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策划:常青树</h3><h3>摄影:常青树</h3><h3>编辑:常青树</h3><h3>场景:贵州省都匀市文峰公园</h3><h3>文字:常青树</h3><h3>音乐:红梅赞</h3> <h3>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称之为花魁。</h3><h3> 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h3><h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h3><h3> 国人对梅花的观赏始于汉初,盛于南北朝,至今约有两千年的历史。</h3><h3> 梅韵四贵”——“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h3><h3> 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h3><h3> 能为人们观赏的梅,大致可分为村梅、园梅、盆梅、瓶梅四类。</h3><h3> 村梅是山村野外零星独生的梅树,它崖头俯探,水畔横倚,自然生发未经修剪,具有一种纯天然的美。古人踏雪寻梅,多数寻觅的是这种梅树。</h3><h3> 陆游《卜算子》词中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所写的正是这种意境。</h3> <h3>园梅,人们辟地建园,经过规划设计,无论树种的组合、景物的配置皆合规范,这就是经过人工整饰的梅园。这类梅园往往是逶迤数里,繁花千树,花开时如霞似雾,远近飘香,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香雪海”。清康熙帝有“缤纷开万树,相对惬良辰”诗句咏邓尉之梅。</h3> <h3>盆梅,全按人意愿,修剪捆扎成形,虽百年老桩亦可缩龙成寸,陈列于几案之上,供人朝夕赏玩。但往往有人为造作、尽失天真的弊病。清人龚自珍曾作《病梅馆记》描写因匠人之过分造作而成病梅的事。虽属托物喻人、借梅讽世,然而其见解用之于艺梅,也正合复归自然之道。</h3> <h3>瓶梅为插花艺术之一类,瓶梅插花有其特定的审美要求,正如陈俊愉教授在《巴山蜀水记梅花》一文中所指出:“梅花插瓶宜古、宜拙 宜疏、宜斜,当选单一品种,如更能与瓶及放置之环境调和尤妙。’简短数语道出瓶梅插花艺术之要义。</h3><h3><br></h3> <h3> 赏梅要素</h3><h3> 最适宜于赏梅的天时良辰归纳如下:,淡淡的阴、微微的雪、轻轻的烟、薄薄的寒、细细的雨和清晨的旭日、傍晚的落霞还有明朗的夜月,这些是赏梅的最佳环境因素。</h3><h3> 不适宜赏梅的天最时气候是:狂风,连雨,烈日,苦寒。</h3><h3></h3><h3> 梅林周边的事物他也十分讲究,如清溪畔、小桥边、竹旁松下、明疏篱……这些都是给赏梅配上了优美的环境烘托。</h3> <h3> 适合参与赏梅活动的人有:林间吹笛者、膝上横琴者、石枰下棋者、扫雪煎茶者、美人淡妆簪戴者……可以看出,上述这一人群,多属知识阶层,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她)们的这些行为,给赏梅活动增添了风采,丰富了内涵,赋予了韵味,所以命题为“花宜称”。</h3><h3> 另有几种为作者嘉许的人和事是:王公旦夕留盼,诗人搁笔评量,妙妓淡妆雅歌……王公显贵是社会上层,诗人是名士文人,歌妓是有一定技艺的艺人。</h3><h3> 这一群人参与赏梅活动会使梅花感到荣耀,受到恩宠,这充分表明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张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社会局限性。与之相反,今天赏梅早已成为大众性的文化游赏活动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