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网摘图片)</b></h3><h3><b> 2019年春节期间,我与老同学潘恩海在微信聊天中,谈起新疆伊宁市第四中学七O届部分同学下乡到尼勒克县幸福牧场(1988更名为阿克塔斯牧场,2006合并到胡吉尔台乡)再教育时的一些趣闻趣事,以及亲身经历的往事,觉的很有代表性,有必要传记一篇短文留给后人,于是才有了下文。</b></h3><h3> </h3><h3><b> 1968年12月22曰,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主席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最高指示发表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呼喊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豪言壮语,此后数以千万的在校学生放弃学业、深造和工作的机会,离开家乡和亲人,胸怀远大理想和一颗火热的红心,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开始了人生有抱负有理想的奋斗之路。</b></h3> <h3><b> (网摘图片) </b></h3><h3><b> 1971年3月5日上午,伊宁市人民广场与往日不同,到处彩旗迊风招展,锣鼓振耳喧天,写有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内容的彩标随处可见,高音喇叭不停播放着《我们年青人》等革命歌曲,在场的师生和家长们无不为此时的热烈场面激动自豪。这天,奔赴广阔天地的知青有伊宁市各中学的二百余名男女同学,年龄大多都在十六七岁的样子,幼嫩的脸庞上显得雅气十足。他们大多穿戴着当时很流行的军衣军帽,没有军装的同学怎样也得想办法弄上一顶军帽戴上,神气点的男女生腰间再扎上一条军用腰带显得更加威武。广场上挤滿了前来送行的亲人和好友,人们红着眼圈哽咽着、诉说着、叮咛着……那种如同生死离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在这批下乡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是伊宁市第四中学初中七0届的部分同学,被分配到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原幸福牧场,男生有潘恩海、罗刚、吴相坤、张学信、吴建荣、齐克章、刘金林、李安生、王建福、王惠民、赵建民、邓毓敏、王伟宏、郭方直、张伟等。女生有曲玉风、白桂香、马秀芳、刘彤、范文惠、程贤荣、赵瑞敏、蔡圣萍、刘玉芬、张静、夏米西燕、郭晓华、来桂芳、赵雪宏、郝晓荣、姜艳霞、陆菊萍等三十二位男女同学。上午欢送大会结束后,知青们分乘五辆插着彩旗的送行车队,站在车厢前的知青双手捧着毛主席画像,他们群情激昂,精神抖擞,高声呼喊着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向贫下中农学习致敬等口号,车队在欢快的民族歌舞方队的引领下,从人民广场缓缓离去。行进途中同学们歌声口号声不断,直到嗓子沙哑了才停了下来。走着走着离家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显得有些荒凉,车上变得鸦雀无声,大家盯着远方,眼中流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和迷茫。尼勒克县幸福牧场在哪里?有多远?心里直犯嘀咕。由于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就象坐在风中摇摆的船上似的,被颠簸的东倒西歪,还有个别晕车的同学开始翻江倒海的呕吐不止。汽车象只乌龟似的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爬行,当看到汽车只轰呜原地不动时,男同学纷纷跳下车,用绳子前拉后推的才勉强翻过了山路,经过一整天的长途跋涉,天黑时才到达幸福牧场,场领导和各族群众列队欢迎他们的到来,欢迎晚饭是每人一碗玉米糊糊和一个很大的扎克馕(玉米饼)加咸菜,晚饭看似简单寒酸,肚子饿过了点,吃什么都觉的很香,像是吃糕点一样香甜可口。次日,三十二位同学按分配方案分别乘坐前来接迎的拖拉机、马车和马拉爬犁等交通工具,去了各自的生产小队,开始了新的劳动生活。</b></h3><h3></h3> <h3><b> (网摘图片)</b></h3><h3><b> 首先重点说说被分配到农一队的同学和他们的一些往事,他们是潘恩海、罗刚、张伟、吴相坤、刘金林、张学信、王惠民、马秀芳、赵瑞敏、蔡圣萍、刘彤、范文惠、刘玉芬、夏米西燕等十四名知青,队里分配给他们四间土木结构的平房和一间厨房。