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母亲

北宁

<p class="ql-block">此文献给我的老兵妈妈,妈妈安康是我们最大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妈妈湖北武汉人,1932年3月出生,1949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1950年5月分配到第38军114师342团任文化教员。</p><p class="ql-block">参加了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役。</p><p class="ql-block">1955年退役。</p><p class="ql-block"><br></p> 01  楚女从军 <p class="ql-block">1932年3月,妈妈出生在湖北武汉市一个普通的职员家庭。外公(C位)、外婆(右3)、妈妈(左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公是位清末秀才,参加过辛亥革命,更是一位倡导男女平等的开明老人,所以妈妈和她姐姐们都有幸走进了学堂。</p><p class="ql-block">外婆是位勤劳善良的传统女性。外公去世后,她跟随妈妈带大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外婆虽然不识字,但是她很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还做了一手好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5年,读中学的妈妈,时年13岁。<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则70年前的招生广告,正是这些陌生的繁体汉字改变了妈妈一生,内容誊写如下。</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军政大学招生广告》</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以取得了基本胜利。我各路解放大军正向蒋匪残余势力及其反动统治最后巢穴扫荡前进,全国革命彻底胜利指日可期。在新的胜利形势下,为着开辟广大新解放区的工作,建设新的人民地方武装,及提高解放军主力部队的政治军事与文化,迫切的需要大批知识青年参加工作。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与知识青年是富于正义感的,是有革命热忱并易于接受革命新思潮的。过去历史时期中,已经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和革命的工农兵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着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做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知识分子与知识青年,一经站在劳动人民方面,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其才能与智慧就能得到发挥,前途就光明伟大。</p><p class="ql-block">本校自1936年创校以来,经红大、抗大、军大三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本着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先后培养了二十余万革命干部,在各种革命工作岗位上,起了巨大的作用。现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奉命移驻华中,并在华中所属各省建立分校,大规模招考知识青年,培养建国建军各种干部,望有志青年和革命的知识青年,继承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知识分子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精神,踊跃投考,为完成建国建军的伟大使命而奋斗、招生简章列后:</p><p class="ql-block">一、宗旨:本校以培养知识青年,成为建设人民地方武装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工作干部为宗旨。</p><p class="ql-block">二、投考资格:(一)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之男女青年。(二)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或有同等学历。(三)思想进步,品行端正,政治纯洁。(四)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与恶性传染病。</p><p class="ql-block">三、报名手续:报名时须携带本人学历证件,简单履历书及最近半身像片两张。(录取与否像片概不退还)并需持区以上人民政府的介绍信。</p><p class="ql-block">四、考试科目:(一)笔试:国文、数学、史地、政治常识。(二)口试。(三)体格检查。</p><p class="ql-block">五、学习期限与内容:学习期限为六个月。学习内容:军事、政治。</p><p class="ql-block">六、待遇:在学习期间,膳宿、服装、文具均由学校供给,并发给必须的生活津贴,但入学时必须自带随身之被、帐与用具,毕业后由学校分配工作,或转入各专科继续学习。</p><p class="ql-block">七、报名日期及地点:(一)华中诸省分校待筹备就绪后即行招生。 (二)武汉总校招生地点:暂设汉口中山大道市商会。(三)武汉总校报名日期:自9月6日起至9月30日截止。</p><p class="ql-block">八、名额:武汉总校第一批暂招收学员一千名。</p><p class="ql-block">九、考试合格录取者入学日期另行通知。</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六日</p><p class="ql-block">校长 林彪 </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员 罗荣桓 邓子恢</p><p class="ql-block">副校长 倪志亮</p><p class="ql-block">副政治委员 吴溉之</p><p class="ql-block">教育长 曾国华</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刘其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她的表妺相约赴考,并一同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在武汉的校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妈妈穿着新军装,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军装照。</p><p class="ql-block">那年妈妈17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为了迎接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学校为元旦晚会统一借了红毛衣,并缝上了“军大”两个大字。