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国首府,古渝州,重庆府,山城,雾都,火城,陪都,这就是重庆。2012年4月19日,我终于来到了古城重庆,亲眼目睹了山城独特的风采,感受到了巴蜀人的热情、耿直、与强悍,领略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大足的佛、山城的山、朝天门的水、歌乐山下的红、磁器古镇的吃……简直让人回味无穷。只恨时间太短,无法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美妙的意境和厚重的历史。
大足的佛
领略巴蜀风情是从离重庆主城区120公里外的大足石刻开始的。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实说,一路奔波两个多小时让我心生怨气,一天的时间就花在一个景点上,值得吗?
当我走进大足石刻,慢慢地,不由得感慨不虚此行,渐渐心生敬意,最后流连忘返。我们参观的宝顶山石刻。据说主体是南宋一个叫赵智凤的和尚花费了一生70年的精力组织雕刻的。佛像全部雕刻在大佛湾的崖壁上,只有一个一米宽的通道。参观的人很多,路太窄,简直无法自由行动,只能随波逐流。佛像很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石刻雕像。大的、小的、坐的、卧的、站的、走的、哭的、笑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菩萨的、老百姓的、天上的、地下的……我实在是不知道该用多少语言才能把它们说完全。
石像是经过构思有组织雕刻,具有故事性,所以石像的姿态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慈眉善目,微笑着看着芸芸众生;有的凶神恶煞,让人望而生畏;有的真实细腻,一看就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有的想象独特,手法夸张,纯粹的写意艺术。 有一尊石刻是一个吹笛女,看上去,她身材苗条,衣着华丽,低首偏头,两手轻握一根竹笛,吹得如痴如醉。站在她面前,我似乎都听到了她的悠扬笛音在山间回荡。有一幅醉酒图。一对夫妇在劝一个和尚喝酒。和尚知道这样犯戒,所以转身推辞,但是一只手却伸出去,似乎准备接过酒壶。半推半就的姿态栩栩如生,如若亲目。一对老夫妇,送长大成人的儿子出外求学。儿子意气奋发,抬头望着远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盼和向往。老妇人跟在儿子的身后,嘴里一定在不停地叮嘱远行的儿子万事小心注意。老头子右手拄着拐杖跟在老妇人后面,看到儿子心不在焉的样子,知道儿子已经听不进母亲的唠叨了,就用左手在后面轻轻地扯着老妇人的衣袖,似乎在说:“儿子已经长大了,他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而老妇人似乎很不满,右手的肘部正向后挥动,似乎在说:“我还没说完呢,你不管儿子,当娘的难道也不管了?”三个人的不同心理活动在一望、一扯、一挥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古时的《送儿远行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孟郊《游子吟》的深刻内涵。
石刻的精妙宏大实在是拙笔难书,而古人在雕刻时对地理位置的选择、石材的要求、以及对光照、排水等保护设施的考虑都让人不得不折服。洞内一处独特的排水系统与雕刻的龙巧妙结合,不露痕迹,历经千年仍然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
大足石刻,中国石刻艺术的精华,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值得一看。来回五个多小时的奔波,值了!
