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

手机摄影若尘

<h3>朋友介绍第一次参加成都的中国摄影旅行网活动,2019年元宵节期间来自江苏5人,贵州2人,四川3人,还有海外新加坡的独行侠十摄影领队易老师和司机师傅一行13人共赴藏区阿坝州。</h3> <h3>来到神往已久的阿坝县,一路上都是磕长头匍匐行进的虔诚信众,磨花了的手板和衣角,只为朝拜心中神圣美丽的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晒大佛</b></h1> <h3>有些地方集中了十万大山</h3><h3><br></h3><h3>有些地方孕育了江河连绵</h3><h3><br></h3><h3>有些地方沃野千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h3><h3><br></h3><h3>而深处藏区的阿坝,汇聚更多的是信仰</h3><h3><br></h3><h3>庙塔如林香火鼎盛,阿坝是一个寺庙众多的地方</h3><h3><br></h3><h3>郎木寺的毛兰姆法会远近闻名</h3><h3><br></h3><h3>却也少有人知道阿坝当地,还有一个莫郎节!</h3><h3><br></h3><h3>阿坝最大的节日“莫郎节”藏语为“莫郎切莫”,意为传诏大法会,源于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藏历正月,是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在大昭寺首次倡导并沿袭至今讲论佛经、发愿祈祷的大法会。</h3> <h3>大大小小的寺庙都举行晒佛仪式,热闹的佛节,庄重的佛典,神秘的佛光,当然还有——熙攘的信众。这是我头一次深入地去感受藏族节日的热闹,让焦点只定格在感动上,让画面回归拍摄者想表达的思想。</h3> <h3>在法会开始的当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藏民赶往各莫寺,静候彩旗缓缓拉开,朝拜他们心中的圣佛!</h3> <h3>马队来了!</h3> <h3>觉察到远处的晒佛台一阵骚动,原来晒佛的仪式要开始了,人们开始将巨幅的唐卡扛来佛台。</h3> <h3>所有人的焦点都汇集在佛台的中央,那里,巨幅唐卡闪耀在人群的目光中!整个仪式气势恢宏,场面壮观!</h3><h3>很多藏民在结束之后依然不舍得离开。</h3> <h3>虔诚信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跳大神</b></h1> <h3>一大早寺庙门口就旌旗招展,四面八方来的藏族同胞穿着各式藏袍,云集于此进行跳神前的巡游。这是各地代表进入会场前的传统仪式,对我来说,更不啻为一个藏族服装的艺术巡展。也只有此时,他们才会把珍藏的珠宝配饰都挂在身上——如此种种的仪式感堆叠在一起。</h3> <h3>近两个小时的巡游,四周村寨的人们依次出场展示,擎骑牵马,一迈一停,挥舞着的彩旗和不断变焕着的造型,都在向围观的人群展示属于他们的风采。从他们的装束上可以看出藏民游猎逐草而居的古老传统,藏人的豁达率性,也一如围绕四周的群山和高原,淳朴的仿佛创世之初就生息于此,也会一直洒脱的挺立下去。</h3> <h3>中午各莫寺看金刚神舞,相传是根据以前活佛前往香巴拉天国的路上所看到的跳神舞,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每年跳神都是一样,可是信徒僧众们仍层层叠叠的把神秘的会场围个水泄不通。在一声浑厚深长的法号吹响后,伴奏的乐队和仪仗队出场。跟着是头戴各种护法神面具的僧侣,身穿法衣的跳神者轮番表演,他们手持各种法器,在长法号、腿骨号、唢呐、铜钹和羊皮鼓的伴奏下,在阵阵诵经声中翻然起舞。</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诵经宗教活动</b></h1> <h3>郎依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3><b>神性的东方古堡</b></h3><h3><br></h3><h3>古堡,意味着复仇、恐怖和绝望的爱情,但同时又代表着渴望、高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利。我们一行12人一起走进桃坪羌寨,历史更迭之间,又隐藏了怎样的风云变幻呢?</h3><h3><br></h3><h3>这里是中国唯一仍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历经2000多年风雨的冲刷和三次大地震,依然巍峨耸立,大自然浩瀚无常,而我们的祖先却能凭借无限的智慧与其共生。</h3><h3><br></h3><h3>八卦布局的神奇建筑</h3><h3>穿行羌寨,恍若迷宫,站在屋顶,你更可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是联通的,桃坪羌寨曾八卦形布局,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方修筑城门的格局,而是以碉楼为中心,设呈放射状分布的八个出入口,走在寨子里,我们常常能听到流水潺潺的声响,可是却看不见任何渠道,在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碉楼的水网,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桃坪神奇的路网、水网、房顶,组成了羌寨内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处。</h3><h3><br></h3><h3>“艺术化石”片石结构</h3><h3>可能是在城市生活了久了,看惯了城市的钢筋混泥土,对于桃坪羌寨房屋的修筑材料真是倍感好奇。</h3><h3>不需要任何钢筋混泥土。还能如此坚固,这是一种被称为片石的石头。</h3> <h3>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彭镇老茶馆</b></h1><h3>对于成都人来说,茶是一生的伴侣,没有茶就没有生活。最能体现这种茶文化就是遍地的茶馆,位于双流县彭镇柳荫河旁的老茶馆就最能体现老成都人淳朴民风的老茶馆。</h3><h3><br></h3><h3></h3><h3>彭镇不大,依旧保持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比较清幽,老茶馆是在当地清末观音阁基础上形成的茶社。</h3><h3><br></h3><h3><br></h3> <h3>竹椅上的茶客们嘴角叼着长烟袋,轻轻的呷口茶,在烟雾缭绕的熏味中,收获着宁静、悠闲、安逸!</h3> <h3>剃头,修面,掏耳朵</h3> <h3>但愿这些不曾多见的场景能永久地保存下去,因为她是古老的川西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作!</h3> <h3>以打铁为生的49岁宋泽安师傅,他来自老苏区大悟县河口,在彭镇打铁 20多年,他的打铁收入为二个儿子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如今时代进步机器化了,他仍舍不得丢下手中的铁锤和烧铁炉,但与时俱进,也使用了半机械化,据邻居婆婆讲:他打的工具都是农民和工人用于工作或生活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