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父亲的言传身教随感</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仿佛弹指一挥间。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近两年了,每每回忆这两年来的点点滴滴,不禁陷入沉思:仿佛父亲的身影就在眼前,父亲的教诲就在耳边。二十九年人间相伴,未曾分别太远。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回到了故乡,又得与父亲朝夕相伴。父亲对我的影响大于天,父亲的言传身教利长远。</p><p class="ql-block">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父亲也不是一个完人。他这一生,曲折艰险,经历很多坎坷,有过很多磨难。认识熟悉他的人,有的人说他善良正直,有的人说他仗义执言,有的人说他光明磊落,有的说他大孝为先,有的人说他嫉恶如仇,有的人说他有能力有本事,有口才有文笔,有的说他办事鲁莽轻率,性情急躁冒进,有的人说他锋芒毕露,强势霸道等等。</p><p class="ql-block">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曾干过木匠,当过代课老师,当过工人下过矿井,当过民办教师,做过各种各样的生意:八十年代开过电影院,九十年代企业办经理部走南闯北做过香菇,木耳生意,后来自己开过五金门市,经营过各种中药材销售:期间又兼顾买过彩票,贩卖过矿石,为此曾远赴缅甸去看矿石,独自一人发火车皮到乌鲁木齐买过香菇。年轻的时候贩卖皮鞋,贩卖粉条,拉整车的年货贩卖等等。做药材生意一年几十车几十车的发货,核桃,连翘,香菇,木耳各种药材特产。家里的客商一住几十天,近的有三门峡,灵宝,远的有上海,重庆。他做生意走南闯北几十年,到过很多地方。</p><p class="ql-block"> 他也干过最普通的护林员,当过村里的小组长,在家里附近一直当总管,很多时候少不了他这个人忙前忙后。</p><p class="ql-block"> 经历丰富多彩,言语谈笑风生。他讲话像讲故事,每每谈及自己的一些经历,都让人由衷的佩服他,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父亲。至今他已经离开我们两年了,很多人提起来仍然会怀念他,想念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儿子的我,有必要谈一谈父亲这个人一生的一些经历。他不是一个完人,但是确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纪念。值此两周年到来之际,我把我对他这个人的理解,从儿子的角度用文字的形式记下来,也算是给他写的一个小传吧。</p> <h3> 我的父亲,于一九六一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出生于卢氏县官坡镇的一个普通家庭。</h3><h3> 曾听父亲提起爷爷当年,因为刚正敢言,看不惯文革的那一套,当年被打倒,后半生郁闷不得志,聊以酒精作伴,终因身体久病,六十岁那年春节后就去世了。幼小时候,记得最多的就是爷爷因为偏瘫无法走路,经常要从屋子弄到院子晒太阳,经常吃饭时候下巴合不住,老是掉下巴,为此父亲经常要送他去医院。后来父亲专门自己学会了对下巴,从此爷爷吃饭的问题才不用太发愁。记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爷爷在县城中医院住院期间,尽管当时我只有五六岁,但是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早上我和父亲陪爷爷到医院的楼顶透气纳凉,突然父亲直愣愣的晕倒在楼板上。小的时候并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害怕,过了一阵,父亲又清醒过来,自己站了起来。我后来长大点才体会到:应该是那段时间父亲照顾爷爷太过劳累而晕倒,现在想起来是满满的感动。爷爷第二次犯病后,就长期不能走路了,三年多时间里,父亲为照顾爷爷付出了很多的精力。爷爷去世的时候,他当时也只有三十六岁,在他以后的岁月中,他常常提起爷爷这个人。仿佛是一代又一代在传递着什么一样,总会触动灵魂。</h3> <h3> 奶奶六十多岁以前身体虽然没有什么大病。但是偶尔的小病,身体不适也是常有的事:吃药,输液也是常有,父亲只要在家,就会送她去医院并陪伴着她。记忆比较深的地方就是以前农村交通不便,父亲有几次专门借邻居的架子车拉着奶奶去的医院。奶奶有一年冬天摔倒伤到身体,卧床休养好长时间,父亲悉心照顾,陪伴奶奶住在楼下,奶奶睡床,父母睡那个并不宽敞,可以折叠的简易沙发。夜里帮奶奶翻身,按摩,负责奶奶大小便等起居生活。母亲也是顿顿给做好吃的饭菜给她增加营养。我正好当时放假回家四十天左右,亲眼看到父母精心照顾奶奶的情景。我白天就陪奶奶说说话,帮她揉揉腿,搀扶她大、小便,一直到我开学。这也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吧。后来几年,奶奶得了癌症,父亲一直陪伴着她,前前后后到县城跟三叔一起陪奶奶住院,检查,到洛阳大伯那边,在三院做手术,后来几次化疗,父亲从来没有过任何的怠慢。生意可以一日不做,但奶奶的病不能有一刻的耽搁,一定要把她的病看好,尽力维系老人家的生命。