<br></p><p class="ql-block"><br></p> 50式军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次正式装备的军装,这身裙装是妈妈的最爱。<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时任文化教员的妈妈随部队离开湘西,前往东北辽宁开源集结待命。<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时任文化教员的妈妈,随38军114师342团卫生队从丹东入朝。出国前,妈妈在辽宁铁岭38军留守处拍下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h3>1951年9月回国,在38军留守处供给科任文化教员,她的30多位学员来自担架队、卫生队和大车班等单位。</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52年4月再次入朝,在38军114师秘书科担任收发工作。114师政委李伟,政治部主任余林。</p><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回国。</p><p class="ql-block"><br></p> 02  军大情怀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16日,东北军政大学随军南下,由倪志亮副校长,吴溉之副政委率领进驻武汉,7月建立华中军政大学武汉总校,因隶属于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随之改为中南军政大学。</p><p class="ql-block">70多年过去了,军大情怀早已深植在妈妈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南军政大学武汉总校第一期新学员于1949年9月入校,1950年5月毕业。妈妈有幸成为该校的第一期学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南军政大学开学典礼(1949年10月)。</p><p class="ql-block">妈妈说,那日天空晴朗,但还没发军装。她身穿蓝布旗袍,黑鞋白袜子,和所有身着便装的同学一起列队整齐,在操场上席地而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校下属三个总队,一总队驻武汉市硚口旧营房,下辖四个大队。妈妈被编入中南军政大学2大队8队4班。</p><p class="ql-block">1950年2月24日,全班同学在校园里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h3>中南军政大学直属一总队二大队八队第一期干部学员合影(1949年9月)</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中南军政大学校旗。</p><p class="ql-block">在这面旗帜下,学校开设了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史和形势教育等课程,以树立学员唯物观点、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南军政大学校训和校歌。</p><p class="ql-block">中南军政大学武汉总校第一期的宗旨:培养青年知识分子成为建设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文化干部。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教学方针和原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枚当年佩戴的胸章,承载着一个群体的难忘。</p><p class="ql-block">中南军政大学忠实的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红大抗大的光荣传统,充分体现了我党和毛主席历来重视创办学校、培养人才的军事战略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为迎接1949年10月1日的到来,学校从各中队挑选了几百人组成了“军大秧歌队”,进行秧歌舞排练,妈妈也在其中。<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队列训练-敬礼。<br></p><p class="ql-block">军事课程有射击、队列训练以及部队日常生活的正规养成教育,以适应部队基层工作需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这张珍贵的建校劳动挖沟场面的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当年的场景。<br></p><p class="ql-block">入学后,同学们在除草扫除、填坑挖沟、搬砖运瓦及烧柴帮厨等工作中培养了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0年,迎新年宿舍前聚餐。</p><p class="ql-block">宿舍也是他们上自习和开班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0年,学员接受检阅。<br></p><p class="ql-block">中南军政大学的办学历史虽仅两年,共培养了6.67万名干部,但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及中南军区的领导下,对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对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保卫国防、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学习毕业,妈妈被分配到第38军114师342团卫生队任文化教员。她和同行八位女同学,坐船前往湖南桃源地区参加湘西剿匪战役。</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left;">为纪念入学50周年,军大校友联谊会编辑了《军大情怀》,书中收录了学校当年非常珍贵的老照片。</p><p style="text-align: left;"><br></p> 03  湘西剿匪 <p class="ql-block">湘西剿匪是位于大湘西的战役。解放前夕,湘西匪患尤烈,国民党反动派在湘西建立了反共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中旬,解放军第38军由常徳挺进湘西,先后解放了湘西十余座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下旬,38军114师等主力部队奉命进入湘西剿匪。</p><p class="ql-block">文化教员。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部队官兵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化教育以识字扫盲为主。从抗日战争开始,连队设专职文化教员,协助指导员管理连队文化教育工作。建国后,团以上各级设有专职文化教员。