辱华性质的美国电影早到上海市民大力抵制而被迫歇业。1933年,院方“洗心革面”,请来当时业已成名的建筑师邬达克重新设计建造,之后,大光明凭借豪华的设备拿下“远东第一影院”的名号。这里是上海第一家宽荧幕和立体声电影院,曾经连续11年盘踞上海票房第一的宝座,可以说见证了沪上电影兴衰史。</h3> <h3>紧邻国际饭店的体育大厦曾经是专门服务旅沪西方青年的娱乐场所,马蹄型大楼的浅黄色墙面上镶嵌有深棕色砖,呈菱形图案,是美国当时流行的工艺美术派风格。</h3> <h3>金门大酒店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老式意大利建筑高雅气派,但装潢有些老旧。</h3> 二、老城厢和浦东 关键词:市井气息和全球化大趋势 <h3>清晨的城隍庙,游人依然不少。逛城隍庙,不只要局限在这座寺庙本身,周围的仿古建筑群是上海民俗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来这里看灯会的人是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来烧香拜佛的人也不少。在永远游人如织的城隍庙,我们看到的是上海有市井气息的一面。</h3> <h3>与城隍庙浓浓的市井气息不同,豫园美得不食人间烟火。这座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原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花园,占地30余亩。设计精巧,布局细腻,园内的亭台轩榭、飞檐雕花、小桥流水、花木池塘别具一格且错落有致,随处驻足,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副淡雅的水墨画,叠石理水,精致朴素,以清新洒脱见称。阴雨绵绵之时,青苔爬上雪白的院墙,雨脚如麻顺房檐而流下,便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温润细腻,也能理解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h3> <h3>如果说要在上海选出一块最能呈现“本土文化”历史风貌的区域,非老城厢莫属。在上海开埠、变成我们熟知的贸易中心之前,就已经是上海人最早开辟的生活空间,繁荣兴旺,见证了居民和过客的来来往往,承载了道不尽的兴衰故事。</h3><h3>上海开埠后,发展的重心离开了老城厢。在外来文化和资本的带动下,租界地带发展迅速,后来居上。老城厢地区当时被称为“华界”,主要还是从事传统商业的华人居住区,和附近别墅林立、洋味十足租界地带相比,开始显得拥挤杂乱。少了外国资本的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渐渐地,老城厢从开埠前繁华昌盛的上海县,变成了当地人口中的“下只角”(意思是穷人居住的地方)。</h3> <h3></h3><h3></h3><h3>西唐家弄是上海保存完好的老弄堂。一条条弄堂纵横交错,它们构成的里弄,曾是上海人的重要住宅区。市井生活的细碎往事,往往引人入胜。</h3><h3>住在这儿的,大多是老人,生活节奏很慢很慢。静静的弄堂,忙碌的阿姨,拄着拐遛弯儿的老头儿,买菜买水果的老太太,遛狗的人……人声、狗吠、流浪猫、老房子,那是一副生活的图景,那是一个寂静又平和的世界。这里,时间流淌得很慢,岁月深情,不忍打搅。</h3><h3>这些最日常、最平淡的场景,却能熨帖人心。</h3><h3>不同于繁华的外滩和陆家嘴,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份安逸与从容。</h3><h3>或许在这座城市华美的面具下,这才是人间烟火应有的样子。</h3> <h3>当你穿过拥有人间烟火气息的弄堂,不到半小时车程,就能到达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现代化的世界——陆家嘴。</h3><h3>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二十多年来在陆家嘴上演着如火如荼的“高度竞赛”。</h3><div><h3>夜晚,陆家嘴灯光辉煌,满眼皆是摩天大楼,看得见的是无比繁荣的全球化盛景,却能和弄堂和谐共处,互相交融。现代与传统的交织,融化了钢筋混凝土的冰冷,又带来了更好的条件,两全其美。</h3></div><h3></h3> 三、原法租界及周边 关键词:欧陆风情和宁静浪漫 <h3>毫无疑问,上海的风情和风霜都深藏于这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中,并生长出了上海的灵魂。