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李承明/文</h3><h3>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老厂长傅仪明是一条顶天立地的钢铁汉子。是什么大不了的伤心事,竟使他洒下串串热泪呢?这还得从头说起。</h3><h3>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厂的任务急剧下降。工厂组织职工四面出击、八方奔走去“找米下锅”。但米却难找,即使找到一点,也填不饱我们这个大型企业的肚子,处境十分困难,职工情绪低落,一时赫赫有名的四川柴油机厂,成了亏损企业。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傅仪明同志接上级指示:任四川柴油机厂厂长、党委书记。1988年6月8日他来到了我们厂。</h3> <h3> 精明能干的傅厂长,一走进工厂就积极地进行了仔细摸底调查。当他看到了工厂环境优美、设备精良、人才济济,且有一项国家重点工程———斯太尔发动机技术改造项目正在论证中,便下功夫寻找进度迟缓的根源……。</h3><h3> 他在动员大会上语重心长的说:军工企业的方针之一,就是‘以民养军’,如果我们没有民用产品作后盾,怎么能养住‘军’呢?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尽快攥紧斯太尔技术改造这个铁拳头,从而保证我们的军工旗帜不倒,军工生产线不撤,骨干不散,阵地不丢……。</h3> <h3> 在他亲自带领和指挥下,技术改造指挥部成立了,副厂长与总师们的分工明确了,施工队伍落实了,改造工程迅速向前推进着:搬石填沟、劈山建房、安装机器、出国考查、试制生产等都全面开展起来了,出现了一派“第二次创业”的热闹景象。</h3><h3></h3> <h3>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台斯太尔发动机终于在89年的国庆节前试制成功,随即进行了小批量生产。</h3> <h3> 可是,这山沟里生出的一个幼小“生灵”,又怎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呢?何况此时正处市场“疲软”。</h3><h3> 厂长见仓库里积放的发动机越来越多,也是忧心忡忡,但他却依然充满希望,接连召开了多次“诸葛亮会”,同志们献计献策。他下决心:一定要给斯太尔发动机找到“婆家”</h3><h3> 于是销售处的同志们就全面出动了……。</h3> <h3> 在总师们的带领下,我厂有关人员走访了15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厂家。几经周折,首批斯太尔发动机披红戴绿驶出了工厂大门,送到了四川汽车制造厂,配上了红岩CQ1260汽车,并将开往新疆……。</h3><h3> 这对我们川柴人来说,是多么动人心弦的事啊!这时厂长的心里更不平静,他在想:机器虽然在工厂试车台上久经考验,但能否经得住万里长途跋涉的磨练呢?我们必须保驾西征,服务上门。于是他又提议组织了售后服务组,跟随车队向新疆出发……。</h3> <h3> 八月的一天,党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厂长也来参加,他兴高采烈地宣告了第一条好消息——“八五”期间,我厂军品任务已有回升……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厂长又宣告了第二条好消息。厂长说:“我们的售后服务组,随机跟车已出巴山,翻秦岭,西度玉门,穿越戈壁滩……,经过11天,行程近4000公里,已平安到达乌鲁木齐。短期休整后,每车满载15吨货物,又到了千里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共计行程8575公里,开创了“西出阳关‘有’故人的大好局面”……</h3> <h3> 厂长讲到这里,激动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用特有的腔调一字一顿地继续说:“这次服务小组的同志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们东颠西簸,起早摸黑,平均每天睡觉仅有4个多小时。有时,找不到住宿点,只能在月光伴随下“睡”在驾驶室。每到一个地方,司机休息了,他们还要硬撑着快散架的身躯,对每台机进行检查;他们病了,硬挺着;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次饭,饿了,强忍着;在酷热的戈壁沙漠里,他们总是把自己带的水留给司机喝,宁愿让自己的嘴唇干得开裂,流……血……”。</h3><h3> 这时,厂长的咽喉象是被什么东西梗住了,泪水不由自主,夺眶而出,流过了他那涨红的脸。这绝不是伤心泪!</h3> <h3> 此情此景,使在座的人,包括轻易不露声色的我,也弄得两眼模糊,泪水掉在了记录本上。厂长掏出手巾,擦了擦眼泪,又慷慨激昂地说:“服务小组的同志们,不怕艰苦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用血和汗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川柴·斯太尔的美好形象、树立了川柴人的美好形象,他们的精神就是我们川柴人的精神……”。</h3> <h3> 工厂有了这样过得硬的产品,有这样经得起考验的职工队伍……,厂长怎么能不高兴、怎么能不激动呢?</h3><h3> 老厂长激动的眼泪与职工的血和汗溶为一体,化作春雨,把川柴厂这朵“军民结合”的鲜花浇得更红、更鲜、更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