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

壮壮

<h3>  谨以此篇作为犍为县文化馆首届调演学习班45周年纪念!</h3> <h3>  川西平原西南边缘,有一个古老的县城,这就是隶属四川省乐山市的犍为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犍为郡,随着时代变迁,几移其名。解放后,犍为县属川南行政公署乐山专区。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犍为县属乐山地区。1985年撤销乐山地区,改为乐山市,犍为县属乐山市至今。县城里有著名的名胜古迹犍为文庙,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h3><h3> 犍为县民间舞蹈繁多。风格突出,特色明显,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民间音乐颇具乡土特色,属典型的原生态劳动乐曲,如《薅秧歌》,《岷江号子》等。</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1974年,为参加乐山地区1975年业余文艺调演,犍为县文化馆,从全县各个角落召集了全县的三十多名业余文艺骨干,汇集在县文化馆,举办了首期文艺调演学习班。</p><p class="ql-block"> 犍为县文化馆,卢绩高馆长亲自负责此项工作,并组建了强有力的班子,具体开展工作。下面是班子成员:</p><p class="ql-block"> 文字总编: 刘大声</p><p class="ql-block"> 音乐、艺术总监: 朱安生</p><p class="ql-block"> 乐队队长: 罗万实</p><p class="ql-block"> 编 舞: 罗福容</p><p class="ql-block"> 后 勤: 包 幸</p><p class="ql-block"><br></p> <h3>  岁月如歌,斗转星移,穿越时光遂道,回到45年前的犍为初冬。犍为县文化馆内,琴声悠扬,歌声阵阵,锣鼓喧天。正值芳华的一群俊男靓女,为繁荣农村、厂矿、城镇的群众文艺百花园,为参加地区业余文艺调演,汇聚在县文化馆内,参加首届文艺调演学习班学习。</h3><h3> 挥洒汗珠,苦练基本功。为了每一个动作的一招一式,为了每一段唱腔的发音、咬字、音准、节奏、换气和表情,为了每一个音符的准确、指法和弓法的运用,反复练习,精益求精,是学员们每天的必修课。</h3><h3> 从学习班走出来的学员们,后来都成为了省、市、县的文艺骨干,活跃在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岗位,绽放出灿烂的艺术之花。</h3> <h3>  这是当年负责《大娘探亲》表演的部分学员与乐队,在商讨演员与乐队双方如何配合,效果更佳的情境。</h3> <h3>  这是参加渔豉《育新人》表演的部分学员,在练唱《育新人》曲谱的情境。</h3> <h3>  在卢馆长的亲自带领下,通过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学员们的努力学习,一台高水准的文艺节目,在乐山地区的舞台上精彩亮相。</h3><h3> 为了更好地配合调演工作,犍为县文化馆还专门编印了《节目集》,供学习班乐队和学习班表演队排练与演出专用。</h3> <h3>  这是当年犍为县文化馆,为参加乐山地区文艺调演而出的宣传广告。</h3> <h3>  这是当年乐山地区文艺调演大会,发给各参演队的代表证。</h3> <p class="ql-block">  乐山地区文艺调演,犍为县代表队的演出,分别在当年最火红的乐山行署礼堂、乐山影剧院、乐山军分区礼堂内,向市民和驻乐部队浓重推出。演出受到地区领导和来自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和称赞,一支县级业余文艺队,演出如此高水准的节目,超出人们的想像。之后,犍为县业余文艺调演代表队,被乐山地区选为地区代表队。代表乐山地区参加了四川省文艺调演,在成都的四川剧场演出。演出节目被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当年在乐山影剧院,演出时的部分节目回放。</p><p class="ql-block">乐器合奏: 《端起龙江化春雨》</p><p class="ql-block">作 曲: 朱安生</p><p class="ql-block">演 奏; 学习班乐队老师和乐队全体学员</p> <h3>民乐合奏: 《八月桂花遍地开》</h3><h3>编 曲: 朱安生</h3><h3>演 奏: 学习班乐队老师和乐队全体学员</h3> <h3>四川盘子: 《大娘探亲》</h3><h3>作 词: 刘大声</h3><h3>作 曲: 朱安生</h3><h3>编 舞; 罗福容</h3><h3>表演者: 李晓华 熊永容 牟加蓉 彭晓军 </h3><h3> 孙晓芹 余代容 代聪惠 罗晓霞</h3><h3>伴 奏: 学习班乐队</h3><h3> 简介: 四川盘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川东。盘子多由打花鼓的艺人兼唱,演唱时无伴奏,自敲瓷盘击节。敲击方法有敲盘沿,点盘心、平敲、轮敲、急奏、慢夺、颤、滚、滑等。按不同旋律,敲出不同的高低急缓的音响。