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河北省安平县境内有一条大河一一滹沱河.自西向东贯穿而过.多年前.水量大.河面宽.水清鱼肥.两岸鸟语花香树木茂盛.河上船来人往载货打鱼好不热闹.清代诗人梁瑞霖有诗赞道.</p><p class="ql-block"> 一鞭晓色渡滹沱</p><p class="ql-block"> 芳草茸茸漫碧波</p><p class="ql-block"> 却忆去年沽水路</p><p class="ql-block"> 鳆鱼正美钓船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一一滹沱河的北岸北满镇村.人们依河而居繁衍生息.也不知道有几百或几千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生产队时期.粮食奇缺.忍饥挨饿是常态.吃上一顿饱饭是人们最大的奢望.在那样的背景下咱村人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建设.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绝大部分粮食交给国家.因为交的公粮最多.为咱村争得了荣誉.村长带着大红花从县里领回一面锦旗..咱村成了全县闻名的“红旗村”.据说四队的人们为了不给咱村拉后腿一狠心把种子和口粮都交上去了.足见咱村人们精神境界之高.咱老百姓只知付出不求回报!</p><p class="ql-block"> 土地承包后.咱村最早大面积种植棉花.产量及品质稳居全县第一而又出了名.同时又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人们的生活也提高不少.手里也有了些积蓄.当时石家庄环宇电视机厂到咱村搞推销.县里说补贴一部分以资鼓励.12吋黑白电视机200元一台.全村几乎每家一台.也因为这个.咱村成了当时整个衡水地区第一个“电视村”.还上了报纸红及一时.</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国家放开个体经济.咱村那些脑瓜儿灵活的人们就三两个人凑一起合伙买来汽车跑运输..这在当时绝对是高大上的职业.最多时全村有十来辆之多.这一下在十里八乡咱村又成了有名的汽车村.</p><p class="ql-block"> 货车买来办手续时都要把所属地印在车门上.当时.在给咱村汽车印村名时.也不知道是咱村的人报村名时因为口音问题让工作人员听错了.还是工作人员嫌<镇>字不好写.最后给印成了“北满正”.那些汽车带着那三个字满大世界地跑.<北满正>就这样叫开了.一直沿用到今天.具说这就是“北满镇”变成“北满正”的来历.这倒也符合现在人们越来越懒的特点.尤其是刚上学的小朋友们写自己的村名时也容易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1996年一场突如而来的洪水淹没了所有庄稼.冲坏了大部分老房.冲进了新房泡坏了家俱.人们悲痛过后商量着搬家.搬到河堤北边大水淹不到的地方.能有个安心长住的家.</p><p class="ql-block"> 由于多种原因没有搬完.剩下了一部分.以后又有一些人在县城买了楼房也搬走了.最后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老人了.村里也呈现出一幅破败的景象.年轻人们对旧村除了嫌弃就是不屑.可年长的人们对她确充满了感情.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的每寸地.每棵树.每个人.一切一切都刻在心里.我们见证了她的兴衰.经历了她的变迁.我们所有的记忆全部全部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北满镇旧村.旧.说明她有历史.北满镇老村.老.因为她有故事.要是就这样消失了还真叫人痛心!!!</p><p class="ql-block"> 最近县里要在滹沱河搞马术旅游项目.要征用咱村.这也许是个机会.凤凰涅槃才有新生.希望借助政府的这次开发让我们村重塑往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不过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听过许多许多的拆迁暴富.也听过个別的强征强拆.只希望咱村不要因拆返贫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估计不久的将来北满正旧村就不复存在了.再要寻找她的踪迹只能从老人们的记忆里去<百度>了.