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夫李新华 四姑田爱珍

闫春轩

<h3>  我的四姑和姑夫,在我们姊妹几个成长过程中,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经常的关爱和帮助,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教育。特别是在我家处境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时,他们就不计利益得失,积极给予帮助,使我家从此走出困境,弟妹的人生得到改变。在我们的心里,我四姑和我姑夫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h3> <h3><b>四姑心系我们家</b></h3><h3> </h3><h3> 在我四五岁,刚有记忆的时候,我就经常听我奶奶和我妈念叨:“你四姑给你们捎来鞋了,快来试一下,看合不合脚。”虽然我四姑在我小的时候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我也跟上我四姑在小相村住过很长时间,但都记得不很清楚,唯有我四姑给我们做鞋的事印象深刻。我四姑给我们做鞋,就是做那种千层底鞋,不是做一双两双,不是做一年两年,也不是仅仅给我做鞋,而是给我爸和我们姊妹几个连续五六年做鞋,直到我九岁到靳屯后,我四姑给我们做鞋之事才渐渐从耳边消失。因此,最初我对我四姑的印象是从我奶奶和我妈让我们穿我四姑做的鞋开始的。觉得我四姑对我们特别亲,是我家最亲近的亲戚。也就如人们所说的“打断骨头连着筋,最亲不过姑舅亲。”</h3> <h3>  随着我的长大,我父母亲去小相看我四姑时,经常把我带上,有时还会住一段时间。在我四姑家,我四姑总是做最好的饭菜招待我们。即使在经济困难食物短缺的六、七十年代,也要想方设法用白面、猪肉和新鲜蔬菜做给我们吃。在吃饭时,除了面食主菜,还要摆几个小碟放上韭花、香菜和葱等调料。由于我去我四姑家次数多了,对我四姑做的饭菜记得也就比较清了,印象最深的是麻辣茴子白。这是我在我家和其它地方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吃过的菜。记得在我四姑炒菜时,总是在油热了之后,把一大把花椒放入油中,然后再放入茴子白,浇上醋,翻炒几下,就摆到桌上供我们食用,放入嘴中,有种麻辣酸脆的感觉。在我成家后,我也在家中试着做了几次,但都做不成,做不出我四姑做的麻辣茴子白的那种味道。</h3> <h3>  由于小相村地处平川,蔬菜较多,我姑夫就在蔬菜下来之后,经常带上茄子、茴子白、辣角等蔬菜,送到离小相村约35公里的边山小村邓家坪。由于从小相到邓家坪一直是上坡路,还要走十多里山路,骑上自行车,又带上东西,比步行走路都要困难。我姑夫到了邓家坪,经常是累的满头大汗。在吃完饭之后,我姑夫既不休息,也不住,就又直接返回小相村。有时,我姑夫还会捎带一些粮食,或者我四姑做的鞋等我家急需的东西。</h3> <h3><b>我弟送给四姑家</b></h3> <h3>  1962年,我的二弟出生了。由于当时报纸上经常登载小虎子的漫画,我二弟又属虎,我父亲给起名小名就叫小虎,大名叫闫春茂。在我二弟出生的那个年代,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家里又没有奶粉和什么营养品喂养孩子,孩子经常出现吃不饱情况。大约在我二弟半岁以后,尽管还不会说话,但我奶奶说他经常在晚上饿了之后,用手指指着放炒面的罐子要吃,在我奶奶用开水拌好给吃了之后,就不哭不闹了。由于家中当时经济条件差,生活有一定困难,我四姑身边又没有孩子,在我二弟刚过一周岁,我上了小学不久,我二弟就被送给了我四姑,给我四姑当了儿子。</h3> <h3>  在我姑夫和我四姑来邓家坪接我二弟那天,我父亲把一个用荆条编制的笼筐,绑在了自行车的外侧,里边铺上了小棉被子,经过反复几次的检查,确认捆绑牢实后,把我二弟放到了捆绑好的筐子里,由我父亲推着车子,和我姑夫,我四姑一齐,带着我弟弟,步行着,在我奶奶和我妈的难舍难别的送行目光中,走出了村庄,离开了邓家坪。当时,我看见我奶奶和我妈眼里含满泪水,也不知怎么回事。听村里大人们说,才知道是把我弟送给了我四姑。</h3> <h3>  我二弟到了小相村后,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在邓家坪又习惯了在哭闹的时侯由我奶奶抱着看大队饲养的骡马,经常在晚上闹腾的不睡觉,就由我姑夫和我四姑一个人打着灯笼,一个人抱着孩子,到生产队的饲养处看骡子看马。