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蛐蛐 <p> </p><p><br></p><p>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阵子特别流行斗蛐蛐。看着大一点孩子在一起斗蛐蛐,我们总是好奇地围成一圈,伸长了脖子看热闹。 </p><p> 参与斗蛐蛐的双方,先将各自的蛐蛐放入一个圆形瓦罐,然后用细草茎不断撩拨蛐蛐头部,不一会儿,两只蛐蛐边先后张开大牙,昂头登足,扑向对方,四颗钳子般的红牙咬在一起,纠缠翻滚、激烈打斗,几个回合下来,便分出胜负。</p><p> 斗赢的蛐蛐往往占据中场,煽动着翅膀,不断发出“呿呿”的叫声,俨然是胜利者的呐喊。而斗败的那只却龟缩瓦罐一角,有的还折了大腿,咬断牙齿,惨不忍睹。</p><p> 看别人玩的兴高采烈,孙晋、保国、我们几个心里痒痒的,约好了星期天一起出去逮蛐蛐玩。</p><p> 孙晋长的瘦小,擅长爬树翻墙,我们都叫他“孙猴子”,保国很胖,脸和身子都长的圆圆的,外号叫“老肥”。</p><p> 星期天下午,我们如约来到英国大使馆(英国驻民国大使馆旧址),因为之前猴子听他哥说,那里面蛐蛐多的不得了。</p><p> 夏末的午后空气闷热,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只有梧桐树上的知了发出令人烦躁的叫声。</p><p> 我们假装若无其事地闲逛,还故意从大使馆门前绕过,其实是在侦查情况。</p><p> 大使馆传达室里只有一老头儿,肩上套着一件带破洞的汗背心,耷拉着头,轻摇着芭蕉扇打着盹儿。</p><p> 绕过传达室大门,我们蹑手蹑脚来到后墙边,学着电影上侦察兵的样子,迅速搭起人梯。猴子站在我肩膀上先上去,老肥打底,我俩骑在墙头上合力将老肥拉上来,然后依次跳入墙内。</p><p> 猴子的情报是准确的。</p><p> 我们沿着墙边走不多远,就听见草坪上成堆的旧花盆里传来了“呿呿,呿呿……”的叫声,顿觉心花怒放。</p><p> 寻着叫声,我挪开了一个花盆,一只黑色二尾子停止了鸣叫,棕色的羽翼收了进去,头上两条长长的黑须抖动着,正欲逃跑,猴子眼疾手快,迅速用双手罩住蛐蛐,老肥跳着脚大叫着:“逮到了!逮到了!”急忙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小纸筒,激动地两眼眯成了一条缝。</p><p> 猴子刚将手掌打开,还没来得及将蛐蛐装入纸筒,只听“啪”的一声,那只蛐蛐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蹦出去一米多远,未及老肥扑上去,迅速钻进了墙缝里……</p><p> 我们在互相埋怨中不断总结,不一会儿,就成功地逮到了第一只蛐蛐,那个感觉,比吃了一根奶油冰棒还爽。</p><p> 那天下午,我们一共捉住了六、七只蛐蛐。</p><p> 在翻墙撤退的时候,看门老头追了过来,他一边骂着脏话,一边捡起土块扔向我们,慌乱中,我们翻上墙头,连滚带爬一路狂奔……</p><p> 我们仨一口气跑回我们居住的大院里,躲在那棵老洋槐树下,看看后面没人追来,才定下了心。</p><p> 分享战利品的时候才发现,装在小纸筒里的几只蛐蛐,有的断了腿,有的受了伤,没有一只是全须全尾的……</p> <h3>(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