山城的山
既然是山城,那么不得不说说山城的山。重庆的山没有泰山的巍峨、华山的险峻,你甚至看不到突兀险峻的山峰。但是当你看到高低起伏的楼房矗立在半山腰上,看到上上下下的街道左弯右拐,看到一座接一座的桥梁立交横跨两山之间,看到汽车忽而钻入黑乎乎的隧道,你不得不相信真的是处于名副其实的山城了。
先说说山城的房子。虽然在重庆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几乎很少看到一大块的平地,所以房子总是建得起起伏伏,错落有致。有的房子建在江边山坡上,有山有水,那一定是重庆最贵的房子;有的房子建在半山腰,身后就是山峰,脚下一条阶梯,每天上上下下,倒是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还有的房子屹立在山顶,一副“一览众山小”姿态,傲气十足。最绝的在嘉陵江边我居然看到两栋商品房修在了轻轨高架桥的两个桥墩之间。远远看去就像是镶在积木盒子里的模型。我想无论哪一座房子的修建,从修整地基到打桩,到建筑材料的运输,房子的建设,该是需要付出比平原地区多少倍的精力和汗水。也只有这些连绵起伏的山才能孕育如此乐观勇敢的人民,也只有这样豁达执着的人民才能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群山。
山城独特的地形不仅仅决定了房屋建筑的高低起伏,也决定了山城的路绝不是平原的平坦大道。上坡下坡、左转右拐,坐在车上你不由自主地抓住了车上的扶手,生怕一不注意就在车上摔上一跤。而山城的司机轻车熟路,左右逢源。窄窄的两车道旁边还临时停了一辆小货车。两车相会,居然一点儿也不减速,眼看就要擦到了,猛的一摆方向盘,嗖就过去了,把车上的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想如果都到重庆来进行驾照考试,那一定会有很多人无法过关。山城的道路不仅狭窄弯多,关键是修筑的难度非常之大。路过嘉陵江,总算走上了平坦舒适的滨江路。然而看看江对面的道路,居然一路都是桥墩支撑;回首望去,身后的道路也是一根接一根的又粗又高的桥墩,就像一双双巨人的手臂支撑起了平坦宽阔的滨江路。立交桥、隧道、过江桥、高架桥,那更是数不胜数。 重庆似乎不适合建地铁,所以修了轻轨。但我看到重庆的轻轨简直就是过山车,一会儿钻入地下隧道,一会儿爬上高架桥,坐在上面一定非常刺激好玩,可惜我没去尝试。特别独特的是有一段江边的轻轨居然从居民楼里穿墙而过,令人惊呼。导游说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确实,在此之前我还没见过哪个城市的道路如此复杂,如此惊险。这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就是勇敢执着的山城人民向大自然画出的最美的图案,最好的答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房,这样的路,这就是山城。
朝天门的水
山无水不灵。山城当然少不了水。要看江水,必到朝天门。渝中半岛就像一艘巨轮,而朝天门就是船首。嘉陵江、长江穿城而过,两江交汇点就在朝天门,被称为重庆的水上门户。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朝天门,为历代官接皇帝圣旨的地方,因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故此而得名。
来到朝天门码头,没看到想象中码头忙碌的景象。嘉陵江的多处河心露出了沙滩。朝天门的江面上只有几艘观光船在江边招徕游客。踩着一级级石阶慢慢走向江水,我的心里总有莫名的激动。这些石阶是否历经几个世纪?唐宋时期的朝天门是否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舞文弄墨,挥洒才情?在水路作为入渝主要通道的年代,这里该是如何的繁华热闹?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船依次排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我一边遐想连篇,一边漫步来到了江边。朝天门一手挽着嘉陵江小弟,一手挽着长江大哥,在这里合二为一。一清一浊两股水流泾渭分明而又慢慢融合。水位很低,水流也不急,一切都显得安静祥和。但我知道每当初夏至仲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风景,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而长江有了嘉陵江的加盟,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可惜我又没看到,只能在幻想中实现这个愿望了。俯下身子,掬起一捧江水,清凉、透明。我是在长江边长大的人,今天终于来到了长江的上游,目睹了她与兄弟嘉陵江的相会。这江水,孕育了巴蜀人民,也同样哺育了我们荆楚人民,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