在最后半年不到时光里,癌细胞转移,奶奶疼痛难忍,在家父亲昼夜侍奉,给她喂药、按摩,有时候她疼的实在没有办法,父亲就每隔很小一会,给奶奶捏身子,来减轻她的痛苦。正月二十七那天我从兰草山上救火回来,奶奶已经被送到乡里医院输氧抢救,全家人尽了最大努力,但是无力回天,二十九日夜幕降临时候,奶奶终究随着爷爷走了。当时父亲很难过,一向谈笑风生,精神特别好的他,那几天精神迷离恍惚,情绪极为低沉。他说如今自己已过了天命之年,老人家的去世是这样的让人难过,让人感慨,是对父母辛勤养育之感慨,是对人生不易岁月无情之感慨。<br></h3><h3> 他不仅仅对他的父母孝顺,他对他的岳父,就是我的姥爷,也非常孝顺。姥爷几次发病,住院,他都从无任何怠慢,很多很多事情,很多很多人,每每提及他这个人的时候,都会发自肺腑的敬重他。</h3><h3> 这种身教,这种鞭策,是我一生最好的老师,感谢他为我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在我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茁壮成长。</h3><h3> 提起父亲,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重重的“孝”字,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一个孙儿的角度,父亲这一生无愧于爷爷奶奶。从一个儿子的角度看,父亲这一生是我的丰碑,我的榜样。</h3> <h3> 父亲偶尔会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前年岁小,有些事情记忆未必很清晰,理解未必很深刻。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愈加感到清晰,感到深沉。</h3><h3> 记得他曾提起,年幼的时候,家境贫寒,加上爷爷被打倒,家庭成分不好,求学很艰难,但他从无任何抱怨,更无一丝自卑,而是倍加发奋努力,那时他一直是官坡学校的尖子生,班干部。听他说起,他是官坡四中最后一批穿草鞋或者是叫什么(巴鞑鞋)的学生之一。在上学期间,他就表现出敢于直言,敢于维持公道的一面。</h3><h3> 记得他提起当年因为自己家庭成分不好,爷爷背着反革命的名声,在学校有一个老师说他是反革命分子的后代,人格上侮辱他。他当场就跟这个老师进行了理论,后来他找到校长,据理力争,这位老师后来被迫写了检查,道了歉。他的这种性情,从上学时候就逐渐养成。</h3><h3> 几十年后,我当了教师,我从来没有因为哪个学生的家庭出身而歧视。对学生从来都一视同仁。对待家庭困难的学生,更是倾心相助,在官坡中学任教的第一个年头,记得最深的是一次开完运动会,好几个学生全都身体不适,我把他们全部接到自己的住处好生照看,如同亲人。这一届学生至今也是对我由衷感动的一届学生。身教言传重于山,高于天。</h3> <h3> 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农村考上大学极为困难,也许是命中注定,父亲七九年,八零年两次参加高考都以很小的分差而失利。</h3><h3> 他毕业后也曾消沉过,后来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得生存得学习得闯社会。后来可能爷爷的指点,他就跟师傅学习了木匠活,干起了木匠行当。至今家里还有几件老家具,还是出自他的手艺。</h3><h3> 木匠这个行当并非父亲的热爱,一个偶然的时机,由于以前他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有人推荐他留校当了一名高中代课教师,高中毕业就带高一的学生,他后来提起说当初也算是边学边教,他教的学生只是比他小几岁。后来这批学生毕业很多跟他成了朋友,成了生意上的伙伴。也许是他一生都不想那么的平淡吧,加上当初收入确实比较低,想到外边的世界去看一看的想法就越发激烈。大伯出学门比较早,当初已经领一帮工人,算是个小包工头了。</h3> <h3> 大概在一九八三年前后,父亲随大伯一起在南阳铜矿下井当工人。当时井下工人工资有一两百多块,远远高于当初当代课教师三四十块的工资。虽然挣得多了,但是他也是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罪。后来谈到这一段下井干活的经历的时候,虽然他仍然会那样谈笑风生,像讲故事一样。但是后来我看到过矿井一些视频,亲身看到过一些情况的时候,那绝对不是谈笑风生的故事。但是他总是那样的乐观豁达。他去世以后,后来我无意间翻看到他八四年写的日记的时候,才发现那个时候他正于母亲飞鸽传书,谈着恋爱。他的日记中记载有八四年女排夺得冠军举国欢庆的情景,更有跟母亲恋爱之初的心路历程。当时在那阴暗潮湿的井下工作,据他说有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特别是有一次塌方,他当时是钻工,几乎快把他整个人都埋没了。后来我分析正是这段他在底层讨过生活,工作过的这段经历,使得他深深同情社会底层的苦人、穷人。这也就逐渐在以后的岁月中,体现出他怜困济弱,仗义豪情、侠肝义胆的一面。</h3> <h3> 印象很深刻,记得他提起过在南阳铜矿工作过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当年在矿上干活期间,好像是一个矿长的儿子或是什么亲戚,狗仗人势,欺压底层工人,他看不惯,忍不住。