</p><p class="ql-block">赶紧拍几张照片留做纪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1><b> 二 大队部</b></h1> <p> 大队部.全村政治文化中心.</p><p> 原先的大队部是个长宽各有五六十米的大院.大门在东南方.朝东开.木制黑漆大门带大铆钉.高大气派.院落南面一排瓦房好象是办公室.东面和北面是村办企业的厂房.</p><p> 院子西面一排瓦房是从南到北连通的大礼堂.有什么活动都在这里面举行.</p><p> 记忆最深刻就是1976年毛主席去世.各村都设有灵堂进行祭拜..咱村的祭拜场所就设在礼堂里.南墙上挂着毛主席像.两面摆满花圈.那会儿刚上学.早上学生们到学校集合后由老师带着到大队部礼堂去缅怀伟大领袖.老师提前一再叮嘱:一定要严肃.尤其是那几个调皮的你们老实点.祭奠完后老师就带着我们去劳动了.一个一个小篮子去地里拾花生.一连好多天.</p><p> 再后来村里有了当时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的..也在礼堂放映.一大帮人或坐或站围在一起看.当时电视节目一般从6点半开演.到10点半左右结束.最好看的莫过《敌营十八年》了.每周六播一集.9集电视剧俩多月才看完.每到周六礼堂里来看电视的都是暴满.再后来播《加里森敢死队》人们也看的过瘾.只是播到一半就停播了.有的说因为场面太血腥.也有的说因为主角身份太特殊一一都是犯人.不易正面宣传.反正是没看完.都挺遗憾的.</p><p> 大队部的院子小时候觉得也超级大.是村里演电影的主要场所.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红灯记》《沙家浜》等等.也不知道在这演了多少遍.人们也是百看不厌.可能因为也没别的可看凑个热闹罢了.一说演电影孩子们是最兴奋的.提前搬着凳子把全家的位置都占上了.现在别说电影连电视人们也不想看了.人手一部手机全办了.</p><p> 现在的大队部就只剩下图中这间东南角的门房了.孤独凄惨地立在那里.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和被遗弃的凄凉!</p><p><br></p> <h1><b> 三 供销社</b></h1> <h3> 上图中左边这个院子年轻的估计没什么印象了.五十岁以上的肯定看一眼就知道是哪.</h3><h3> 这也曾经是咱村一个重要场所一一供销社.当时全村唯一能买到日用品的地方.具说刚开始时每家每户都拿钱入了股的.这叫人民的事情人民办.那会儿能在这上班的也是让人非常羡慕的.</h3><h3> 供销社在大队部东边.一街之隔.<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间临街绰(chuo)斗房.最东边一间是仓库兼办公室.西边两间相通摆货.鞋帽布批.油盐酱醋.及各种日用品都有.只是要凭票供应.2分一块的糖.5分钱一个的本.2分一盒的洋火.几毛钱一尺的布等等.都出自这里.</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现在这里只剩下了一片废墟.连一点原来的影子都看不到了.<供销社>这个历史的产物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span></h3> <h1><b> 四 水楼</b></h1> <h3> 下面这张照片咱村人没有不知道的.给自来水加压的水塔.咱村人都叫它<水楼>.供销社东隔一户人家的位置.咱村的地标性建筑.</h3> <h3> 咱村的水楼是在1978年建的.当时也算是高大上的建筑了.它是十里八乡唯一的一座水塔.也是一个村文明和实力的象征.</h3><h3> 记得那会儿应该上三年级了.彦普是我们老师.一个人教一个年级的所有课.那边水楼快完工了.班里几个男生趁工地没人时顺着梯子爬上边玩去了.被几个女生打了小报告.上课后老师把他们都叫到讲台上好好教训了一番.拿着小木棍把他们挨个梆打了一遍.疼得那几个连喊再也不敢了.</h3><h3> 再也不敢了?也得有人信.放学后趁着人们不注意就又跑上去了.登到比房还高的水楼上往远处看时那种登高一呼我是天下老大的感觉.跟小伙伴们吹牛皮时那种舍我其谁的自豪感是其它东西无法比拟的.你揍两下就揍两下吧.</h3><h3> 那段时间里,水楼成了人们闲暇之余的话题中心.还没通水时人们对自来水的那种憧憬和渴望.以及通水后人们打开水龙头接水的那异常兴奋的心情.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会儿也把邻村的人们羡慕的够呛.你看人家再也不用从井里往家担水了!</h3><h3> 如今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污染.这座水楼已经停用了.