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成《“瞎饺娃"和他的顺化堡村》有感 王美玲

冰芝

<p class="ql-block">  斯人已逝,再修改阅读当年的美文,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2019年过年期间,微信群都在传阅雷成的《“瞎饺娃"和他的顺化堡村》,这篇纪实散文激起了我心中的层层涟漪,唤起了对往事的种种回忆!</p><p class="ql-block"> 一、对残疾生命的关注使我们的村庄如此美好</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瞎饺娃”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善良的村人格外关注他,为他的生活有了种种的担忧和照顾。在高楼林立匆匆忙碌的都市中,大家似乎对自己的左右邻里知之甚少,关起门来,谁也不认识谁!唯有在那样的村庄,一个村庄,似乎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样的大家庭里,老弱病残似乎更让人同情关注。</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们队有一位五保老奶奶,我们都叫她老千奶,小脚驼背,几乎弯曲成九十度,她只有一个女儿,远嫁山东,她就成了队里的五保老人。大家都很照顾她。大哥每次从部队探亲回来都给老千奶带东西,俨然那就是他的奶奶,影响到我们从小也把老千奶当自己奶奶,她挑不成水,我和自己的小朋友常常去帮她抬水,她对我们也极好,呼着我们的小名,好似她的亲孙子,把她女儿从山东带来的好吃的东西直往我们手里塞。</p> <p>  二、可敬的自强自立的“瞎饺娃”</p><p> “瞎饺娃”记忆力好,心灵手巧,孝顺母亲,会唱小曲,能吃苦爱干净,照顾那些流离失所的妇女,为村民打窖不计回报等美好的品质,于他,会格外令人敬佩!放之于一个没有残疾的正常人身上,都不会给人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去写他去怀念他!因为一个残疾人要像他那样乐观自强随意地去生活,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就拿一个涝池挑水来说,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他打窖下窑,挑水拾柴,和面做饭,体面地发送老母亲,写信包容服刑的弟弟……这一切让人读来为之动容!让人由衷感叹:残缺的生命一样值得大家敬佩!</p><p> 记得我小时候,也有过一个盲人朋友,今天想起还历历在目。他是我姐夫的侄子,比我大十来岁,在我的印象中他也很爱干净,孝顺母亲,听力很好,会拉二胡。那时候我很顽皮,与他走路总会捉弄他:"小心,有个坑!”他犹豫一下,笑一笑,继续往前走。我时间长了不去,只要去了看到他,他听到声音,总会微笑着说:“收姨来了!”后来他去村里的秧歌队拉二胡,我天真好奇,当着亲戚们面问他“茂生,你眼睛看不见咋能学会拉二胡?”他会笑着回答:“我听会的,我把二胡拿上来给你们拉一曲。”他还真去拿了给我们拉,微笑着拉得挺好听!后来听姐姐说他也下过窑,给母亲洗衣做饭,因肠梗阻离世!读了文中的“瞎饺娃”,茂生瞇着眼微笑着拉二胡的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p> <h3>  三、“珍子稠饭"是妈妈的味道,是农村人赋闲的饮食文化 文中作者写"吃了最想吃的珍子稠饭,躺在热坑上想事情!"这句话一下就勾起了我的一种心绪,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每逢天阴雨雪,我总会想起母亲在这种天气下给我们做的珍子稠饭。这些年来我做过多次,但总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 那时候的我是极其不喜欢吃珍子稠饭,小时候还会为吃珍子稠饭哭鼻子:"妈,咋又做这饭!"但我喜欢做这饭时候的天气,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唯有在这样的天气下,我们一家人才能团团围坐在一起,开心快乐说说笑笑!不用那么忙,忙得连句说话的功夫都没有,忙得手上的老茧一层压一层,一年四季忙到头,似乎收入微薄,哥哥们娶媳妇的彩礼钱总也凑不齐!唯有吃珍子稠饭配辣白菜或洋芋条的雨雪天,一家人才是那么悠闲又开心!我们兄妹会玩扑克牌争上游,打升级,或抱着我们的武侠小说读个自在。妈妈为我们精心做她的珍子稠饭,父亲盘坐在热炕上,有时用羊毛捻为我们打毛袜子的线,有时兴趣来了会和我当老师的三哥下上几盘棋……长大了,父母离世后,我莫名的喜欢上了珍子稠饭,在雨雪天,我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做,只是所配菜必多一道:青椒炒肥肠,但却总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br></h3> <p>  四、电影,一个时代的乡村文化</p><p>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跑遍邻村看电影的情景和“瞎饺娃”跟着大家看电影走路不摔跤的事情,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跟着哥哥们看电影的情景。</p><p> 我们小时候,村里似乎还充满了文化气息:演秧歌、写对子、看电影、读绘本、读武侠,这都是我看着哥哥们或跟着他们做过的事儿。尤其看电影,由于我比我最小的哥哥还要小七岁,等我懂事时,我三位哥哥都已工作,家里能常见着的就我四哥和五哥,我四哥对我很好,我小哥就是我的冤家对头,他看电影从来不带我,自己早早就跑了,为此我站在家门口哭过多次。四哥在家会带我去,为了去邻村抄近路,他和他的朋友们常走田间小路,我记得路好难走呀,磕磕绊绊,四哥急了看我跟不上会拉上我跑。小哥有时遇一起,还会吓我:"快跑呀!鬼来了!”我绊绊索索地边哭边跑!电影,成了童年最美的憧憬,追看电影的路,也成了我最难忘的记忆。</p><p> 不论怎样,那时候总有可做的有趣的乡村文化事儿:如过年写对联,我是三哥的小跟班,拉着对联的一头,看着他毛笔一挥,写了一幅又一幅,全院子晾满了对联,村里好多人家的对联都由他这个王老师来写。贴对联,我又是四哥的小跟班,和他剪门帘窗帘,给他拿浆糊锅,门很多,贴完对联还要贴门帘、窗帘,各种颜色,花花绿绿不重复,不像今天,只简单地贴个对联即可。那时候风一吹,窗帘门帘“哗啦啦”齐响,好听极了,春节的气氛在“哗啦"声中显得更浓!</p><p> 现在村里没了学校,人都搬去了城里,村子成了个别老人的村庄,只有荒凉,没有文化!</p> <h3>  五、六七十年代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与作者有深深的共鸣 读完雷成的文章,我比家里其他人更加喜欢这篇文章,他们有的只是对“瞎饺娃”这个人物命运的关注同情或敬佩,我却还有对雷成每一个点滴的理解与感悟!每一个情每一个景似乎就如同电影一样在眼前放过!涝池挑水、林中拾柴、代写书信、过红白事、念宝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六七十年代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再熟悉不过的情景! 在工作疲劳之际、在闲暇无聊之际、在回村里上坟之际,都会想起村里过往的人事,感慨于村里种种的变化!唯有一点,做为一个读书人,始终没有去将这美好的、惆怅的、动人的人事记录一二!雷成做为一局之副局长,事物之繁杂,工作之忙碌,可想而知!而他挤时间为我们娓娓道来这么感人的人事,笔调朴实,亲切自然,唤起了我们一代农村读书人深深的共鸣,可佩可赞! 世界很大也很小,因为这一篇文章,将多少读后有感悟的人的心又汇聚在了那年那月!<br></h3> <h3>二零一九年正月十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