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父亲梁启鹏生于一九二九年农历十月初六,祖籍山東惠民。其祖父闯关东来到东北吉林省珲春市古城镇的农村(现已定为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建房置地,土改时定为大地主。父亲于一九四七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他国高毕业,参军即被送往兴山医校(中国医科大学前身)学医。三年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调丹东志愿军总医院(丹东驻军二三零医院前身),历任医生,外科主任,院长等职直至离休。父亲一生兢兢业业,淡泊名利,谦虚低调,平易近人,孜孜不倦,雷厉风行,认真求实,精益求精。父亲于一九六七年断臂三截再植成功奠定了他事业的成就。后又在成人内翻足矫形手术中取得成功,全国各地此类患者慕名而来,父亲想方设法建立简易病房先后为全国各地一千七百多名先天内翻足患者做了矫形手术解除痛苦。父亲的医疗成果和事蹟曾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等媒体上刊登发表。父亲戎马一生救死扶伤,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个人二等功两次、三等功数次却从不张扬。</h3><h3> 父亲是位慈父,对子女从不说教大道理,堪称身教胜于言教的典范。闲时常常讲笑话,唱东北民歌,背诵古文给我们听。长篇阿房宫赋,陋室铭,爱莲说等都是他的最爱。父亲还经常下厨烹饪,炖鸡、软炸里脊、红烧肉…尤其父亲做的鱼让我们赞不绝口至今回味。</h3><h3> 父亲一生热爱他的事业並毫无保留的把经验技术传授给后辈。父亲很爱母亲,尊重母亲,从小到大未见父母亲起过争执。父亲很爱孩子,从不强迫孩子做任何事,给予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自由。</h3><div> 父亲用行动赢得了同事战友及亲人们对他的尊重和爱戴。</div><h3> </h3> <h3>父亲于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九日上午八点四十五分因病抢救无效停止呼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h3> <h3>年轻时的父亲</h3> <h3>父亲儿时很淘气。不愿上日本老师的课,便逃学跟家里的长工一起赶马车,上山抓山鸡,下河摸鱼。有一次在老家的图门江戏水时真逮到了一条很大的大马哈鱼,拼力拖回家,全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炖大鱼,父亲却因逃学被祖母罚跪。</h3> <h3>父亲与母亲儿时同在祖父任教的学校读书,母亲乖巧懂事学习认真,父亲逃学时总是把书包托付给母亲保管,母亲尽心保管直到放学交给玩儿的意犹未尽的父亲,然后回家。父亲虽逃学但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好,学习成绩很好。直到老年父亲的记忆力还是超好,听过的报告,看过的新闻,爱唱的歌词都记得十分清晰。</h3> <h3>父亲与家里长工关系非常好,他们都喜欢父亲,常瞒着祖父母带着逃学的父亲在田野山林中玩耍。土改时,长工当上农会主席,怕父亲因地主家庭挨斗就连夜送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父亲从此戎装一生。父亲一生都非常感激这位恩人。离休后与母亲一起专程回老家看望老人家和乡亲们。</h3> <h3>我从出生到九岁之前都没有见过父亲。一九五六年春节母亲带我随军来丹东才正式认识了父亲。记得那时全家除了被褥就只有一个柳条箱装衣服,还有几只医院里装药的破木条箱,父亲将其废物利用装着他的医学用书。家里的桌椅床架全是营房公物设施,只可使用,搬家也不可带走,搬到哪里就用那里原有的家俱。我记得那时全院数次大调房,特别热闹壮观。事先院务处将每家房址分配确定,然后某一天通知全体一起搬,每家肩扛手提,几辆胶轮手推车大家轮着用,只搬自家锅碗瓢盆衣服被褥,到了新的住处自然会有家俱摆在那里,当然都是旧的。如果坏了可以上报营房处派人来修。每到大调房的日子,大人孩子都像过节似的,特别好玩儿。</h3> <h3>父亲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常说做医生人命关天,不可以有丝毫的懈怠和疏忽。我上小学就寄宿学校,所以日常见不到父母。可放寒暑假时也难得见到父亲,因为早上我还在睡着父亲已去病房查房啦,晚上我已入梦父亲才从医院回家。父亲常年如一日的工作着。</h3> <h3>父亲其实有很多爱好,下象棋,打桥牌,唱京戏,唱东北小调,讲笑话,下厨做菜,喝点儿小酒……但因为工作忙,闲暇的时间极少。