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于大部分成员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照片不好收集,照片只有一部分,有照片的传给我,后续补上。</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刚成立的新中国由于国外敌对势力,和国内匪患不断,为了边疆和国内的长治久安,轰轰烈烈的屯垦戍边,支援边疆的运动就在那个时候轰轰烈烈的展开。</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酒泉地区国营小宛农场地处安西县(今瓜州县)境内、成立于1965年。首认领导李学福、张效贵。成立伊始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第六团,兰州生产建设兵团是惟一一个横跨西北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四省、区的兵团。1964年,以河西国营农牧场为基础,组建了农建十一师,同时调进大批复转军人和知青。</p> <h3>1966年,继续接收复员军人1100人,天津山东等地城镇知青10051人。</h3> <p class="ql-block">最早的小宛农场还没有有任何建筑,在现在十六连的位置,中间一个篮球场,四周都是地窝子,都是年轻人。下午吃完饭,爱运动的人打篮球,不打篮球的都出来围一圈聊天,因为来自全国各地,很有聊头,分享着各自家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没房子住的都是地窝子,平地上挖个坑,挖一个斜坡入口当门上面搭一个顶,没有床板,地窝子留一个土台子,褥子就铺在上面,盖的是部队发的薄被子,用芨芨草编的席子当门,真可谓是天寒地冻,那个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人们精神状态非常好,仍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有极个别随军家属,到大西北来看了看情况,又回老家再也不来的,那只是个别现象。</p> <p class="ql-block"> 1968至1969两年,各团场还先后接收兰州中等学校66届67届68届毕业生3991人。1972年原为农建11师6团,后改编为11师2团。</p> <p class="ql-block">1972年兰州军区对农建十一师、团番号进行重新调整,小宛农场改为二团。1974年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酒泉农垦局成立后改为国营小宛农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小宛农场下属三个分场。即四工一分场、十工二分场及场部南的三分场。</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支边青年返城的大潮中,选择在大西北继续坚守的复转军人占98.5%,知青占1.5%。直到老年,才回老家的,有的在安西(现瓜州)县城,敦煌,玉门,酒泉安了家。</p> <h3>几十年过去了,小宛农场的街道改变不大</h3> <p class="ql-block">当时最重要的中转站 ,为军垦而生,由军垦人而建的车站,由于通高铁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忙碌,整个站台很难看到人。</p> <h3>在西北的千里荒漠变良田,留下了复转军人和知青多少辛勤的汗水,大西北的繁荣也曾留下了你们一份力。</h3> <p class="ql-block">老照片统一的军装,不爱红装爱武装,拿起枪是战士,拿起锄头是垦荒人。这些是刚入伍的女兵,头戴军帽,胸前配着大红花,好威风,当时参军入伍无上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当初来大西北的支边青年老照片,这些是到了大西北磨练了一段时间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支边青年来到大西北,各自找到了真爱,成立了家庭。</p> <p class="ql-block">不定时就有摄影爱好者到连队去照相。当时就连照相也算是很奢侈的,也挡不住年轻人爱美,留住青春的热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的青春年少,现在都已白发苍苍。</span></p> <p class="ql-block">兵团二代欢聚一堂,现在都步入中年。老一代兵团人都老了,二代兵团人成了建设大西北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1987年民兵训练,那种钢枪在手的感觉,真的是不一样,满满的使命感 。那个年代,头发留的长长的 ,后面搭到肩上 ,前面刘海齐眉 ,没有一个成龙的发型 ,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酷 。想当年,谁又不是曾经的那个追风少年。</p> <p class="ql-block">2016年同学相聚酒泉。