过了不多久天气逐渐转暖,燕子们穿着靓丽的花衣不停的满天飞舞,几尾耍俏的燕子忽而展翅直入云霄,忽而腑着身子擦地而起,发出叽叽喳喳的啼鸣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草场也渐显绿色,垂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象是舞动着少女的秀发,显得是那样含情羞色,枝条上露出了尖尖小角,大家的心情也好了许多。遇到阴雨天,连下几天毛毛细雨麻烦就来了,那时没有塑料布,外面下大雨,屋内水帘洞,无耐下大家拿出所有的锅碗瓢盆来接雨水,水滴打在器具里发出叮叮当当的乐器声。如果连下几天雨就搞的大家鸡犬不宁,无法安睡。天气转晴后,大家找来麦草,自己动手上了房泥以后就好多了。做饭靠自己,男女搭配一周一轮换,还专门制作了值厨表贴在墙上,大家都很自觉,想尽办法改善伙食,有的女知青粗粮精做,做出大家爱吃的饭菜,至今这个队的男女生都有一手做饭的好厨艺,都是那时逼出来的。有的男同学不知是懒还是不会洗衣服,经常是几件脏了的衣裤轮换穿,从来不洗,时间长了发出一股汗臭味,女同学看不下去,如马秀芳、范文惠、刘彤等同学常帮男生洗洗衣服,男同学也很感激,也常帮女同学干一些力气活。冬季吃水很困难,就不要说洗澡了,几个月不洗澡是很正常的事,身上长满了虱子和它们的子孙,晚上无聊时,几个爱搞笑的男知青纠集在一起开展捉虱子比赛,每人将捉到的虱子投到自己的洗脸盆内,看谁捉的多,胜败自有得主,败者被惩罚值日一天。对于虱子的后代们,只能采取暴力的手段,对着煤油灯罩口烧烤了,发出劈里叭啦的闷爆声。冬季只能用收积起来的积雪化水饮用,到了四五月份积雪融化完了,只能去五公里外的山沟里拉水吃,后来在生产队长尼克别克(哈萨克族)的带领下,全体知青和社员从很远的地方引来了浑浊的山水,流积在生活区的一处大土坑里,老天下雨坑里才有水,也就是所为的涝坝水,到了六七月份,水里的蛙声啼鸣不息,刚开始还觉的很好听,听久了还真有点烦心,使人难以入睡。涝坝水里繁殖了很多黄米大小的虫子,水面上漂浮着满满的绿苔,饮用时必须用细纱布过滤烧开后才能饮用,这样的水喝了很久,现在想起来还有点恶心呢。</b></h3><h3><b></b></h3> <h3><b> (网摘涝坝水图片)</b></h3><h3><b> 牧场的生产任务主要以牧为主,农业为辅,收割农作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知青们主要负责粮食入库,力气较大的知青,将装有百余公斤小麦的麻袋背入粮库,像刘金林、张学信他们只能打打下手,张学信不服气也想试试,麻袋刚一落身就被压的爬不起来了,只好罢休,力气大的知青踏着铺在麦堆上的木板一步步将小麦倒向最高处。秋收后队里分给每位知青半年的口粮,大家结伙将小麦和玉米拉到磨房磨成面粉食用。年底队里决算扣除生活开支基本沒有什么收入,一年的辛勤劳动只能免强填饱肚子,平时的一些零花钱只能将手伸向父母。几个月吃不了一次肉,偶尔吃一次肉就象过年一样。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很艰苦,从来沒有吃过大米饭和手抓饭,冬季能吃到白菜、萝卜、土豆就心满意足了。下午收工后虽然很累,饭后大家还是凑在一起吹拉弹唱排练节目,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心里还是很快乐的。</b></h3> <h3><b> (网摘图片)</b></h3><h3><b> 场生产一队是个多民族的大集体,有哈汉维回等多个民族,他们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无论哪个民族谁家有什么婚丧嫁娶的事或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知青和乡亲们都能积极参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生产队支书艾克巴汉(哈萨克族 ),是个三十八九的汉子,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乐于助人,无论什么民族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的,他都一视同仁给于帮助。</b></h3> <h3><b>(一九七四年一月二十三日幸福牧场部分知青春节合影于伊宁市,前排左一吴建荣、左二潘恩海、左三李安生、前排右一邓毓敏、右二齐克章、右三郭方直;后排左一郝晓荣、左二刘彤、左三范文惠、后排右一程贤荣、右二郭笑花、右三白桂香,吴建荣和白桂香提供图片)</b></h3><h3><b> 记得有年秋季他带领部分知青去草场打草,开始他用钐镰给知青们示范打草技能,只见他动作熟练的挥动着双臂,在唰唰唰的钐镰声过后,一排排饲草整齐的倒在草场上,知青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打起草来。潘恩海同学不小心被钐镰划伤了左小腿,鲜血直流,开始用巻莫合烟的报纸抱扎,血还是止不住,情急之下,艾克巴汉脱下自己的背心撕开后重新抱扎,血终于止住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件事给知青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谁家房子坏了需要维修,如上房泥、和泥抹墙,只要找到知青们,大家都会前去帮忙。