孩子睡着后,等两人抱着孩子往家里走时,好象孩子知道回家似的,就又哭闹起来,只好再去看骡子看马。这样往返多次,才能回家睡觉。</h3><h3> 二弟在小相村,在我四姑和姑夫的精心照料下,由于生活比在邓家坪好多了,没过多久,就长的又胖又结实的。在我母亲去小相看望时,看到二弟健康快乐的样子,心里很是高兴。我母亲说,在她想要抱一抱时,二弟已不让她抱了。</h3> <h3><b>姑夫心灵手巧有文化</b></h3> <h3>  在我学会骑自行车后,在我放假期间,或星期天,就骑着自行车去小相村我姑姑家住几天。那时,我姑夫在家里经常看一些小说等书籍,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以及古诗词等。虽然都是古装线订本,破破烂烂残缺不全,但在农村来说,书还比较多,并经常与别人交换,总能看到一些新书。每次我去了之后,姑夫就拿出书来让我看。象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句子,至今仍记在心中。受我姑夫的影响,我除了走亲访友,和弟弟出去玩,就是呆在家里看书,慢慢地我也成了一个爱看书的人。</h3> <h3>  我姑夫是一个精明能干,心灵手巧,会讲故事,懂道理的人。虽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经常穿的整洁干净,看起来倒象一个上班的工人,说起话来倒象一个有文化的干部。我在小相的时侯,经常看见姑夫修理家里的桌椅板凳和农具。自行车內胎破了,自已修补,轴承里黄油干了,自已进行更换,好象没有他不会做的事,不能干的活儿。在我心目中,姑夫就是一个非常伟岸的男子汉。有时,我还陪姑夫一起外出干一些农活儿,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在路上行走时,就给我讲一些小相村里的人情世故,民间传说。如小相塔的来历,土台子的故事等等。由于我那时年令较小,也没放在心上,都成了过眼风云,忘得干干净净。</h3><h3> 在村里无论干活儿,还是走路,碰上熟人时就向人介绍我,“这是爱贞家侄儿,小虎的哥哥。”由于我去小相次数多了,周边的邻居和一些村民就都知道我是小虎的哥哥了。</h3> <h3>  我姑夫在汾酒厂上班期间,在我到了小相之后,就在他方便的时候带我去汾酒厂参观了几次。领上我参观汾酒制作工艺,品尝刚出锅的高度汾酒。并告诉我,进厂参观的人,酒管够喝,但酒的度数很高,喝酒不能过猛,喝的过快,就象喝滚烫的开水一样,会从嘴里一直烧到胃里。有的人不知道,喝了很不舒服。喝多了,由于度数高,一时半会儿醒不过来。厂里经常见有人喝多了,睡在地上出不了厂门。在那个粮食紧缺,吃不饱的年代,一些厂里的工人,为了缓解饥饿,节约粮食,经常每天打上半斤多酒暍,就象喝水一样喝着汾酒。外边的人听了,非常羨慕。</h3><h3> 虽然酒厂的酒可免费喝,但在那个年代,汾酒非常紧缺,有钱也买不到。在我上大学期间,以至分配到太原工作后,每年春节期间我去了小相,我姑夫和四姑总是要给我带几瓶汾酒,让我到学校,到单位送给那些尊贵的人。由于汾酒昂贵,价格不菲,我也没什么大事要办,就再也不敢拿我姑夫和四姑的汾酒了。</h3> <h3><b>把我弟弟培养成大学生</b></h3> <h3>  我弟弟李海舰,在我姑夫和四姑的精心扶养和教育下,吃穿不愁,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且受我姑夫和四姑的教育和影响,也养成了爱学习,爱劳动,不怕吃苦,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在上学期间经常取得骄人的成绩。在我上大学期间,我弟弟已进入杏花中学。在我放假期间去了小相后,我姑夫指着墙上的奖状,自豪地对我说:“海舰在全省化学竞赛中取得全区第一,全省第三的好成绩。这在古代,应当是探花吧。”虽然我对古代科举制度中探花,榜眼,状元的概念不十分清楚,但我觉得在全省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实属不易。这都是我姑夫和四姑培养教育的结果。当然,好的成绩也是海舰自已努力学习的结果。</h3> <h3>  说到海舰的学习,我姑夫也是经常给我讲小虎如何如何爱学习爱看书的情况。说小虎经常是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就连上厕所,也是带上书看书。