可能是那个人在他面前也出言不逊,他跟这人打了一架,那人用矿灯打破了父亲的头,满头鲜血,甚是严重,后来头上缝合了很多针,缠了很长的绷带。我不清楚当初为什么这么做,当时的大环境乱的程度可能在今天的我们无法去想象。但是我了解他,嫉恶如仇,看不得狗仗人势,看不得以强欺弱,这可能也是他的本性吧。</h3> <h3> 第二件事就是八三年底从矿山干活结束,在南阳火车站准备坐车回家过年,当时买的是第二天的火车票,要在南阳火车站过夜,当时父亲头上的绷带都还没拆。在南阳火车站遇到抢劫,当时父亲身上的皮包装着十几个矿工兄弟的几万工资。父亲当时为了力保这些工人的工资,他临危不惧,拿出刀子,在皮鞋上蹭的瓦亮,撕下头上缠绕的绷带,冲在最前边,后边跟着十几个矿工兄弟,他嘴里叫骂到,不要命的都来,那些人看到父亲的架势,最后愣是把这一群人吓退了,后来赶紧在掩护下到酒店,把所有的钱给大家分了,后来急中生智,才得以乘车平安离开了南阳。听说第二年八四年全国严打后,地方的治安才好起来。想想也是,还是邓公英明,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有多乱,在外有多不安全。类似这样的事还听过一些如在乌鲁木齐遇到诈骗托儿,他一眼看出端倪,一脚踢破骗局,在火车上遇到歹徒抢劫等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由于生意上的事情多次外出过不少的地方,也经历了很多的事。每每遇到复杂情况,父亲总能急中生智,智中取胜。化险为夷,平安归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大概也说的就是父亲这样的人吧。<br></h3> <h3> 他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隐约记得他提起过有一年做生意跟别人开三轮车路经狮子坪,在路上路遇一位老大娘和她媳妇,当时这位大娘拦他的车要捎带她们一程,父亲见一家人可怜,二话没说,把老大娘搀扶上车,结果不幸,后来车出了事故,老大娘眼睛摔伤,父亲当机把她送到医院医治,前后可能耽搁好几天。他在医院对老大娘尽心尽责,后来老大娘的儿子回来,态度恶劣,跟我父亲理论让我父亲赔付损失。结果老大娘一直站在我父亲的一边,一直说小常人真是热心,出了这事后又忙前忙后照顾,我完全不怨他。就这样,父亲一直等到老大娘基本康复才走,留下一些钱财,大娘一直推辞不受的美谈。</h3>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初,父母结婚。父母的结合,就我看到的他们这一生来说,是一种幸福。他们的结合虽然平凡,但又不平凡。母亲八岁亲妈去世,后妈对母亲一直不好。为了把母亲从那个打骂的家庭中解脱出来,为了母亲有一个温暖的新家。他义无反顾,伸张正义。他们之间没有谁计较过谁的家境,相貌,条件。他们是两颗火热而又善良的心碰撞在一起。父亲去世后,我曾问起母亲,你们年轻时候吵吵闹闹,有过遗憾吗?有过想分开的时候吗?她回答说,这一生不管我们经历过多大的磨难,经过多少的风雨,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分开,这是一份责任更是彼此一生的承诺。现在动不动就要离婚的年轻人与之比起来,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母亲为人正直、善良、纯朴、热心,无论怎样形容她都不为过。以后再仔细谈一谈我的母亲 。</p> <h3> 一九八五年底,姐姐出生。父亲应该是极其高兴的,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并且初为人父的喜悦之情,一定溢于言表。整整三十年后,当我有了自己女儿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受。并且凑巧的是我父亲二十七岁有了我,我同样二十七岁有了我女儿。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两个二十七,凑成儿和女。姐姐现在也有了两个可爱的宝宝,也算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回报吧。</h3> <h3> 一九八六年左右,父亲自从离开学校以后又一次来到学校工作,当上了民办教师。在官坡兰草教学的大半年时间里,他工作兢兢业业,讲课风趣幽默,深得师生爱戴。在兰草期间,父亲结识了一位当初也是刚从普师毕业回来任教的老师,从此两个人的友谊整整延续三十年。后来父亲离世,这位叔叔写了一首悼念父亲的诗提起三十年来与父亲的相知相识。诗中有两句我觉得非常恰当的评价了我的父亲:“仗义豪情是常性,怜困济弱不二言”这可能就是父亲人格的光辉写照吧。</h3> <h3> 一九八八年我出生了,至于我自己,除了感觉继承了父亲百分之八十的外貌基因和百分之五十的性格基因外,确实也没有值得抒写的优秀之处。就多谈谈父亲的一些事吧。先前也没有想过要为父亲也什么小传,很多东西很多事情虽然知道一些,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也并不一定能完全表达清楚父亲当初的观点。但是有一点需要说的是,我没有说过假话,说的都是在自己认知范围内知道的真话。听父母提起我出生那会,父亲跟几个兄弟,在家乡成立了一个电影俱乐部,专门放映新电影,如少林寺啦。当时生意特别好,八十年代一张电影票才两三毛钱,那个时候最热闹的时候,一天都能卖好几百的门票。