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智能手机的出现,不知不觉就取代了数码相机、录影机、录音笔、游戏机、导航仪、Mp3播放器等,而手机通讯录以及QQ、微博、微信也完全取代了名片薄的功能。办公室里以前攒下的几大本名片薄似乎已几年未曾翻动。前日偶兴翻起,感觉又翻开了这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如当办公室主任时接触过的宾馆、饭店、旅行社、印刷厂、银行、电信的业务人员;负责宣传教育时接触过的各类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负责学会工作时因会议、考察、联谊活动接触过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更多的是本系统上下左右的同事以及同学、战友。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路过你人生的朋友,且与你阅历成正比。他们能与你相识都是因为机缘巧合,于是就那么安静地留在你的名片薄里,留在岁月深处。而你在浏览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油然而起,一个个人物似乎在眼前栩栩如生……名片中,有的已成省乃至中央的高官,有的是家财万贯的大老板,有的已进监狱,有的已不幸作古,当然更多的不知所踪。整整一天时间,我一边整理,一边将大部分名片投入碎纸机,毕竟它涉及到部分个人隐私,而这大部分都是你人生一次性的朋友,就让他满载着回忆随风而去……'</h3> <h3>又参加了一次朋友孩子的婚宴。婚宴前的婚礼热闹,体面,也重复着似乎千篇一律的桥段:老父亲或沉默或含泪将女儿交给新郎,新郎单腿下跪手持婚戒向新娘求婚……虽然很是煽情,但我怎么感觉都是像在做戏,且只能是做戏。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只要两人对上眼,早就在一起了,因此奉子成婚也不罕见,这不,婚礼前大厅满屏滚动的新郎新娘的婚纱照,亲昵照已足可说明这一点。试想,都这个时候了,老父亲才把女儿交出去也太不负责任了吧!新娘这个时候才同意把自己嫁出去也太不自重了吧!正像一位新娘说的,拜托,我们就是成功了才来结婚的好吧!所以,只能说是做戏才讲得通。而世俗之下很难例外包括自己在内。正因为是做戏,那么多的极其繁琐的婚俗,以及婚车、婚房、婚纱、婚妆、婚照、婚宴、婚礼等等不知累垮了多少人等,新人肯定是首当其冲,且苦不堪言,当然也有乐在其中的。也难怪各种各样的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并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滿。</h3> <h3>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打开手机、电视、电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如你可以看到多吃肉的好处多多,也可以看到多吃肉的弊端种种。所以,我们获取到的信息和知识许多是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喜欢蜂蜜的人大都清楚,现在市场上百元一斤还不一定能买到真正的土蜂蜜,而一大早电视节目里的蒋大伯又在推荐的百元三斤的正宗土蜂蜜你信吗?我对湖南卫视的李维嘉一直印象不好,倒不是因为他的鹰勾鼻,而是记得当年他主持的一档养生节目大力推荐了“中华神医”张悟本,由此使得更多的人吃了不少的生茄子。对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要随处存疑,不能迷信这正是这些年现实教给我们的。你天天接触的微信不就是让你微微地信吗!</h3> <h3>一位朋友人缘很好,好友圈微信每天都是几百条。有天偶尔发现她打开好友圈就一边快速滑动一边不停的点赞,我问她你看也不看就点赞会不会点出问题,她说圈内每天信息太多,实在看不过来,且大多无什么新意,除了东转西抄的心灵鸡汤、养生之道、奇闻轶事,就是各种晒:娃、衣、食、玩、乐,或是各种秀:摄影、字画、舞蹈、瑜珈、恩爱等,为什么许多人每天热衷于发发发,主要还是为了显示存在,积攒人缘和影响,所以多多点赞不会错。我突然明白,她的多多点赞何尝不也是为了显示她的存在和积攒她的人缘和影响!如此也难怪那么多人成了“低头族”了。</h3> <h3>自从换了智能手机,特别是有了微信,不知不觉自己也几乎成了低头族。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打开手机,APP们的头条就会扑面而来。