它圆满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却依然还再用它残缺的躯体充当着地标的角色.尽管它的周围杂草矮树从生.</h3> <h1><b> 五 大户人家</b></h1> <h3> 水楼东边老何家值得提一下.</h3><h3> 几十年前人们都穷的叮当响.盖个房子把老底掏光不说.还要借好多外债.所以那会儿大多盖了房子圈不起院墙.都是院子和大街相连.人们互相串门到方便了.有勤快点的弄点木棍子圈个篱笆墙.门口也是木棍子绑的栅栏.有的更省事.秋天收玉米后用玉米秸在院子周围码一圈.即做了围墙还储存做饭用的柴禾.一举两得.</h3> <h3> 可老何家却是四间的大北屋.东西陪房.南面大高围墙.走东南门.两扇木制大门非常大气.盖有门洞.有头毛驴.一辆大车各式农具应有尽有.门前还有座石头碾子.乡亲们时不时前来碾个米呀面的.</h3><h3> 这宅院一看就是大户人家!家底很厚的那种.<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只是现在也荒弃了.也挺可惜的.</span></h3> <h1><b> 六 学校</b></h1> <h3> 下面这张图片是咱村原先学校的地点.现在已经没有一点学校的影子了.</h3> <h3> 当初的学校也是个长宽五六十米的大院子.南面北面各有一排房.东面是围墙.西面最早的时候好象是个土台子.</h3><h3> 咱村学校最鼎盛的时候.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师生加一起也有好几百人呢.记得刚上学那会儿教室不够用.低年级的学生就在外面找地方上课.我记得我们一上学.先在大队礼堂里上了一段时间.又在老何家路南边刘敬斋家上过一段.后来在村东养猪场还上过两年.(在养猪场里上学.听起来怪怪的.现在脑袋这么笨不知道跟当年上小学时的环境有没关系).四年级以后才回到学校上课.</h3><h3> 学校西面最早的时候有个土台子.学校里开会校长就在上边讲话..那会儿学校里时常演节目也在这.再就是当时流行现代京剧.咱村也有剧团.每次演出都在这里.咱村现在那几个唱戏的大家.象绍钦绍荣.要双叔等等都是当时的主角.可惜当时年纪太小.光顾着凑热闹了.根本没有欣赏他们的风釆.挺遗憾的.</h3><h3> 后来学校搬村东里去了.这里就分给几户人家做了宅基地.南面靠东的位置立长大哥要了弄了个加工厂.这应该是咱村第一个个体企业.第一个加工厂.主营:磨面辗米粉碎草料.当时家家喂猪.饲料加工量还是挺大的.还有周围几个村也有不少过来找他加工的.赶上旺季磨个草要排队等好几天.生意好的不得了.</h3><h3> 有一次正好遇上电工给他家修电路.我随口问了句:立长哥.你家电费一个月得二三百吧?还没等他回答电工说话了:二三百?得一千零好几百!额的天!光电费就这么多.那得挣多少钱吧!那会儿电费两毛多一度.平常人家一个月电费超不过5块钱.一个壮劳力打一天工也不过五六块钱.人家光电费就一干多听起来象个天文数字!真应了现在人们说的那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h3><h3> 现在时代变了.加工厂也没了.这里成了老两口养老的地方.</h3> <h1><b> 七 大坑</b></h1> <h3> 在学校东北方向有一个大坑.是人们不断取土后留下的.特别大.感觉比学校面积还大.还特別深.用老百姓的话说:得有三房多深.(到底多深自己理解).原先地下水位高所以坑里常年有水.这个坑给当年那些几乎没有玩具几乎没有作业家长几乎不管的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冬天里可以尽情的滑冰.到了夏天水多了.白天孩子们在里面游泳打闹.声传出老远.夜晚一坑的青蛙滚呱滚呱叫翻了天.吵得人连觉都睡不安稳.</h3><h3> 原先下雨多.几乎多半个村子的雨水都流到这里.人们常常用坑里的水位来表示降雨的大小.有路过的往坑里扫一眼.水不多说明雨不大.要是一看半坑水了.便告诉別人:这回雨不小.都半坑水了.这次地里准下透了.地也不用浇咧.省咧事咧.要是啥时大坑里水满出来了.肯定这雨下了几天几夜.赶紧到地里排涝去吧.那会雨下个沟满壕平每年都会发生,甚至时常发生。</h3><h3> 现在大坑里也不知道干了多少年了.有勤快的在里面种上了树.干旱时还得浇两水.真是翻了天了!</h3> <h1><b> 八 老房子</b></h1> <h3> 上面是崔建民大哥家老房子的照片.在学校南面只隔一条马路的地方.</h3><h3> 这是几十年前所有房子的代表.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工匠们的高超技艺.</h3><h3> 那会儿地下水位高.雨水又多.所以地面潮湿.湿气带碱性往上返侵蚀盖房子用的砖.日积月累就成了图片上这种结果.</h3><h3> 为了阻止湿气向上.