父亲有独到的眼光,初期电视远未普及,这一干就是三年左右,不仅方便了群众娱乐,更是也打开了他以后做生意的思路。当九十年代初,电视逐渐走进个别家庭的时候,放电影这行当就不景气了。</h3> <h3> 九零年前后,他又与几个朋友在从事乡镇叫企业办或是经理部的地方工作。这份工作主要是从事香菇、木耳等的销售经营工作。那些年他去过武汉、上海、南京、广州、杭州、西安等这些大城市,沟通洽谈,寻找商机,扩宽生意的销路。有时候跑长途运送货物,一去就是个把月,他说过他当初专程到某地见过某领导,现在人家已经是正部级干部了。以至于我常常想知道更多关于他的经历,包括他经历的很多事情很多人。我后来先后也到过西安,南京,武汉,广州等地方,每每想起他的时候,就会去这些地方寻找父亲的影子,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中山陵,西安华清池等。</h3> <h3>武汉留影</h3> <h3>南京留影</h3> <h3>杭州留影</h3> <p class="ql-block">西安留影</p> <h3> 一九九三年是一个新的时间点。这一年,父亲开始独立经营办门市,自己单独做生意。他先开过五金门市,后来就主要从事药材生意直到他去世。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算是兼职干了很多的生意,前边也有谈到,在这就不一一再谈。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不少的失败。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他做任何生意,从来都恪守从商经商的准则,恪守做人做事的准则,从来没有坑骗过任何人。记得还是他朋友在悼念他的诗中所写“从商交商不欺商,亏盈难测节不改”。这大概就是父亲经商大半生的人生信条吧。父亲这一生从心底深处同情社会底层的农民,如挖药人、煤矿工人等社会底层劳动者。殊不知,他自己也算是社会底层的一个经商者吧。有人说父亲或许不适合做生意,这也不无道理,因为有很多的原因制约着他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人处事,性情操守。他嫉恶如仇的性格,伸张正义的性情,在普遍以金钱,以官位,以所谓的成败论英雄的社会上,他是一个所谓的失败者,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但是我认为他是成功的,是正确的,是值得我学习的。我相信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是这个时代里闪烁着光亮的一束希望所在。虽然生意几十年,一直到我结婚,也没有挣到多少钱。但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金钱或许并不能成为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h3> <h3> 记得二零一四年五月,他去焦作一带做药材生意,在当地坐别人摩托车去看货,结果刹车失灵出了事故,大腿、胳膊全都骨折,伤的很重,在当地医院整整呆了二十多天。当时在医院,骑车带他的那个人要协商赔偿,父亲没有任何的犹豫跟他说:你辛苦做小本生意,也很不容易,大家都是朋友,虽然出了这么严重的事故,但是我没有任何埋怨,只怪自己命运不好,该有这一难。后来他只接受了人家很少一点经济上的补偿,这远远不够他的手术费,更无法弥补对他身体的伤害及以后一年多身体修养所需要花费和时间。他这次受的罪最大,前前后后三个多月无法下地,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在医院里,当我大姑一家从老家去看望他的时候,我平生第一次见他流泪,他平时那么强势豁达的一个人。我很受震惊,触动极大。他哭的是自己的命运多难,接连身体上的受伤,做手术对他身心的摧残;更哭的是我当初尚未完婚,婚姻大事急待解决,难以心安。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永远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宁愿自己多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的人。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家乡分地时、我的工作变动时、姐姐出嫁时,包括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一些事情等等。他从来都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会有任何的私心。</h3> <h3> 他这个人,一生看不惯狗仗人势,看不惯阿谀逢迎。正是这样致命的性格,决定了他今后人生的道路和命运。无需去分辨这是对还是错,更无需去争论这是正义还是迂腐。就比如去评论他这一生是到底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一样。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更是人民抒写的。有的人,人前是人,人后是鬼。但是,他这个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嫉恶如仇,慈悲大善。