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火

静若幽兰

<h3>  青海河湟谷地的社火,是最为隆重而又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目之一。演出规模大,时间长,几乎村村都有社火队。青海社火是劳动人民多才多艺的表现。</h3> <h3>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如今,随着娱乐成分的增加,社火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br></h3> <h3>  青海社火中有灯官老爷,还有衙役在身边护卫,各具回避、肃静等字样的牌文,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充当。</h3> <h3>  敬德洗马,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娱自乐活动。最初、它来源于对古老土地的崇拜以及对火的敬畏。民间社火,带有古文化中蕴含的传奇色彩在风雨岁月中融合了地域文化的特点。</h3> <h3>  社火没到报子到,跪在马前先报告; 翻过三十六条岭,跨过二十四座桥。 报子报子好报子,大队社火到庄子, 山神迎来土地笑,都说招财童子到。 报子马前不起来,咋迎接来咋安排? 头道献出暖锅来,两边的馓子摞成台。</h3> <h3>  河湟地区社火中的哑巴就是哑神,哑神就是蛙神的化身。据说我们的先民在他们认识事物之初,就把天地当成父母看待,他们以天为阳,以地为阴,认为阴阳相配才能化生万物。但天地不说话,所以人们又称天父、地母为“天聋”“地哑”。湟源民间有“哑巴不说话,社火里面他为大”的说法,在表演中,也是体现出他的大来。</h3> <h3>  胖婆娘在社火中是女性丑角人物形象,她怀抱一个布娃娃,有求生育者,向她敬以钱物,许以愿望,她就风趣地道出一串有求必应的口彩。她身着红袍,头梳发髻,脸颊涂胭脂红坨,穿大红长袍,身胖腹大,涂脂抹粉,被民间视为喜神娘娘,子孙娘娘。</h3> <h3>  十二个汉子一条青龙,十二个汉子一条黄龙,时而盘旋,时而腾飞。</h3> <h3>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河湟地区的节庆习俗。</h3> <h3>  “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h3> <h3>  “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h3> <h3><br></h3><h3>湟源一中</h3><h3>八年级(9)班</h3><h3>张明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