人们在地基建到高出屋内地面一尺左右时.选用当时比较好找的.相对便宜的.耐腐蚀的芦苇.比着墙的厚度用铡刀裁成一段一段的.厚厚的辅上一层.俗称(打碱).刚辅时估计有十多公分那么厚.然后再往上垒砖.这样能有效阻止湿气对上边墙体的腐蚀.</h3><h3> 再往上垒砖是需要技术的.你想.上下墙之间有那么厚一层芦苇杆.松散.光滑.还有弹性.在这上面砌墙要保证墙体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以及各个墙体的夹角不能有任何偏差.这需要砌墙的<把式>们拿出高超的技艺.还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房子的质量.那会能垒房的<把式>是非常受人尊重的.</h3><h3> 再往上就开始算经济帐了.俗称的<绰斗房>.就是外面竖立一层砖.可经风雨.里面用土坯垒.这样盖房子尽可能地少用砖能省不少钱.那时墙体都特厚.二尺半的墙也就是两砖半的长度.这样的房子别看简陋却冬暖夏凉.</h3><h3> 以后这样的房子越来越不容易见到了.更别说去住一下了!</h3><h3><br></h3> <h3> </h3> <h1><b> 九 依依不舍</b></h1> <h3>2019年.<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许是咱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span></h3><h3>因为拆迁提上了日程.<span style="line-height: 1.8;">也许最高兴的就是那些年轻人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因为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短.对这里没有太深的印象.又因大势所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他们早就向往着城里的高楼新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他们也许更愿意怀揣着补偿款去享受诗和远方</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可最纠结的莫过于村里的老人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你认为不值仨瓜俩枣的地方.却是他们穷其一生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家.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你用推土机瞬间就能推平的地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能好好养老的地方.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保留着他们所有的回忆和精神寄托的地方.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果这地方真的没了.根基就没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他们不知道以后会漂向何方.</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可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盼望着<安马大营>能给我们带来些希望吧!</span></h3><h1> </h1> <h1><b> 十 希望</b></h1> <h3> 村东头的学校.现在的养马场</h3> <h3>过年好!</h3> <h3>追</h3> <h3>如今的沙滩:遛马的.跑马的.学车的.练车的.赛车的好不热闹</h3> <h3>人与车</h3> <p class="ql-block">朝阳</p> <p class="ql-block">雾中行</p> <p class="ql-block">滹沱河边</p> <h3>.</h3> <h3>.</h3> <h3>滹沱河大桥</h3><h3>桥上桥</h3> <h3>晨曦</h3> <h3>雾中桥</h3> <h3>河边的树</h3> <h3>雾松</h3> <h3>.</h3> <h1><b><font color="#ed2308">祝我们北满镇村越来越好 ! ! !</font></b></h1> <p>图文:高原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