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塘自然村发现抗战标语

绿树村人

<h3>白塘村距全州县城西南28公里处,位于越城岭东麓山脚下,村旁是全州通往越城岭山区资源县的重要关口_庙山关。这里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翻越青坪界(紫石关)到达油榨坪休整进山前的最后一个村落。当年红军曾在这里筹集补给,短暂休整。听友人赵长风介绍,该村有一处红军时期的标语遗存。经请教党史军史方面的专家初步考证,该处遗迹很可能是红军血战湘江时留下的宣传标语,但也有可能是抗战时期的标语。</h3><h3><br></h3> <h3>抗战标语写在白塘自然村中心的一座民房正面的墙上, 墙壁是黄泥混石灰的底色,在平整的墙壁之上用墨描出空心的八个大字“抗战必胜,建国必强”。中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郭得河将军指出:“从标语语言风格、历史环境、字迹风化状况来说,很符合当年红军标语的风格特征,但不排除是抗日战争时期桂系留下的宣传标语,建议政府尽快组织一步考证,并及时妥善保护”。</h3> <h3>原来写有"抗"、"國"二字的墙壁大面已脱落,字迹无踪可寻。赵长风先生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两个字还在。</h3> <h3>“战”字依稀可见。</h3> <h3>“必”字能看得很清楚。</h3> <h3>“勝”字依稀还能辨认。</h3> <h3>“建”也不清楚。</h3> <h3>“成”字很模糊了。</h3> <h3>民居的后面墙上也曾有宣传标语,风雨的侵蚀,墙面斑驳陆离,字迹模糊,难以辨认。</h3> <h3>白塘村是全州比较著名的传统古村。该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全村大多姓赵,兼有闫、唐、肖等姓氏。赵姓是全州巨族大姓,自始迁祖古源公南迁至今前后共历经30代,有900多年历史。据《白塘赵氏宗谱》记载,“北宋魏王赵光美之后,缘王十三世孙新平侯古源游江西白塘故居。南渡时,宦粤来全,卜居圭山之下,心不忘本乃仍其故,亦曰白塘。”但也有赵氏族人对该村始迁祖为古源公存疑。</h3><h3>白塘古村坐北朝南而建,面向湘江背靠越城岭,湘江支流白沙河从村南蜿蜒流过,村前有一个面积约20亩水面的荷塘,春夏之交,清风徐来,荷叶连连,荷花盛开,风吹莲动,景色宜人。</h3><h3>据村民传说,明崇祯年间,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慕名而来,到白塘探幽寻秘,观荷赏花。<br></h3> <h3>白塘是全州名宦明吏部侍郎赵献素的故乡。赵献素在巜明史》和《广西通史》皆有传。吾友钦挥先生曾写有巜居官耿介的南石先生》一文对赵献素进行了全面介绍,现录如下,以飨读者。</h3><h3>赵献素,号南石,全州宜乡白塘人,明万历壬子(1612年)举人。官户部郎中,山西宁武太仆寺卿,晋吏部侍郎。他居官耿介,尚气节,居乡醇笃,有古人风。崇祀乡贤。</h3><h3>赵炳麟有文记载,赵献素是他的叔先祖,为学务平实,因慕大理学家王守仁之为人,很是崇尚王守仁的学派;曾修茅屋在村后的圭山之南,注经评史,收徒讲学,时人称他为南石先生。他中举后,先是授修仁县(今属荔浦县)的教谕。修仁当时不是很开发,人不知学。他结茅为舍,日与诸生讲义理,做了一篇《叙</h3><h3>学论》作教材,让诸学生领悟到“人而不学,知识庸陋,其于草木相去几何”的道理。他在任六年,被上级推荐四次。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聘为云南同考官,崇祯二年(1629年)提为刑部主事,因办事诚实无私,迁工部员外郎及户部郎中。他在任综核名实,稽查浮款,皇帝很欣赏他,提为光禄寺(古官署名,唐</h3><h3>以后专司膳)少卿(从四品)。</h3><h3>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北进,崇祯皇帝以诚朴可恃,命赵献素总理山西粮储,监督雁门关大坝草场,兼管屯种盐法,让他掌管西北战线的后勤。时太监多所掣肘,却也有些怕他。丁丑(1637年)改宁武道,驻扎代州。当时边关贫穷,兵将欠食欠饷,他建议用本镇四十多年积滞下来的淮引(指明官盐指标),与商人换</h3><h3>粮。结果,立马得米六万多石。山西巡抚宋又希路经平型关,见到粮仓充实,感叹道:“如果管粮草的都像南石先生一样,何患不兵饱马腾、平贼无期啊?”