</h3><h3> 记得刚随军来丹东时,由于初识父亲总有陌生感,有一天,父亲为了增近我们父女情(当时我并不理解),带我去看电影。父亲干什么都快,同事调侃他是“三快医生":手术快,吃饭快,走路快。带我看电影的路上他走得风快,我不说话只是一路小跑跟着他,到了电影院(记得叫友谊电影院)门前给我买了香蕉花生等零食塞到我手上。找到座位坐下后我就开吃,我想问问他吃不吃,扭头一看父亲已不知何时入梦乡啦。记得电影的名字叫《天罗地网》,是讲解放初期抓美蒋特务的事儿,电影结束,灯光大亮,父亲仍在酣睡,周围的人都投来好奇又不解的眼光,我赶忙推推他说演完了,他一下子醒了问我:“啥电影?好看不?"我真搞不懂,他买票时都不知道电影名吗?我说很好看,他说:“好看就好",又看看我手里问:“都吃了?好吃不?"我只冲他点点头,心里觉得这人好生奇怪。多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体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件小事让我终生难忘。</h3> <h3> 父亲生活上要求很低,不修边幅不讲究吃穿,不愿穿皮鞋,特爱穿解放鞋和布鞋。衣服也是发的几套军装换着穿,几乎没有便装。还是那年参加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医学会议,不可以暴露军人身份,国家公费为他量身定制了毛料西服和中山装各一套,连衬衣领带皮鞋都是配发的。从那时起父亲才有了便装,但也是压箱底很少拿出来穿。</h3> <h3>父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记得父亲当院长后部队调工资有名额限制,父亲主动提出自己不调把名额让给其他同志,大家说:梁院长你贡献那么大给你调工资谁都没意見。但在父亲的坚持下大家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上报名单。后来上级机关还是特批了一个名额专给父亲。</h3> <h3>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京剧名角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断指断臂再植当然也必须刻苦练习,父亲都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记得小时候放假时,常约几个小闺蜜偷偷跑到院里的实验室去,那里养着很多小动物,狗啊,兔子啊,仓鼠啊,还有小小白白的荷兰猪等等,常常看到它们腿上缠着纱布。看来为了手术的成功,做出奉献的不仅仅是父亲和他的团队,还有这些可爱又让人怜惜的小动物啊。</h3> <h3>丹东原来叫安东 ,从抗美援朝开始,丹东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城市。这座美丽的江城曾经承载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经历过战争炮火的冼礼。同时也承载着父亲半个多世纪的医者仁心,辛劳汗水,奋斗成功的酸甜苦辣。</h3> <h3>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忙,而且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经常半夜里家里的电话铃声大作,夜深人静时骤然响起真有点惊心动魄!迷迷糊糊中只听父亲说:“好,我马上到!"父亲动作极快,母亲叮嘱的话音刚起父亲已冲出家门。有时一夜无归,有时凌晨方归,好在父亲睡眠很好,回来后头挨上枕头就酣声响起,可母亲却再也睡不着了。大多时父亲怕影响母亲休息就睡在科里的值班室来个连轴转。可我从未听到父亲或母亲有一丝一毫的抱怨。</h3> <h3>父亲一生救死扶伤无数,可叹的是他生病时却没人能救。</h3> <h3>父亲爱看三国,三国里面许多故事都是听父亲讲的。尤其是杨修之死的故事父亲给我们讲了多遍,每当家里吃鸡时,父亲总是吃鸡肋,边吃边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呀,曹操当晚定口令为“鸡肋",杨修据此揣摩出承相是不想打这一仗了,便命士卒拔锅起灶准备撤离。曹操恼怒杨修屡屡猜中他的心思而由于忌贤妒能杀了杨修。</h3><h3>后来我体会父亲讲这个故事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聪明外露,看破不说破才是高人。</h3> <h3>父亲常与科里的同事们一起探究小血管吻合术。</h3> <h3>断臂三截再植成功。这是在为工人李树芳接活的右臂做复查。</h3> <h3>大小手术父亲都是要求自己及团队每位成员一丝不苟。小血管细如火柴杆,直径只有一毫米,缝合线细若蚕丝,月形针小如蜂足,缝合难度大精度高必须刻苦认真练习。</h3> <h3>父亲在和同事们研究先天足内翻的矫形手术</h3> <h3>她叫张海云,先天足内翻患者。由于她二十多岁了才来求医,骨胳发育已成熟,矫正手术难度很大。