解放后,盘子进入书场舞台,在艺术上有了较大革新,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群唱、走唱,并增添了二胡、三弦、月琴、笛子等伴奏乐器。</h3><h3> 《大娘探亲》,是以革新后的群唱表演加以民乐伴奏的形式,以民间小调并吸收部分四川清音的曲牌,讲唱故事的抒情表演。</h3><h3><br></h3> <h3>四川方言朗诵: 《队里有个大嫂子》</h3><h3>作 者: 倪建民</h3><h3>朗诵者: 陈新民</h3> <p class="ql-block">四川清音: 《月下学犁》</p><p class="ql-block">作 词: 刘大声</p><p class="ql-block">作 曲: 朱安生</p><p class="ql-block">编 舞: 罗福容</p><p class="ql-block">表演者: 李晓华 彭晓军 牟加蓉</p><p class="ql-block"> 熊永容 孙晓芹 余代容</p><p class="ql-block">伴奏: 朱安生(琵琶) 刘大琼(扬琴) </p><p class="ql-block"> 赵忠全(二胡)</p><p class="ql-block"> 简介: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调”、“唱小曲”,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也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座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p><p class="ql-block"> 《月下学犁》是以改良的多人演唱并由小乐队伴奏的形式表演。</p> <h3>笛子二重奏; 《真像一对亲兄弟》</h3><h3>编 曲: 朱安生 罗万实</h3><h3>笛子演奏者: 罗万实 刘中枢</h3><h3>伴奏: 刘运钦(三弦) 廖乃文(大胡) </h3><h3> 刘大琼(扬琴) 朱安生 朱善华等(二胡)</h3> <p class="ql-block">渔鼓: 《育新人》</p><p class="ql-block">原创词/曲: 包幸</p><p class="ql-block">改 词: 倪建民</p><p class="ql-block">改 曲: 包幸 朱安生 罗万实</p><p class="ql-block">编 舞: 陈新民 罗福容</p><p class="ql-block">表演者: 李焰 (领舞) 包幸 贺开友 </p><p class="ql-block"> 王华永 潘英豪 牟加蓉 熊永容 罗晓霞 伍云华</p><p class="ql-block">伴 奏: 学习班乐队</p><p class="ql-block"> 简介: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的传统乐器。打渔鼓,唱道歌,后来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渔鼓说唱是南方的一个主要曲艺品种,属于中国很多曲艺种类中的一个大门类。</p><p class="ql-block"> 《育新人》把渔鼓的说唱形式,通过大胆革新,以表演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p> <h3>民歌独唱: 《唱起山歌真痛快》</h3><h3>作 词: 刘大声</h3><h3>作 曲: 朱安生</h3><h3>演唱者: 李晓华</h3><h3>伴 奏: 刘大琼(扬琴) 罗万实(笛子)</h3> 舞 蹈: 《插秧曲》<div><h3>作 词: 刘大声</h3><h3>作 曲: 朱安生</h3><h3>编 舞: 罗福容</h3><h3>表演者: 罗福容 李晓华 罗晓霞 牟加蓉</h3><h3> 孙晓芹 代聪惠 熊永容 彭晓军 杨文惠</h3><h3>伴 奏; 学习班乐队</h3><h3><br></h3></div> <h3>  这是在乐山影剧院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的集体照。</h3> <h3>  花 絮</h3> <h3>  1975年初春,乐山地区业余文艺调演。犍为代表队,带着全县人民的重托,超水平地发挥,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h3><h3> 完成任务后,代表队的每一个人,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兴高采烈地游览了乐山大佛和乌尤寺。</h3> <h3>  告别了,犍为县文化馆; 告别了,和蔼可亲的卢馆长; 告别了,文化馆尊敬的老师们; 告别了,我们曾经的练功房、排练场、练琴室;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兄弟姐妹们,顿时,眼泪夺框而出,模糊了双眼……</h3><h3> 相聚是短暂的,友谊是长存的。愿我们回到广阔天地,展翅翱翔!</h3> <h3>审 核; 罗万实</h3><h3>图 片; 卢绩高</h3><h3>编辑/文字: 壮壮</h3><h3>资料收集: 罗万实 包幸 牟加蓉 干毅 李焰</h3><h3>图片处理: 壮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