而点开微信,公众号、圈内好友的各类信息让你目不遐接。什么国际国内的,什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什么奇闻逸事、娱乐八卦、生活大爆炸、心灵鸡汤等等,反正让你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自从有了它,报纸可以不看了,字典可以不用了,手表可以不戴了,电脑可以不开了,买票不用排队了,出行不用问路了,打车不用带钱了,购物不用逛街了,甚至买菜、小吃、打麻将都可以微信支付了。如此,也就心甘情愿地成了手机的奴隶。但要说真得离不开它,也不尽然。前些天当公务员面试考官,手机被“强行沒收”了三天,也挺感安逸,但一发还,又立续前缘。长此下去,悄然伴之:眼也花了,目也眩了,真假难辨了,好坏不分了……得了微信脖了……奔向瘫痪了……有些后怕噢!</h3> <h3>微信真是让人得以大规模呈现自己日常生活的好东东。大到婚礼、聚会、旅行,小到逛个街、吃个饭、买个包;你可以当自己是摄影家、书画家、作家,也可以当自己是评论员、解说员、鉴赏家。而在微信里你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大都是理想中的,并带着表演气息的,比如,你发出的自拍照肯定是稍作修图的,最起码也是经过比较挑选的。同时,微信又在窥探他人的日常生活。我有不少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多年未见,通过微信朋友圈,我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踪迹,喜怒哀乐,兴趣爱好;知晓他们是否另谋高就,是否辈份升级,是否搬新居,是否娶新妻……微信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听说很快又有新的东东将取代微信,好期待噢!</h3> <h3>一位朋友问我,某某你认识吗?他有事找我,说和你很熟,且关系很铁。我使劲地想了半天,却怎么也想不起有这么个人。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炫耀他的人脉有多广,以此证明他的地位和能力。确实,人脉即人际关系,体现的是人的人缘和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和资本。人脉广则意味着路路通,也体现出做人好。而我朋友讲的这个人,也许我并不认识,但也许有过一面之交,但对我而言并沒与之形成人脉。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需要人脉的,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但要真正成为人脉则是需要感情投入,需要倾情相助,需要沟通和经营的。那些因权势,因金钱,因酒桌赌桌牌桌而建立起来的所谓人脉是不堪一击的。我以为真正的人脉是你失势时给你点赞,遭遇困境时向你伸出援手,落魄时给你以安慰的人。而这都取决于你的做人。简单的说,真正的人脉就是认可你的人!</h3> <h3>对人走茶凉似乎有二解:一说乃人生常态,人都走了,也就不需要续水和加温了。另一说是世态炎凉,按理人未走茶就凉才是世态炎凉,故持此说法的估计大都因权、财、势等有较大落差的人。生活中忘恩负义、以怨报德、过河拆桥、背槽抛粪大有人在,因此也经常听人由此愤慨,然后一句哀叹:人走茶凉!而我觉得这应该是正常的,不正常完全是人的心态所致。其一,人有千面,各有不同的生存之道,应予宽容。其二,有此情况首先是你自己当年有眼无珠,察人不准。其三,此类人等本非善类,早知早避,也是幸事。其四,岁寒方知松柏,由此方显君子之交者,当自珍惜。常言道:秋色枫必落,曲终人定散,人走茶凉既然是自然规律,那也就不必耿耿于怀了。</h3> <h3>前不久,一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亲戚出国回来送给他一只名牌包包,老婆爱不释手。恰逢孩子班主任反映说近期孩子读书成绩明显下降,去与老师沟通时,老婆忍痛割爱把包送给了老师。沒想到,不到一月,一位医生为评职称事来找他帮忙,送给他一只包包,老婆惊喜地发现这只包包就是她送给老师的那只。至于怎么会到医生手里,完全可以想象。其实,老师教育学生,医生治病救人,公务员按章办事,本应为职责本分,但现在似乎都必须先以人情为媒介,作舖垫。中国是人情社会不假,问题是,现在的人情已不仅仅是一袋水果,一篮鸡蛋那么简单,而是一般平民百姓伤筋动骨,而收受者倘若不是礼尚往来可能会由此丢失饭碗。