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北国风光 感受异域文化

JS

<h3>春节期间远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摩尔曼斯克和圣彼得堡等地旅游,领略北国风光,追摄极光景致,感受异域风情。给我内心留下深刻印记的,除了飘逸曼妙的北极光,还有那巍然屹立于城市街头的凯旋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城市雕塑和科拉河湾山岗上那座高达数十米的英雄烈士纪念碑——“阿廖沙”,以及莫斯科红场上那座无名烈士纪念碑。即便是在市区公园和地铁过道,也随处可见纪念半个多世纪之前那硝烟弥漫年代的各种标志性景观。据当地导游介绍,他们在童年伊始就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青年伴侣结婚都要向无名烈士墓献花,感恩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和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可以说,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大众,都营造着热爱国家、尊崇英雄的氛围,令人叹服和敬畏!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而言,英雄主义的熏陶,民族精神的养育,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是永恒的课题。这无疑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最坚实的基础!</h3><div><br></div> <h3>从莫斯科转机抵达摩尔曼斯克机场,乘坐大巴入住摩尔曼斯克市郊外一处地势较高的旅馆,窗外即可一览无遗地俯瞰城市景观。</h3><h3> 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最大的海港城市,也是俄罗斯最大的军港之一,位于拉半岛东北,是俄罗斯通向北极地区的重要门户。一年中既有两个月的长昼(在夏至前后的两个月里,太阳终日不落),也有一个半月的长夜(每年从12月初起到次年1月中旬,太阳一直处于地平线下,北极星则悬挂于高空),使得这里的冬天拥有绝对与众不同的“四个极端”:极夜、极光、极地空气和极贵的鱼子酱。<br></h3> <h3>极夜里,驻足城市制高点向下俯瞰,霓虹闪烁,魅影婆娑。如果幸运的话,没有遇上雨雪天气,搭车前往湖边或者其他空旷场地,当可看到似霓非霓,似雾非雾,飘逸曼妙,变幻无穷的北极光。</h3> <h3>极光(aurora)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而在芬兰语中,北极光则被称为“revontulet”,直译之意是"狐狸之火"。实际上,北极光是太阳风暴吹过来的带电粒子与地球高空大气中的原子与分子在地球大气层最上层(距离地面100-200公里处的高空)运作激发的光学现象,是一束束电子光河,在离地球60英里的天空,释放出一百万兆瓦的光芒,无固定型态、且色彩斑斓,以绿、白、黄、蓝居多,偶尔呈现艳丽的红紫色。每年11月至次年2月的晴天深夜(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偶遇"极光的最佳时段。</h3><h3> 一家人到达摩尔曼斯克的次日夜晚,我们就如愿以偿地观赏并且拍摄到了美妙的北极光,是不是很像一只狐狸的尾巴?</h3> <h3>在科拉半岛北岸、靠近北冰洋的一个叫做捷里别尔卡的傍海小镇。</h3><div> </div> <h3>这里曾经是季节性的渔业产销基地,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此地的捕鱼业随着超大船只的到来而逐渐衰退,留下许多废弃船舶。</h3> <h3>此地既是北冰洋不冻港的出海口之一,比起摩尔曼斯克来说,这里更接近北极,因而也是观赏北极光的极佳地域。</h3> <h3>我们到达捷里的时候是白天,虽然没能等到深夜极光出现,但是在凛冽的寒风中搭乘摩托雪橇车抵达北冰洋岸边,还是被那波澜不惊的静谧和海天一色的纯净所震撼。</h3> <h3>摩尔曼斯克作为俄罗斯通往北冰洋的出海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盟军国家的各种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联各地,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尽管德军向摩尔曼斯克投下了20.7万颗炸弹,炸毁了城中四分之三的建筑,并派来了庞大的海军舰队,但是德国法西斯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战后,人们为了纪念这场保卫战的胜利,在科拉河湾山岗上建立了一座高达数十米的英雄烈士纪念碑,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摩尔曼斯克的阿廖沙”。为了表彰摩尔曼斯克人民的英勇斗争和顽强不屈,1985年苏联人民政府授予该城“英雄城市”称号。</h3> <h3>这是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海港边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是全世界第一艘采用原子能反应堆产生的能量进行行驶的船只。早已退出现役,处于维护之中,可供游人有序参观。</h3><div> </div> <h3>红场原名是"托尔格",意为"集市"。它的前身是15 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1517 年,广场发生大火灾,广场曾被称为“火灾广场”。1662年改称“红场”,意为“美丽的广场”,面积9.1万平方米,位于市中心,是国家举行各种大型庆典及阅兵活动的中心地点,是世界上著名的广场之一。在俄语中,“红色的”含有“美丽”之意,“红场”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h3><h3><br></h3> <h3>这是位于红场上的无名烈士纪念碑,两侧都有岗哨,卫兵定时换岗,总会引来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围观。整齐铿锵的正步行进和干净利索的交接动作让游人啧啧称道!</h3> <h3>1814年,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俄军将士从西欧远征归来,在特维尔关卡建立了一个木制凯旋门,后因木头腐朽而倒塌,1834年重建。1936年规划白俄罗斯车站附近的广场而将凯旋门等其他建筑推到。大量的凯旋门雕刻装饰品被保存到了舒塞夫建筑博物馆中。1968年在新的地址上建立这座新的凯旋门。</h3><div><br></div> <h3>离凯旋门几十米处,是为纪念另一次抗击侵略的战争而建的胜利广场,宏大壮观。<br></h3> <h3>即便实在市区公园和地铁过道,也随处可见纪念半多个世纪之前那硝烟弥漫年代的各种标志性景观。</h3> <h3>这是莫斯科地铁出入口通道,两侧墙壁上画着各种荣誉勋章。据当地导游介绍,他(她)们在童年伊始就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青年伴侣结婚都要向无名烈士墓献花,感恩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和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可以说,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大众,都营造着热爱国家、尊崇英雄的氛围,令人叹服和敬畏! 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而言,英雄主义的熏陶,民族精神的养育,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是永恒的课题。这无疑是实现国家团结统一最坚实基础!</h3><div><br></div> <h3>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圣彼得堡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h3><div> 二战期间,这里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苏联军民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并且最终取得胜利,但也付出惨痛代价(据战后统计,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瓦砾成堆。</div><h3> 这是圣彼得堡交通要道上的二战胜利纪念雕塑。广场边有几十只和平鸽,时而在地上啄食,时而在广场上空飞跃,与二战胜利纪念雕塑构成和谐相生的画面。<br></h3> <h3>这是圣彼得堡街头公园里的列宁塑像。仰望寒风中矗立着的列宁塑像,缅怀革命导师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崇敬心情油然而生!</h3> <h3>  街头公园茫茫雪白中的这一抹红色,是野玫瑰果,学名刺莓蔷薇,别名刺莓果,属蔷薇科,落叶灌木,高1-2米,羽状复叶,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深红色,单瓣或重瓣。果实扁球形,呈深红色。</h3><h3> 在这冰天雪地里,别的草木早已不堪寒冷而枯枝败叶,而她却笑傲冰雪,坚守枝头,用她那红彤彤的脸蛋点缀着这个隆冬寒月,让人心头不由萌生起一丝暖意!与其说是坚强,不如说是一种品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