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反复探讨研究制定手术方案,最终取得了成功,为张海云解除了痛苦。</h3> <h3>经父亲及团队成员探讨研究实施手术治愈后的张海云</h3> <h3>父亲一生做过无数次手术</h3> <h3>陪同上级领导视查院里的营养灶</h3> <h3>父亲经常外出救治病人,摩托车,军用吉普,三轮卡车,飞机,直升飞机,快艇都坐过。</h3> <h3>父亲任医生和主任期间不论节假日每天都要去病房查房</h3> <h3>与国内顶级专家在西班牙参加国际外科学会议</h3> <h3>在西班牙参加外科学术会议</h3> <h3>父亲随我国军事医学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h3> <h3>在巴基斯坦军事医学访问期间受到齐亚哈克总统的亲切接见。</h3> <h3>离休后的父亲仍然把余热发挥在自己的医院里,很多私立或公立医院高薪聘请他,父亲都一一谢绝了。父亲不愿自己为功名所累。</h3> <h3>父亲离休后,很多患者也是慕名而来。常有不认识的人来家里找他看病。父亲从不嫌烦,总是认真医治。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爸爸带他儿子一路打听来到我们家,原来他儿子一条胳膊的肩关节脱臼了,别人介绍让他找梁院长,说一下就能给安上。他去院里没找到父亲情急之下找到家里,父亲把他父子让进客厅,二话没说,说时迟那时快,约不到一分钟孩子还没反应疼,胳膊就安好了活动如初。父亲又嘱咐那个爸爸几条注意事项,那父子两千恩万谢的走了。</h3><h3>还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大婶,也是经人介绍来到家里,她一只手背上长了个鸽子蛋大的包,已经有些年了,按着有点疼,想请父亲给看看。父亲仔细触碰观察后,从家里书架上取下一本约六、七厘米厚的精装书,我还以为他要查资料呢,只见他用枕巾把书包上,又在大婶手背上铺条毛巾,然后一手托着大婶的手,另一手举起包好的书,突然快速向大婶手背上一拍,声音不大但速度极快,再揭开毛巾一看,我们都惊呆了,那包不见了,手背平展了,皮肤却没丝毫损伤,那大婶也没有不适感,多年的包囊瞬间轻而易举的解决了。</h3> <h3>父亲唱的东北小调“丢戒指"特有韵味,唱京剧也是京戏味十足。父亲说他小时的理想是当一名相声演员。</h3> <h3>父亲离休后特爱买菜做饭。家里常吃鱼,但洗鱼的活儿谁都不爱干,父亲乐呵呵的说这个事儿是他的强项,于是父亲承包了洗鱼的活儿,洗得又快又干净,不但洗,做鱼也是父亲的强项,也由他一人承包,我们只管吃和品评。</h3> <h3>父亲与他的战友们</h3> <h3>父亲与战友</h3> <h3>照片背景中的小楼是最早的志愿军总医院。</h3> <h3>父亲和母亲青挴竹马两小无猜。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他们感情真挚相互忠诚。</h3> <h3>父亲总是把工资如数交给母亲,然后从不过问如何使用余数多少。母亲治家有方,那时家里除了养我们姐弟仨,还要养我的曾祖母和我小叔叔,母亲总是计划得妥妥贴贴。</h3> <h3>父亲母亲离休后经常出去旅游。他们最喜欢唱《牵手》那首歌: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h3> <h3>母亲对父亲的照顾是无微不致的。连手绢都每天洗好叠好放进父亲的衣袋里。</h3> <h3>其实母亲的党龄比父亲早,父亲的入党申请书还是在母亲指导下写成的。</h3> <h3>父亲和母亲是一对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h3> <h3>父亲老年得了脑血栓,痛风,心房纤颤等疾病,多亏了母亲的陪伴和照顾</h3> <h3>相知相爱相敬如宾</h3> <h3>真正的白头偕老</h3> <h3>相濡以沫近八十年的父母亲</h3> <h3>弟弟梁戈为父亲墓碑撰文:</h3><h3> 白山黑水兮育髫龀,硝烟飞扬兮从义军。</h3><h3> 弱冠悯伤兮医为业,不辍终生兮助黎民。</h3><h3> 鏖战火兮历练, 鴨江水兮洗尘。</h3><h3> 尊高哲兮虚怀, 擢后学兮谆谆。</h3><h3> 挽众生兮高智技, 陟业极兮建功勋。</h3><h3> 友同僚兮咸赞叹, 爱家人兮厚仁敦。</h3><h3> 忽罹患兮去急, 同嗟嘘兮友亲。</h3><h3> 离我辈兮形骸, 留我心兮精神。</h3><h3> 怀思长兮难尽, 共青山兮永存。</h3><h3> </h3> <h3>父母亲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h3> <h3>父亲爱事业爱工作,父亲更爱我们,爱这个家。</h3> <h3>父亲,您就象一本百科全书,从您身上我们学会了很多。父亲,我们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