<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任文化教员的妈妈,首先教战士们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和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好”“剿匪反霸”等口号。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唱祖国”等歌曲。为了加强记忆,她把字写出来掛在战士的背包上,后面的人可以边行军边默记。<br></p><p class="ql-block">这张来自网络的图片再现了当时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跟随部队捜山,跟踪地主的家人以便顺藤摸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贴标语口号,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p><p class="ql-block"><br></p> 湘西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匪患得以彻底肃清。位于吉首的“湘西剿匪胜利陈列馆”。<div><br></div> 04  抗美援朝 <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斗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p><p class="ql-block">这铿锵有力的志愿军誓言,如滚滚惊雷,震憾着共和国的大地,激励着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战场,誓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血战到底!</p><p class="ql-block"><br></p> 1950年第38军首批入朝参战,并在第二次战役中“知耻而后勇”,一举扭转了整个朝鲜战局。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在嘉奖电的最后亲笔写下了“38军万岁!”。从此“万岁军”名扬四海。<div><br></div> <p class="ql-block">如今仍飘扬在丹东河口断桥上带有部队番号的军旗。<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妈妈随38军114师342团入朝。</p><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妈妈在朝鲜龙川里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入团介绍人为刘爱华阿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2年,再次出国的前夕,妈妈和另一个文化教员阿姨同她们的三个学员,在38军铁岭留守处告别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div>1952年4月,妈妈再次入朝,任38军114师秘书科收发,负责不同密级文件的接收和发送。</div><div>妈妈和秘书科全体同志合影。</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52年,妈妈和鲁平(左)、张黎(右)阿姨在朝鲜的小山坡上。</p><p class="ql-block"><br></p> 1952年在朝鲜,爸爸(前排左1)时任保卫科科长,妈妈和38军114师保卫科的同志们合影。<div><br></div> 妈妈给爸爸(左2)送文件。<div><br></div> 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div><br></div> <p class="ql-block">1954年2月17日,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送的纪念章。</p><p class="ql-block"><br></p> 一首《志愿军战歌》,伴着妈妈的青春步伐,奔赴到抗美援朝的前线。妈妈不仅教会了儿女,还教会孙辈和曾孙辈,成为我们逢聚必唱的“家歌”之一。<br><div><br></div> 05  战地婚礼 <h3>1952年4月27日,经中国人民志愿第38军政治部组织科批准,父母在***太平里的防空洞里举行了婚礼。</h3><div><br></div> <div>1952年4月妈妈再次入朝,妈妈此行与已在朝鲜的爸爸会合,在太平里的防空洞中举行了婚礼。<br></div>妈妈清楚的记得,那天晚上小灶的饭桌上多了几个菜,师首长和朝鲜人民军的首长参加了“婚宴”并纷纷举杯祝贺,当时喝的是朝鲜的白米酒。<div>照片的背景是防空洞,是他们的家。<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古时,嫁给出征的军士是一件情感上很残酷的事情。现时,嫁给军人仍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新婚第3天,爸爸妈妈就各奔东西投入到自己工作中并彻底失联,正是:"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p><p class="ql-block">再见面时已相隔1个多月。妈妈回想起这段往事,就一句话:能回来就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回国后,妈妈和爸爸在38军铁岭留守处照相馆补拍了一张结婚照。</p><p class="ql-block"><br></p> 1997年,爸爸病了,妈妈骨折了,他们仍乐观地对待生活。<div><br></div> <div>唱红歌是妈妈和爸爸的强项,也是他们的最爱。<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妈妈过生日,爸爸送给妈妈一个红包,我们共祝妈妈生日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2002年5月,我们隆重地纪念了爸爸和妈妈5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场婚礼,因为父母是我们的生命源。<div>记者长春英子,曾将这段往事写成“志愿军的婚恋”短篇,文章发表在《章回小说》2000年04期。<br><div><br></div></div> 06  南京总高 <p class="ql-block">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的校门。</p><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爸爸到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总高)学习,妈妈随爸爸来到南京,在总高学员科负责整理干部档案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3年,妈妈(后排右1)和南京总高学员科同志们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高校部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总高写下的“训词”。</p><p class="ql-block"><br></p> 总高政治部办公大楼。<div><br></div> 总高教室一角。<div><br></div> 1953年冬天,年轻的妈妈,因为那时我已出生。<div><br></div> <p class="ql-block">2012年,我陪妈妈来到了如今已是南京理工大学校园,看到了当年总高的学员宿舍。