不定时的相聚,努力找回儿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天津知青老照片,左起后排,朱宝珍,刘辉,王桂华,韩连凤,王金兰,杨德荣</p><p class="ql-block">左起前排杨xx,张永金,杨福东,张克怀,张金月(因婚姻问题,没有回城,80年代中期因病去世)</p> <h3>从左至右肖亚和、陈旗、胡佩利、陈宝来。现定居天津。</h3> <p class="ql-block">连宣传队的人,从左到右前排张克槐、张永金、杨福东。后排肖亚和、王桂华、杨荣、李彭喜。现定居天津。</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天津知青55周年,战友联谊会。最年轻的已经70岁了,年龄大一点的快80岁了。</p> <p class="ql-block">天津知青支边五十周年纪念,当年的青春年少,英姿焕发,现在都已是白发苍苍 ,都曾经为大西北建设出过力,对大西北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不定期的相聚庆典,重温那个年代碎片的记忆。</p> <h3>肖亚和李洪玉于树茂</h3> <h3>从左至右:孙瑞珍,唐翠珍,杨恩娜,李孟燕,杨德云,王云俊,韩润琴,张金惠,苗春珍,刘印风。天津。</h3> <h3>苗廷江两口子陈西铃两口子崔林松两口子定居天津</h3> <p class="ql-block">老战友相聚天津</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侯建民,后排左二是马维宾(定居广州其余定居天津)左三是李万义,右二陈宝来,右一褚贵明前排左一是石秀明,前排左二是陈宝来爱人李文喜,前排左三是王桂华,中间的是刘华英。</p> <p class="ql-block">张警修和兵团二代相聚瓜州,左李兆强,右王宗山</p> <p class="ql-block">左起第二个王炳生(天津),参加在山东岳父的97岁寿宴</p> <p class="ql-block">左起于桂俊(王炳生妻,天津),于桂美(现定居河北玉田),<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加老父亲97周岁寿宴,于秀英(山东)</span>。</p> <p class="ql-block">笔者一家,我爸于存芳,我妈王桂莲。现定居酒泉。</p> <p class="ql-block">赵俊南,刘同华两口</p> <p class="ql-block">牛允贤,权国强两口现定居陕西西安。</p> <h3>权国强的儿子,权胜利还在小宛农场,还是小宛的水养人,你看吃多胖!</h3> <h3>张德修,侯传美,吴凤英,张德修的女儿张萍现定居安徽。</h3> <h3>侯传美和吴凤英和和侯传美和吴凤英的儿子张勇(广东),沈学斌现定居安徽。</h3> <h3>侯传美和大女儿张英现定居安徽</h3> <h3>宋鸿祥两口子现定居山东潍坊</h3>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12连小学毕业。前排田小军,李多强,于树法,荆玉强,荆玉莲,殷大太再下一排侯孝军,荆玉梅,张平,田小英,任桂兰,任桂莲下一排左起沈学彬,侯孝勇,李建军,周光荣,马维宾三位老师,边上是侯孝革左起边上那个是周勇,郭子军,王玉桥郭子勇,于建强,最右边上周爱民</p> <p class="ql-block">左起郭立帮的二儿子郭子勇(嘉峪关)。赵玉龄的三儿子赵庆(酒泉)。赵玉龄的大儿子赵红军(新疆喀什),还有我(于建强)(酒泉),周金泉的小儿子周爱民(山东济宁)近照</p> <p class="ql-block">左起柴世忠的二儿子(柴克斌)崔广庭了二儿子(崔志贵)陈志红的儿子(陈海军)</p> <p class="ql-block">于存芳,张德修,王桂莲,侯传美,闫秀兰(赵玉龄夫人酒泉),王桂美(马维斌夫人广州)。相聚酒泉</p> <h3>宋鸿祥的大儿子宋勇现居山东潍坊。</h3> <h3>杨金章的小儿子杨维庆,酒泉</h3> <h3>赵俊南(二赵)的儿子赵海现定居甘肃玉门</h3> <p class="ql-block">袁学成的小儿子袁晓超。现定居瓜州(原安西)</p> <p class="ql-block">郭立帮的大儿子郭子惠还在小宛农场</p> <h3>郭立帮两口(嘉峪关)和三儿子郭子军一家(兰州)</h3> <h3>李德的小儿子李多强一家,定居三门峡</h3> <h3>张玉龄的二儿子赵忠。定居酒泉。</h3> <p class="ql-block">殷占旭的儿子殷大太。定居瓜州(原安西)。</p> <h3>周金泉的小儿子周爱民和大儿子周小勇。现居山东济宁。</h3> <p class="ql-block">张辉,原12连卫生员,山东泰安人,现定居酒泉</p> <p class="ql-block">周金泉的大女儿周秋枫,现定居酒泉</p> <p class="ql-block">赵玉龄的小儿子赵红(小时候都叫他“萝卜头”)定居酒泉。</p> <p class="ql-block">左起,柴世忠的儿子柴克斌 (酒泉),王世友的大儿子 王玉生(定居河南) </p> <h3>最普通的信封</h3> <p class="ql-block">曾经用过的电影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