虽然杏花中学当时在汾阳县中学中也排不到前几名,但就凭着一股钻劲儿,抓时间挤时间学习,硬是在1979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被全国重点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按重点大学切块录取。收到山西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姑夫高兴地说:“考上全国重点大学,要在古代,我儿子就成举人了。你刚从农大毕业,小虎入学就由你送他去农大吧。”</h3> <h3><b>让我妹妹顶班进了供销社</b></h3> <h3>  1980年,我被分到太原工作,在春节放假期间回到家里后,听我父母说,刚刚恢复到供销社工作的我姑夫,根据国家有关子女顶班的政策,让我的大妹妹闫志红,给我姑夫当了女儿,改名李志红,顶替我姑夫到小相村供销社上班了。听到这个消息,不仅替我父母和妹妹感到高兴,也被我姑夫、我四姑对我们就象自家人一样,为了我们的前途,不顾自已今后工作的艰辛,不计较自家利益得失,一心想着我们,一直帮助关心着我们的行动所感动。我觉得我们两家的关系已不是一般的亲戚关系,而是真正的一家人了。</h3><h3> 由于我妹妹有了正式工作,她的身份变了,地位提高了,也改变了她以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为她开创一个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h3><h3><br></h3> <h3>  我妹妹顶替我姑夫上班后,我姑夫还是干起了他以前在汾酒厂当维修工的工作,天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一直干了近十年。然而,在我妹妹和弟弟结婚不久,刚刚成家立业,本该享受美好幸福的晚年的时候,在1989年的一天,在我姑夫象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去汾酒厂上班的途中,不幸被一辆卡车挂倒,经抢救无效身亡。从此,我们家失去了一位亲人,失去了一位恩人。虽然姑夫离开了我们已三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我们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他一直活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中。</h3><h3> 我姑夫离开我们后,由于海舰弟弟和志红妹妹都在县城居住和上班,我四姑一人居住在小相村,我弟妹们在逢年过节或星期天的时候,都要回小相村看望我四姑,并在春节期间全家人相聚一起,共渡春节,使老人家享受着全家团圆相聚,四世同堂的乐趣。</h3> <h3><b>帮我侄儿进入中汾酒厂</b></h3> <h3>  现在,我四姑虽然已达86岁高龄,但身体还很硬朗,头脑清楚。还是和以前一样,心里时刻惦记着我们兄弟姐妹,经常念叨着这家有什么困难,那家有什么事需要解决,并且连续多年一直念叨着。我弟妹们的困难成了她心中的一块心病,一直难以忘怀。特别是对我四弟,由于在一次土建施工中不幸被摔断腿,造成行走不便,不能再出去打工,使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她便一直记在心中,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h3><h3> 近年来,随着汾阳城镇化建设加快和杏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小相村被立入了拆迁范围,并对每户村民安排一个指标去中汾酒厂上班。尽管有人拿二、三十万元想换取一个去中汾酒厂上班的指标,但我四姑和我弟海舰、弟媳李正荣,不为金钱所动,毅然决定把去中汾酒厂上班的指标给了我四弟的儿子闫惠宇,使惠宇由在外地打工,回到了汾阳中汾酒厂上班。既有了稳定正式的工作,又能就近照顾父母,也为以后成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h3><h3> 说起我姑夫和我四姑,我父母亲,弟妹,我家的亲戚以及村里的熟人,都说我姑夫和我四姑为我家办了那么多大事好事,实在不简单,真是比亲人还亲的一家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