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庄园

l老棒

<h3>地主庄园</h3><h3>地主:旧时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庄园即地主的宅院。我最早见到的地主大院,是我家邻居一座由汉白玉砌筑的四合院,正房是二层小楼,南屋是高大宽敞的青瓦房,东西两厢是带女儿墙的平房,两厢外墙的砌石是雕刻的宝葫芦、金鱼、石榴等拼成的,大门洞两侧镶嵌着葵花图案的瓷砖。可惜解放前夕他家去了大连,建筑慢慢的破败了。</h3> <h3>我第一次参观的地主庄园,是山东栖霞老家的“牟二黑子地主庄园(改革开放后更名为牟氏庄园)”,老家人说他是仅次于四川刘文彩的中国第二号大地主,其庄园号称中国第一,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近古稀之年,我又参观了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明珠”的乔家大院。明珠也罢小故宫也好都不重要了,它都是我们前人留下的建筑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h3> <h3>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h3> <h3>我们的大巴车从临汾赶到乔家堡时,已是中午11点钟了。在入口左侧的“乔家大院”牌楼前合影后进行参观,游客中心前的大道两侧是乔家重要人物的铜像。</h3> <h3>进入大院只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立粉。大门坐西向东,顶楼正中悬挂着慈禧太后赠送的“福种琅环”匾额。大门镶嵌着李鸿章题赠的铜板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联。这些都说明了乔家的地位和影响力。</h3> <h3>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有的堪称稀世珍宝。</h3><h3>在会客室的天花板上挂着一个水银玻璃球,据说是乔家从美国购进的。它能把屋中人像聚焦在上面,在会客谈生意时用来监视屋中人,可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监视探头,为当时极罕见之物。</h3> <h3>在三号院有一面犀牛望月镜,它高两米重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乔家的镇宅之宝,整个宝贝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代表月亮的直径一米左右的镜子,中间是祥云,底座是回首犀牛,故名“犀牛望月”。它使乔家“明月高照祥云绕,安居乐业鸿运来”。</h3> <h3>还有一件慈禧所赠“九龙灯”的宝物。灯之主体上下通轴,上层为葫芦形挂钮,其下有4条龙;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其中四面为玻璃风景画,四面为水银玻璃;下层有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头上均有灯台、蜡签,龙身呈“卍”字形,并能转动、伸屈调节光亮,此宝贝全国独一无二。</h3> <h3></h3><h3>乔家第一代创始人为乔贵发,他从小是个孤儿,受人欺凌。在乾隆初年,十七八岁的乔贵发立志改变人生,他独身一人走西口,给人拉骆驼、当伙计、做豆腐、生豆芽、开草料铺……,终于奠定了乔家壮大的基础。而将家族生意乃至票号生意发扬光大的,正是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h3> <h3>乔致庸治家很严。其家规有: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这些家规既杜绝了祸起萧墙的根由,又成为家庭持盈保泰的保证。我深感佩服。</h3> <h3>乔致庸将《朱子格言》作为其儿孙启蒙必读之书。他常告诫儿孙戒“骄、贪、懒”三字。若儿孙有过错,则责令跪地背诵《朱子格言》。如浪费粮食,则命跪诵若干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直到承认错误,磕头谢罪。令我们刚解决温饱就挥霍浪费的人们无地之容。</h3> <h3>乔致庸还把亲拟的“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福非惜财,缘惜福。”对联挂在内宅门上,以教育其儿孙。光绪25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乔家放粮赈灾,给全村人家发放口粮,</h3> <h3>在大街上支锅为外来讨饭的人舍粥,规定乔家老少一年内不准做新衣,不准吃山珍海味。为了支持李鸿章组建北洋舰队,乔家独自出资十万两白银购买了一艘军舰……</h3> <h3>这个乔地主,与我小时候知道的“周扒皮”恶霸地主不一样,也许他与荣氏“红色资本家”一样,是一位“红色大地主”吧。</h3> <h3>作者 林岳棒山东省栖霞市人</h3><h3>谢谢阅览 欢迎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