开埠后,纷纷涌入上海的人们分出了三六九等,原法租界占了头牌,旁边的原公共租界也始终保持优雅血统,与老城厢相反,“上只角”的称呼一直被叫到了今天。</h3><h3>路旁的建筑、行人、餐桌,无一不让你感叹上海的国际化,百年梧桐掩映下的精致洋房别墅一点也不输外滩的万国建筑。</h3> <h3><span style="font-size: 16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caret-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Neue-thin;"><font color="#333333">两端的陕西南路和瑞金二路熙熙攘攘,唯独中间的绍兴路有着别样的宁静。“一战”法意同盟期间,便有了这条路,后因聚集了上海众多出版社而被称为“文艺之路”,也被称为“最文艺的马路”。到了今天,走在绍兴路时,你或许还会想想纸媒的未来。</font></span><br></h3> <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caret-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PingFangSC-Regular,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medium;"><font color="#333333">复兴中路靠近汾阳路的一段,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还有上海"小白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昔日法租界最高执行官的府邸),是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范,甚至精美到让内部的工艺品都有些黯然失色。街景倒也甚美,偶尔入眼的装饰物也个个精致,只是不如绍兴路那么文艺。</font></span><br></h3> <h3>武康路已有110年历史,是上海原法租界的精华地带,聚集了很多名人故居。米黄色调的老洋房和公寓,会让你窥见上海往事。店铺并不算多却都精致有格调,行走之间,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到宁静与浪漫。</h3> <h3>田子坊之于新天地,就仿佛草民之于贵族。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展起来,后者是统一规划打造,前者却是艺术家们恣意发挥,个性气质独特。旅行者、本地文青和老外青睐这里的原生态魅力,慕名而来的游人也能深刻体会到老弄堂的拥挤和“艰难”。</h3> <h3>新天地于1999年开始建设,一边是复古的石库门,一边是时髦的现代建筑。被当地人视作假古董,也是一种怀旧的生活方式。流连于咖啡馆、餐厅和酒吧后,走进弄堂感受时光流转,这才是无价之宝。</h3><h3></h3> <h3>中共一大会址</h3> <h3>屋里厢石库门博物馆</h3> 四、美食小记 关键词:传统➕复古➕时尚 1.本帮菜 <h3>响油鳝丝</h3> <h3>糖醋小排</h3> <h3>草头圈子</h3> 2.海派西餐 <h3>罗宋汤</h3> <h3>炸猪排佐辣酱油</h3> <h3>腓力牛排</h3> <h3>海鲜番茄意面</h3> <h3>巧克力熔岩蛋糕</h3> <h3>德大色拉</h3> 3.Brunch <h3>杂梅松饼</h3> <h3>三文鱼波蛋松饼</h3> 4.面条 <h3>阳春面</h3> <h3>本帮牛肉面</h3> <h3>葱油拌面</h3> 5.小吃 <h3>排骨年糕</h3> <h3>南翔小笼</h3> <h3>鲜肉生煎</h3> <h3>肉松蛋黄青团</h3> <h3>豆沙青团</h3> <h3>宁波手工汤圆</h3> <h3>小结:再会,魔都</h3><h3>五千年的中国看西安,一千年的中国看北京,一百年的中国看上海。</h3><h3>你是中国近代史和屈辱史的开端,却也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开端。</h3><h3>你眼见泱泱大国楼塌了,又眼见她重新起高楼、宴宾客,如今走向世界大舞台。</h3><h3>你永远冰冷,永远高速运转,走在科技和时尚的最前沿,不容一丝喘息和懈怠,让在这打拼的人们恨透了你。</h3><h3>但你偶尔也有温情的一面,那凝住往昔的道道时光又让人们迷醉留恋。</h3><h3>多少人对你爱恨交加,但这也正是你这作为魔幻之都的魅力所在。</h3><h3>再会,魔都。愿重逢之时,我们都已变得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