很多小事,至今都历历在目,不能忘记嘱托。无论是以前集体抢险救灾,修大坝,护良田,还是后来五十来岁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护林员。他总是吃苦在先,甘于奉献,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利益,永远冲在前边,走在先锋。我后来无意间翻看到他当护林员一段时期写的日记的时候,心里的感动油然而生。</h3> <h3> 我至今记得一件小事,那是我在镇中心小学教学的时候,以前村小一名学生的一张普通的荣誉证书留在我身边,因为工作调动后,我未能及时给村小那位学生。他知道这件事后,多次教育批评过我说:不要小看一张荣誉证书,这对一个学生来说可能是很大的激励,对她会有很大的鞭策。他几次让我把荣誉证书给以前村小学校学生送去。虽然当初我并未感觉这很重要,但是现在想来,一张奖状,一份荣誉,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通过这个事,我感到父亲就是希望我工作要认真细致,踏踏实实,对得起自己的责任,对得起自己的使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这些小事来看对我的影响来看,他确实是身教言传重于山,高于天。</h3><h3>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这一生,他尊敬老师这个职业,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当过老师。他欣赏我毕业后回家乡当老师的举动。可能别人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又辛苦。但是他从来不这样认为。在他心里,教师这份工作是沉甸甸的,这份责任是沉甸甸。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要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人。他只希望我这一生,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干工作,都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h3><h3> 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每每回顾父亲的这一生,有说不完的话。每每回忆他的言传身教,仍然有很多的东西至今我都印象深刻,仿佛时刻在警醒教育我:勿忘初心,牢记使命,任重道远,脚踏实地。</h3> <h3> 我常常想父亲这一生如果不经商,如果要是从政的话。他会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好干部吗?很多事情,没有假设,更不可以去假设。前年十一假期,抽空去了趟延安:夜宿志丹,过南泥湾,登杨家岭,游历枣园,祭黄帝陵……延安革命圣地,无不令人神往。当时写下这样的话:</h3><h3>不忘初心,继续前行;</h3><h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h3><h3>革命艰辛,困难重重;</h3><h3>心存远志,幻化无穷。</h3><h3>敬尊前辈,讴歌遗风;</h3><h3>谨遵谨记,柳暗花明。</h3><h3> 偶尔喜欢去图书馆看书,《朱镕基讲话实录》,《习近平知青岁月》常常让人回味无穷。亦或是上网常常翻看朱镕基答记者问,《朱镕基讲话实录》,温家宝总理所写《再回兴义忆耀邦》,吴官正夫人张锦裳所写回忆文章《相伴五十年》等等,感触颇深,再联想到父亲,他不也有很多闪烁着光芒的地方吗?不也有一种高尚的人品情操吗?</h3> <h3>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做人做事的准则是共通的。如果他真的从政,未必能当大官,但他一定能做一个讲真话,讲实话,严于律己,为党为公的人。因为骨子里,他深切同情关怀社会底层人群,痛斥社会腐败丑恶现象。</h3> <h3> 他的经历,他的言传,他的教诲,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回忆总是亲切的,倍感温馨。父亲是一座丰碑,是一种榜样。三十年过去了,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也会像他一样:</h3><h3> 做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仁义的人;做一个仗义执言,怜困济弱的人;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br></h3><h3> </h3><h3> 儿:辉</h3><h3> 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日</h3>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孙女</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外孙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