</p><p class="ql-block"><br></p> 解甲归田 <p class="ql-block">1955年,曾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汗马功劳的10万女兵集体退役。她们没想到,在部队实行军衔制之时,竟是她们解甲归田之日。</p><p class="ql-block">即将退役的妈妈(右)和战友在部队的驻地海龙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p><p class="ql-block"><br></p> 证书内页。<div><br></div> 证书上时任38军军长江拥辉,政委吴岱,国防部彭德怀部长的签名。<div><br></div> <p class="ql-block">“放下枪杆子,拿起锅铲子”的妈妈,养育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妈妈辛勤地从事着家务劳动。我们身上的毛衣,全部出自妈妈的巧手。</p><p class="ql-block">妈妈退役后并没有脱离社会,她义务为社区居民服务,多次受到省、市妇联的表彰,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从部队驻地海龙去沈阳解放军202医院看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我的三个小妹妹。</p><p class="ql-block"><br></p> 我们在妈妈的严教下长大,都成了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div><br></div> 妈妈还带大了我们的孩子。<div><br></div> <p class="ql-block">孙辈们的努力学习和工作,是对妈妈的最好回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老了,更多是照顾体弱多病的爸爸,直到2006年爸爸离世。</p><p class="ql-block">我们感谢妈妈无私的陪伴,因为陪伴是对我们的最好教育,陪伴是对爸爸最长情的告白。</p><p class="ql-block"><br></p> 07  祝福妈妈 <p class="ql-block">妈妈有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喜欢看电视剧,经常给我们发微信并点赞我们发到朋友圈里的图文。</p><p class="ql-block"><br></p> 妈妈心灵手巧,这是她少女时代绣的枕头套。<div><br></div> <p class="ql-block">妈妈擅长编织,用废旧的毛线织成椅子套和坐垫,毛背心和毛袜子是本月刚完成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还喜欢旧物改造,把旧衣裙做成收纳杂物的小包,把旧伞面变成购物袋。既环保结实又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关注新鲜事物,这是她独立完成的一幅数字油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待人真诚并热心助人。我的大学同班同学都去过我妈妈家。2009年,他们在北京开会,专门到我家来看望我的妈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妹的战友也是妈妈家的常客,庞大的“超家族”创造着快乐,分享了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熟悉的军营,仿佛自已永远是一个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常说,“若有战,召必回”,我还能帮助伤病员喂水喂饭。这就是一个退役老兵,永不改变的军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干休所领导,给妈妈送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健在的老战士老同志,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佩戴着纪念章的妈妈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p><p class="ql-block"><br></p>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的决定。<div>纪念章使用紫铜镀金、银材质,直径50厘米。</div><div><br></div> 2020年10月,干休所为妈妈颁发了抗美援朝纪念章。<div><br></div> 一个志愿军老战士向祖国、向人民的崇高敬礼!<div><br></div> “38军后代”的代表,给妈妈送上了慰问信、鲜花和绣有“38军万岁”的纪念帽。<div><br></div> <p class="ql-block">爸爸不在了,我们更爱老妈妈,她的健康才是我们的幸福和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给了我们更多的爱,2014年春节妈妈给我们每个人发压岁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儿子、儿媳、女儿和女婿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我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爱曾孙十月,他们开心一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爱曾外孙早早,他们亲密依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因疫情所控,全家没有团聚。8月1日,我们以“致敬,老兵”为主题,为妈妈祝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为疫情,全家只能云相聚,重温10年前我们在长春香格里拉大饭店二楼宴会厅,度过的那段难忘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底,妈妈和我们一起整理爸爸的回忆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爸爸诞辰百年之时,爸爸的手稿终于编纂成书,这是我们对爸爸最好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在哪里,那里就是家。今年我们在北京喜迎虎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妈妈,新年快乐”爱在四世同堂中传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时逢妈妈90周岁生日,妈妈不慎腿部受伤而使行动不便,我们在北京的家人,只能相聚在家里品尝我的厨艺。</p><p class="ql-block">妈妈为了照顾我们的时间,她总是把生日提前到春节。妈妈这是第一次在北京、在我的家里、过身份证上的生日。</p><p class="ql-block">谢谢妈妈给了我一个陪伴您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老兵妈妈,我们爱您!祝您健康快乐每一天!</p><br>(2022年3月12日完成发布)<br><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