有年冬季的一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到了下半夜,大家在熟睡中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房门见是住在离知青点不远处的邻居阿佳尔大嫂,怀抱一岁多的孩子,神情慌张的说:“孩子病了,孩子的父亲去了冬窝子,这可怎么办?”说着掀起盖在孩子头上的棉被,只见孩子满面通红,口吐白沫,体温烧的像火一样。潘恩海同学安慰着说“别着急“,并敲门叫醒了女知青,派了一名男知青先去通知场部医生速去场医务所,几个女知青冒着风雪陪同阿佳尔大嫂去了场医务所,医生诊疗后说:“你们送来的很及时,不然病情就严重了。”孩子痊愈后,一家人还来宿舍看望了大家并表示感谢。以上这些不同民族间相互帮助友好交往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友爱。过去受到知青们帮助的农牧民兄弟,至今还常来伊宁市看望当年的知青们,知青们也去看望他们,就像走亲戚一样。</b></h3><h3></h3> <h3><b> (网摘图片)</b></h3><h3><b> 返城后同学们在一起聚会多了,常常谈起当年的一些趣闻趣事,在这个知青群里有一名叫罗刚的知青,他性格开朗外向,骨子里经常做一些胆大离奇的幽默事。有一次他在涝坝里逮到一只赖蛤蟆,乘人不备时偷偷的放在女知青马秀芳的高腰球鞋里,待女同学穿鞋时感觉里面怎么软囊囊的,倒出来一看是只赖蛤蟆,吓的女同学像丢了魂似的,连蹦带跳的大哭起来,躲在一旁的罗刚同学做着鬼脸笑的前仰后翻,过后又向女同学陪礼道谦。</b></h3><h3><b> 还有一次轮到罗刚同学做午饭,挖面粉时发现有只二十来公分的大老鼠从面粉袋里窜了出来,他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老鼠,然后在老鼠身上浇上煤油点燃后放了,只见受惊的老鼠带着一团火球溜进了一处农民的地窝子,不一会地窝子就着火了,在大家的救援下才将火扑灭了,所幸损失不大,只烧了一床被褥等,赔偿道谦后了事。 以上说的是罗刚同学两件恶作剧,其实他这个人心底不坏,是个有情人,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1990年我母亲去昌吉市探亲,他知道后专程找到我二姐家,把我母亲接到他家好吃好喝住了两天,我得知后从心底里非常感动。</b></h3><h3><b> 在罗刚同学的提议下,2019年2月18日他和安文新、刁佩芳、陈士英、王伟宏等同学前往从自治区广电局系统退休的李有贤老师家(原伊宁市四中七0届二排班主任),看望了年过88岁的老人家,带去了全体同学的亲切问候,李老师感动的说“谢谢你们还沒有忘记我”,说着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同学们都祝福她健康长寿 。</b></h3><h3></h3> <h3><b>(右三是李有贤老师,右一安文新,右二陈士英,左一王伟宏,左二罗刚,左三刁佩芳,安文新提供图片)</b></h3><h3><b> 听下乡的同学讲,队里还有一名特别能睡觉的达人,可以说是目前不吃不喝睡得时间最长的人,他张姓名学信,小名叫宁虎,特别能睡觉,在知青点时,他可以从今天上午十点入睡,到明天上午才能初醒,连续睡25一26个小时,睡醒后还理直气壮的责怪知青们为什么不叫醒他,同学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迷糊”到至今。别看他迷迷糊糊,滿脸堆笑,知青的伙食帐总是算的一清二楚,从不出错。</b></h3><h3><b> 还有潘恩海同学,他祖籍山东,性格直率,快言快语,无论干什么事都很麻利,在知青点里是个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就像阔马群里的一匹儿马,扬首奋蹄护卫着大家。男女知青都很喜欢和信任他,谁有什么困难或受到什么委屈,他都能主动出面助人一臂,知青们有什么难处都愿意找他商量出出主意,是一个地道的热心人。</b></h3><h3><b> 1978年单位派我和同事去尼勒克县原幸福牧场出差, 由于天黑加之路线不熟,怎么也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无奈下坐在停靠在路边的摩托上等来人打问,在摩托车大灯的照射下,有两人直面而来,这不是老同学吴建荣吗?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大吼一声“吴建荣”,走近一看我俩都感惊奇,我问他,你怎么在这里?他说:”走到我宿舍慢慢说。”话匣子拉开后说:“我在幸福牧场再教育己八年了,这里的知青早就走完了,現在只剩我一人了。”我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因父亲的一小点历史问题,我在这表现很好,多次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还担任了场民兵排长,配发了驳克枪。