</h3> <h3>一亲戚住院检查,医生一气开出普通、增強、帕特三个CT检查。家人疑问,据说这位有着博士头衔的医生解释说,不做全面检查很难对病情作出准确判断。作为非专业人士,无法对医生此举是否属过度检查作出评说,但此举对医生个人收入和所在科室绩效考核肯定是有关联的。要知道,其中的帕特CT属纯自费项目,每次七八千元也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的了的。若按这位医生的说法,无钱的病人肯定病情的准确治疗是受影响的。有人肯定也会由此责疑医生的人品、医德,我却认为,这主要是医院的激励和考核制度造成的。报载,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一直是不到位的,而医院的发展,医务人员的收入都要靠医院自己创造。一台几十万、上百万的医疗检查设备的投入其产出要靠病人的一次次检查,而只有多且快才能出经济效益。所以医院对科室和医生相关的激励制度应该是主要因素。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对住院的80多岁的老太婆做性病和爱滋病检查,为什么撞到胸部要做腹部和脑部的CT检查。至于为什么有的医生总给你开一些高价药,自费药那又是另外一种激励的结果了。</h3> <h3>一位孩子刚上小学的家长因孩子的生日快要到来而发愁,见我诧异,他说,现在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在班里的影响力非常慷慨。开运动会,有家长为全班同学送冰淇淋,也有家长为全班同学送汉堡包;春游,有家长为同学们拉来一车的饮料、水果和小零食;一位在宾馆当大厨的家长还烧来满满一大锅红烧肉,吃的孩子们嗷嗷叫,大厨的孩子也由此封上“红烧肉小王子”称号;班上的孩子过生日了,孩子家长有给同学们送玩具的,送书籍的,送电影票的……所以这位家长为难的是不知该给同学们送什么好?试想,你送书我送书,最后同学们都搞不清这书是哪位同学家长送的,那不是达不到家长送书的目的了?我听了有些无语,家长们这样做好像是家长齐心,同学和睦,但会不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攀比心理?而家庭不太富裕的家长该怎么办?何况谁都知道,孩子们在班里的影响力不能也不是单靠物质邀买的,更不是靠拼爹炫富。而不解的是学校和老师怎么能听之任之呢?</h3> <h3>机场候机,偶然听旁边一少妇给一约摸四五岁的小女孩讲德国格林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当少妇讲到王后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而痛恨她时,小女孩问,妈妈怎么会恨女儿?少妇回答说,这个王后是后妈,然后又解释了后妈的意思。小女孩马上说,那花花姐姐不是很可怜了!估计她的这位花花姐姐的妈妈肯定是后妈。当少妇讲到王后叫猎人去杀公主,而猎人因不忍下手就杀了小野猪,然后挖了肺肝给王后以交差。小女孩哭了,说干吗要杀小野猪,小野猪又沒干坏事?我发现少妇竟一时语塞。我不禁想,接下去故事里王后将用五丝彩带,毒梳子,毒苹果一次一次去害死公主,这么残忍且具体的杀人勾当让有如此联想能力的小女孩听了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的孩子智力非常的成熟甚至超前,已完全不像我们小时候只知傻乎乎地埋头听故事,而是小小的年紀就已经有了超乎寻常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愚以为许多原先经典的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已不适应现在的孩子。比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那些強盗都是一个个躲在坛子里被热油烫死的,多残忍啊!还有白雪公主也好,灰姑娘也好,最后都因为有了王子才过上幸福生活,那小女孩们的“王子梦”能不从小就印象深刻吗!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王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噢!</h3> <h3>毕业数年后的同学会:大凡中气十足,谈笑风生,把酒自如,口口声声与某名人很熟,某领导很铁的多为官场得意者;有意无意把话题引入子女留学,出国定居,资产投资的多为事业有成者;高谈阔论中印边境对峙,萨德,沙场阅兵或奇闻逸事的多为工薪阶层;而寡言少语,对身边言谈有些不屑一顾的大都是居高位者,高职称高学历者和真正的大款。