便上奏请奖。次年,赵献素上救荒盐政二疏,皇帝命部施行,说:“赵献素才能朕甚喜,着调回京,不必循例,即补太仆寺卿(官名,掌马政,太仆寺从三品)之缺。”但此时李自成已兵临太原,军事紧张,只好令赵献素带新衔留在山西办事。不久,清兵打到巨鹿的贾庄,山西的军兵败溃而回,索饷愈急。赵献素无法拒绝,只好典当自己的衣服,并求之富户,筹得一点钱来安抚,地方才暂时安辑。崇祯听说后,很是赞赏,给予他以三品体食。总督孙传庭以他真诚廉洁,奏请大用。但太监却不喜欢他,讲他的坏话。赵献素屡以“骄兵留边,非哗则逃,不唯无利,且有大害”之言,说给孙传庭听。孙传庭又以此言跟皇帝说,结果孙传庭为杨嗣昌(后任总督)所劾,下狱论死。赵献素感叹“敌骄盗炽,奸人擅权,事不可为矣”,加上日夜操劳,身弱成疾,便请求退休。崇祯皇帝允其奏,加吏部侍郎官衔。</h3><h3>赵献素回到乡里,居石溪(在今资源大山中)。不久,崇祯皇帝煤山吊死的消息传来,他听罢大哭,作《痛心吟》12首,呕血而死。留有遗物象笏一支后损坏于文革。</h3><h3><br></h3> <h3>白塘古村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祖辈事业有成,故兴建了一批祠堂古宅。现存有“南石祠”、“颐轩祠”、“东田祠”、“莲塘祠”、“六家堂屋”等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南石祠,它巳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 <h3>南石祠是白塘村古建筑群中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面积最宽、气势最为宏伟的古建筑。是赵公献素子嗣为纪念先祖之丰功伟绩而建。让我们跟着赵忠东先生的笔触来参观领略一下南石祠古建筑之美吧!</h3><h3>南石祠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宽11米,深40.83米,建筑面积达449.13平方米。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巳未年(1775)年,至今已有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南石祠分有上、中两进厅堂,上、下两处庭院,每个庭院各有一处天井。东、西、北三面外墙由土、石筑成,表面有白色涂料粉饰并有纹案美化,其做功精细,非现代建筑所能仿造也。其中,上庭在东西两侧分别设有直径为2米的圆拱门,下庭西墙设有高2米、宽1米的长方形门。祠堂南面为大门,面向荷塘开放。</h3><h3>祠堂门前有三级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门庭”(村民也有称之为“下厅”)。门庭宽11米,深3米,由两根梁柱隔成三间,左右两间设有栅栏,中间形似月亮,可通行,村民称之为“月亮门”。门上高悬匾额,上书“翰林院大學士”五个大字。左右梁柱均有封头,封头上雕刻有花鸟纹案的镂空浮雕,历数百年,仍保存完好且栩栩如生。通过门庭就是大门,由左、中、右三条门组成。其中中门最大,高约4米,宽约2.5米。中门左右两端均设有抱鼓石,因形状酷似石狮抱着石鼓,故村民称之为“狮抱鼓石”。左面石鼓左面雕“喜鹊登梅”,下面刻有梅花鹿,代表福禄,寓意喜上眉梢福禄同春;右面雕“鲤鱼跳龙门”,寓意家族兴旺飞黄腾达;右面石鼓左面雕“凤穿牡丹”,寓意富贵吉祥;右面雕“鹭鸶青莲”,寓意一路清廉。其做功精细,表面光滑细腻,而为村中顽童经常骑玩之所。中门两侧门壁均书有朱红色大字门联,左书“贻厥孙谋”,右书“绳其祖武”,字迹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警醒后人发愤图强。中门上方有四个门砣,分雕“積厚流光”四个大字。据传,中门上曾竖立匾额七块,分别为“太僕寺卿”、“驃騎將軍”、“吏部侍郎”、“監察禦史”、“戶部郎中”、“工部員外郎”、“山西盐法道”。门庭梁柱上雕龙画凤,左边“猫儿拱”雕扇形、粉红色梅花镶边“鲤鱼跃龙门”,背面“芙蓉吐艳”;右边猫儿拱前方图案岁寒三友图,雕刻上均有鎏金迹象,光芒尽显。门头气势恢宏、雕饰华丽,虽历经风雨、沧海桑田,稍显残败但风貌犹存。</h3><h3>推开中门,伴随着厚重的“梆梆梆”的声音,迈过门槛就进入了下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屏风,有四柱,内两柱为正方体础石,外两柱为倒盆形础石,屏风上挂有“進士”匾额,背面挂有“思孝”匾额。