招工政审总是过不了关。”我明白了他说的话,那个年代有多少人蒙受了委屈。后来他父亲落实了政策,才返城参加了工作。</b></h3><h3></h3> <h3><b>(左一李安生,左二潘恩海,右二邓毓敏,右一郭方直,郭方直提供图片)</b></h3><h3><b> 1971年11月初,尼勒克县委政府决定,利用冬季农闲季节,修建一条引水大渠,工程完工后,有望解决幸福牧场、红十月公社、胡吉尔台公社约四十万亩农田草场的灌溉。十二月初,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知青等上千人进住工地,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大锅饭,开始劈山挖渠,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有些知青的手冻裂了,鲜血直流,疼的钻心,用纱布包扎一下继续劳动,从不叫苦叫累,心底里却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水渠开挖约两米深,下面全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只能用十字镐拋松后,双手举石外投,一天劳动下来身体象散了架似的,手臂都肿了,但没有一个知青以任何借口临阵脱逃,在工程即将收尾时,有位干部指着远处手持铁镐身穿黄色棉袄的人说:“那就是县委书记秦树圣同志,他来工地到现在快一个月了,没回过一次家,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化,不摆官架子。”这就是那个年代,党和人民好公扑留在群众心中的好形象。修大渠任务完工后,当年就见了成效,农牧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牛羊膘肥体壮,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从那以后,每到年底决算多少都有些收入,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在往后,队里的知青根据有关政策陆续返城了,都离开了这里,这个知青点从此在幸福牧场逐渐消失了,知青们与广大贫下中农如胶似漆,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b></h3><h3></h3> <h3><b>(当年知青重返幸福牧场,白桂香提供图片)</b></h3><h3><b> 2010年7月,当年在尼勒克县幸福牧场接受过再教育的部分老知青,有组织的重返故地,当他们踏上当年走过的黑土地,浓浓之情湧上心头,他们相拥而泣,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当年的地窝子和涝坝水已荡然无存,旧貌换新颜,可人们那种扑实无华的情怀仍然情真无瑕,使人终生难忘。</b></h3> <h3><b>(2019年3月5日上山下乡知青合影留念,曹家富拍摄)</b></h3><h3><b> 今年3月5日是伊宁市第四中学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整整四十八周年纪念日,生活在伊犁和乌鲁木齐的部分老知青在王辉同学的召集下,大家欢聚在一起,激情万分,畅谈起亲身经历的知青岁月,虽经艰苦磨难,大家都无怨无悔,用曾经的艰辛和微笑面对今后的余生,用梦里的晶莹泪水洗刷你我曾经的容颜,那段欢乐与艰苦的农村牧区生活,给知青们留下了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最美好的回忆。这就是纪念日不忘初心的最终愿望。</b><br></h3><h3><b> 我虽然没有与同学们一起上山下乡,在军营里同样感受到那年那月火一般的青春岁月,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 </b></h3><h3><b> 在今年3月5日到来之际,谨将此文作为礼物,献给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朋友们。</b></h3><h3><b> 段新林写于2019年3月3日</b></h3> <h3><b> (后中是白桂香,出席自治区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大会)</b></h3><h3><b> 作者段新林,汉族,祖籍甘肃酒泉,1953年8月1曰出生于新疆奇台县,1970年12月入伍,先后在新疆军区独立师三团十连、师直侦察连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75年以来先后供职于伊犁州地体委、伊犁州友谊医院、伊犁州原卫生局等单位,2012年退休。</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