亲莫对号入座噢 !</h3> <h3>档次高点的饭店、餐馆、农家乐的包厢内有许多辟有备餐间,用于服务员酒水准备,上菜预备,撤盆换碟等用。一次我因事离席,回来时记错了包厢,推开了隔壁包厢备餐间的门,正巧发现一女服务员正对着一盘准备端上桌的菜内吐口水。我惊呆了,但一看不是自己包厢的服务员,估计走错门了,急忙退了出来。找到自己包厢后,我一直纳闷服务员干嘛这么缺德?席散时,我特意去注意了一下隔壁包厢,发现是一桌还在叽叽喳喳的阔太太,而那女服务员仍满脸的不高兴,估计与阔太们有过不愉快,见我瞄她还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从此,我在外面饭店吃饭绝对不去轻易得罪服务员,哪怕她再不靠谱,我也是轻讲重听,因为我可不想吃她们的口水。再者,尊重她们的服务对你肯定是利多弊少的!事实上服务员也很不容易,我们坐他们站,我们吃他们看,我们说他们听,我们喊他们跑,我们走了他们还要大干。</h3> <h3>去游泳馆游泳,进馆就见一光头泳者与泳池管理员在争吵。细听才知光头泳者因未戴泳帽被阻止下水,而光头泳者认为戴泳帽的目的主要就是防止头发掉落泳池,而自己已光头无此之忧,但管理员一口一个规定,拒不通融。又是一个把最小权力发挥最大作用的人。我又联想起生活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人,特别突出的是各种门卫,有的门卫明知你经常进出,属院内人也,但一旦哪天碰上你沒带出入证,照拦不误,真不知是体现其责任心强还是彰显门卫的权威?慢慢地,我悟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施以门卫小恩小惠。但又一实际问题是,门犹在但门卫常换!<br></h3> <h3>一朋友女儿留学金融硕士毕业回国,被一上市银行录用。工作不久,发现同科室有两位年青姑娘,开着豪车,打扮得花枝招展,每天只来报个到就不见踪影。同事介绍,两人虽三四本毕业,但家里都很有钱,当初是带着一二千万存款来入行的。家长的意思就是花钱为她们找个体面的工作,一来有个单位管管她,免得整天游手好闲,无事生非;二来当个白领,为今后找对象创造点条件。而她们主要工作就是拉存款,说白了,带来的存款不动就行了。而朋友女儿不但工作业务繁重,拉存款任务也很重,且完不成只能拿基本工资。两相比较,朋友女儿心里不平衡了,就打算辞职。银行方见其工作勤奋,业务精通,就许诺免去其拉存款任务以挽留,但她还是毅然走了。其实,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情况在银行业普遍存在,表面上银行进人很难,但有个富爸爸或官爸爸就很容易,因为能带来存款就行。银行目前主要营收来自存贷款利差,试想,二千万资金按年息一分计就是二百万利息,而养一普通员工也就一二十万,这是多么划算的买卖!</h3> <h3>近日网上疯传某妇女在云南某玉器店失手摔断喊价30万元的手镯而当场吓晕的事。而对此事评议最多的是该镯值不值30万以及由此对云南旅游市场的谴责。云南风景秀丽,但云南旅游市场之乱象我早已领教。98年去云南出差,一帮同事去玉器店闲逛,被一位自称老乡的老板忽悠后,几乎大家掏钱。一同事当时欣喜地把标价20多万的手镯花一万元买入,如今快20年了,据说评估后也还勉强值一万元,但当时几万元就可买套房子。02年去云南旅游,同团的因骑牦牛、背媳妇、揪耳朵、唱歌、洗脚都吃了不少哑巴亏。11年去云南疗养,在水果市场感觉明显缺斤短两,导游说这里就是七八两当一斤,你爱买不买。上飞机前去鲜花市场买了些香水百合和彩色仙人球,似乎看摊主打包的,回来发现不少花是萎蔫的,什么时候被调包都不知道。彩色仙人球不久都退色了,而摊主当时信誓旦旦说是新产品。从妇女购玉的现场看,这种摊位不太可能拿出几十万的玉镯供人挑选,一般真有如此价位的大都到小房子里商谈。而我要说的是,既然都知道旅游市场,特别是云南的旅游市场水很深,坑很大,雾很浓,可我们有些游客同志很是手贱,并很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我认识一位团友,家里并不宽裕,可她每到一家玉器店,都要店里把最好的拿出来供她挑选并评头论足,很有种再贵也买得起,只是不中意的富婆派头。当她看了一只标价两万多的手把件时,顺口还价一千,以为店家不会卖的,结果店家同意卖了,见她不买,店家火了,你不买还个什么价!立刻围过来几个人,非要她买。还好我们仗着人多,勉强得以脱身。我很记得一位资深导游的忠告:逛旅游消费市场,要多看,不说,不动,少还价。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外出安分才能保安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