中间有门槛,可通行;两边为雕花镂空式屏风。下堂两边为过廊,过廊共四柱三段,每段都装有转角式网状镂空护栏。廊柱下端有柱垫石,为一尺二寸高的长方体走线棱形础石;廊柱终端挂有条形匾额样式楹联;廊柱上端有封头,封头向天井伸出,上面均刻有浮雕,或为花草植物,或为狮象动物,更有刀剑兵器图案。其中,最为精妙的封头上面刻有正襟危坐的“天官”,下方刻有赤身之壮年,其寓意应当是“天官赐福”。封头两廊中间是天井,天井宽约六米,长约10米,中间有青石板铺就的长条石板路,沟通下堂与中庭。天井四周均有承接屋檐水的排水沟渠,均用上好的青石铺就,取材应当来自圭山后山。</h3><h3>步行过下庭,迈上三级台阶,便到了中厅。中厅为四柱三间抬梁式,每边四根梁柱,三条抬梁。梁柱均有础石为支撑,靠近下堂的两根梁柱础石下面是八面形、每面均刻有动物、花草图案;靠近上庭的梁柱为倒盆形。每边四根梁柱各将空间分为三间,下间只有一条抬梁,抬梁为扇形结构,左侧抬梁上刻有浮雕“百花争艳”,右侧抬梁上刻有浮雕“神龙戏水”,抬梁以红色为底色、图案均为金色。抬梁向下庭有延伸,延伸面为正方形,左侧刻有“二月梅花”,右侧刻有“三月兰花”。中间最为高大宽敞,有抬梁三条,下抬梁为下间抬梁的延伸,无图案雕刻;中抬梁左右两端有金色金属装饰,其状如祥云;上抬梁较为窄小,故无图案予以修饰。抬梁之间均以动物图腾模型装点,每层为两个,每边共四个。左边第一层为大象(左)、麒麟(右),大象为金身,背有鞍垫,象鼻向上弯曲,象耳耷拉,线条粗犷,尽显肌肉力量,寓太平有象之意;麒麟身为红色,背负观音莲花宝座,嘴微张,头朝外,颈系铃铛,细条粗细间,尽显麒麟温和祥瑞之气。左边第二层为红色不明动物,左边酷似骏马,但耳朵直立且嘴有獠牙。为保持对称,左边神兽摆放顺序与右边一致。</h3><h3>中庭地面为窗格纹案的硬质地面,据村人介绍,该地面材质是用石灰、糯米、蛋清、黄泥和白泥组合而成的“五合泥”,地面纹案历久弥新,至今依稀可见,惜其工艺在民间已经失传。中庭前坊两边挂有“文魁”、“选拨”两块匾额,后坊中间挂有“奉直大夫”、“中議大夫”两块匾额,两边分别挂有“進士”、“文魁”匾额。中庭两边后壁各由四块上有镂空网格窗花、下有双面壁花拆卸式花门组成。</h3><h3>步行过中厅,迈过门槛,继续向上就到了上庭。上庭中间为天井,全部由青色大理石铺就,地面皎洁平坦。天井四周依然是承接屋檐水的排水沟渠,均由大块大理石铺就。左右两边为通行房廊,房廊每边各有两根梁柱,每边各有两处三级台阶。每根梁柱依然有封头,但为与下庭相区别,上庭梁柱封头均为悬空式浮雕,其做功更为细腻、技艺更加精湛。房廊中部每边均向外开有圆拱门,因形状似满月,故村民也称之为“月亮门”。</h3><h3>迈过中庭的六级台阶,就到了上厅,这是南石祠的最上端,也是南石祠最为浓墨重彩的地方。上厅为六柱三间抬梁式结构,上厅梁柱较中厅梁柱为高。每边三根梁柱,将上庭分为三间,姑且将靠南空间称为下间,靠北空间称为上间,中部空间称为中间。下间有抬梁一条,左边抬梁上刻有“大狮少狮”,寓意“子嗣昌盛,世世代代,高官俸禄之意”;右边抬梁刻蜜蜂、猴子、鹿和鹰,寓意封侯挂印、鹿鸣鹰扬之意。金黄色狮身均采用鎏金工艺,至今保存极为完好,狮毛纹路依然清晰可见。与中厅抬梁相比,其做工更为精细、含金量更大。中间有抬梁三条,抬梁之间均有神兽两只,与中厅神兽相比,其式样更为复杂,不仅雕刻有神兽,为了衬托神兽威武形象,每个神兽雕像均有基座并且刻有花草树木作为映衬。神兽或以花草为背景,昂头向天;或藏匿于花草之中,悠闲自得。左边抬梁两只神兽形象均似鹿,村民称之为“神鹿”,左边神鹿口叼藤蔓,眼睛明亮如镜;右边神鹿口叼令箭,后腿跪坐高抬头颅。左边抬梁均为雄狮,后腿高高站立,头往下倾,洞察整个上厅。上间中部设有神龛,神龛上下左右均用栅板隔开,空间较为封闭,只留一面向南敞开并有高一米的雕花护栏将其围住。该雕花护栏甚为精美,上端为纯手工木质雕花葫芦,下端为正方形鎏金雕花木板。神龛雕工也甚为精美大方,上面供有历代祖先牌位,壁上为红底金字的“百寿图”,是桂林保存完好的二块百寿图之一。中间挂有南石公之父赵良器(字“斗山”)的黑底金子“仰斗瞻山”的巨大匾额。左右分挂“文魁”、“進士”匾额。中厅和上厅梁柱上均挂有长条槽形楹联,幸有清光绪进士、户部尚书翁同龢所书“荒政一策盐政一書治譜即為家譜,營平在漢則平在宋後賢毋讓前賢”,更有清末翰林院大学士、监察御史赵炳麟于太原撰书“叔先祖明末登朝恨貂禍之彌天血淚至今尤化碧,予小子山西寄跡過雁門而懷舊家聲亘古自流芳”。此两幅楹联堪称桂林对联之精品,翁同龢的对联也载入民国版《全州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