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大凉山【一】

三映堂文化

<h3>图文:潘付堂</h3><h3>大凉山是中国西部山脉,在四川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区内,是大雪山的支脉。山地西侧美姑、昭觉一带为山原,丘陵起伏,顶部浑圆平坦,是大雪山的支脉,海拔两千米至三千五百米之间。</h3><h3>大凉山民族:汉、彝、蒙古、藏、纳西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那里仍完整保留着彝族原有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伴山而栖,邻水而居。长年的风打霜刻,很多老人脸上的皱褶,犹如刀砍斧劈,棱角分明,沧桑感极强。</h3><h3>彝族有自己的文字、语言、服饰和歌曲。他们独特的居住、服饰及祭祀等生活方式至今保持着原始风格。</h3><h3>彝族人不以自己的现状感到痛苦和不适;他们以温饱祥和为安;他们劳作时与大自然抗争,生活时以平静坦然为乐;他们娱乐时豪情奔放,载歌载舞;那里的孩子纯真、可爱;那里的老人慈祥谦卑。</h3><h3>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关于大凉山的影像时,内心里就烙下了深深的印象,有一种立即就要去看看的冲动……。</h3><h3>那山,那彝族乡亲,他们的表情眼神、那劳作和生活的姿态等,都能与善良、好客、坚毅、勤劳、自信、奔放、彪悍、不离不弃、永往直前联系在一起。</h3><h3>注目凝视这一方彝族文化的华野,会使你沉浸在族群文化,祖先与后代,历史与现实,神秘与庄严,永恒与瞬间的辉煌之中。</h3><h3>记录和挖掘既将消失的民俗文化,是影像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影像艺术工作者的贡献如何印证?就是不忘初心,记住乡愁,深入基层,出了满身汗,脚上满是泥,用时间丈量,用镜头表达。</h3><h3>深入生活创作,努力彰显影像气质,用原生态的视角,近距离的关注,注视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留下一个群族的影像记忆,历史不会忘掉我们,我会一直往前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