站在江边,望着静静流淌的江水,我似乎看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殚精竭虑治水,造福后人;我也似乎看到了秦将张仪攻破古巴国,站在两江交汇的的山头,壮怀满胸指挥军民修筑朝天门;我也似乎看到了唐宋时期,来往穿梭的渔船、商船、官船;我似乎看见一艘带着天子召唤的官船正在逆水行舟,两岸响起了整齐悲壮的纤夫号子,绝壁之上留下一道道光溜溜的纤夫们前进道路;我还看见朝天门下,一群身着官服的地方官员翘首遥望,等待天子的召唤。突然,我看见一团火光从天而降,落在了朝天门码头,烧毁了货栈、商铺、酒家;落在了江边,烧毁了停泊的渔船、商船;落在两岸的民居,烧毁了山城人民的家园。那场1949年9月2日的大火啊,令多少山城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被火光映红的江水承载着山城人民的苦难。
“走啦!”导游的召唤,把我从历史的长河中惊醒。抬眼望去,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民安居乐业,悠闲自得。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只有江水依旧起起落落,奔流入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歌乐山的红
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红岩》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听红岩故事,看红岩电影、电视剧,读《红岩》小人书和小说。这次当我真正走进红岩故事的真实舞台——渣滓洞、白公馆,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内心的激动。那个江姐、许云峰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战场是什么样子的呢?“小萝卜头”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那里的敌人是如何残忍地杀害了我们这些革命烈士?我一路沉思着……
终于到了!走下车,我很难相信这就是被称为“魔窟”的渣滓洞。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头攒动。正是四月,站在林荫道上,山间的树木、花草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令人陶醉。当我走进渣滓洞的刹那,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荡然消失。这真是一个监狱,不,是人间地狱。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邻沟,地形隐蔽。面积很小,大概还不到一千平米,一个前院,一个后院,一个平坝,仅此而已。
前院是敌人的办公室和审讯室,里面还摆放着当年的刑具,铁链、镣铐、皮鞭……让人看了触目惊心,心生寒意。小说中敌人严刑拷打江姐的场面自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是我被绑在这根柱子上,面对敌人的酷刑,受得了吗?
走进后院,就有一栋两层小楼,一排四间的小平房。小平房是当时的女牢,江姐他们就是关押在这里。两层的小楼是男牢。每个牢房都很狭窄,大概只有十来平米,参观的观众一多,连转身都很困难。导游介绍,当时一个房间最多关了二十几个人,吃喝拉撒都在这里面。虽然才四月,但我们已经感觉到小屋里的闷热,在有“火城”之称的重庆,二十多人挤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怎么受得了啊?房间里有的有床,据说是优待室,更多的是直接睡在地板上。潮湿、闷热、蚊虫叮咬,不是人间地狱又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些革命同志在革命的最后关头,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却失去了人身自由,失去了革命的权利,失去了战斗的机会,这才是他们最痛苦的事情吧!
平坝也很小,还没有我们老家的晒谷场大。这就是狱中联欢是的舞台?这就是他们叠罗汉、高唱革命歌曲迎接解放的地方?这也就是他们幸存者最后推倒围墙逃生的出路?
穿行在各个牢房之间,仔细阅读着革命者的事迹,我由衷感到敬佩。1949年11月27日,人民解放军隆隆炮声逼近山城重庆之时,垂死挣扎的反对派悍然开始了对关押在渣滓洞集中营革命志士的大屠杀。敌人以集中转移为名,把全部革命者集中在男牢的几个房间里。然后用机枪进行疯狂扫射。张学云、胡作霖、陈作义等革命志士用身体堵在了牢房的门口,任敌人罪恶的子弹射入自己的身体,还用双手死死抓住特务的枪筒与其搏斗,使自己身后的一些难友没有中弹或只受了轻伤。特务扫射完毕,又放火焚烧牢房后匆匆逃离。幸存的15名难友们从火海中推倒了监狱围墙越狱脱险,死里逃生。两百多名革命志士却倒在了重庆解放的黎明前夕。而这一天,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已经过去了58天,距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三天啊!他们奋斗了一辈子的理想,一辈子的目标,就这样与他们失之交臂。我真恨那些反动派,明明知道失败已成定局,为什么最后时刻还要剥夺这些革命者迎接胜利的权利,夺走他们的生命呢?苍天不公啊!
离开渣滓洞,来到白公馆。白公馆也就是香山别墅。是四川军阀白驹在歌乐山的住所。1939年10月,军统局买下香山别墅改造成军统局重庆临时看守所。在这里,曾经关押了叶挺、黄显生、罗世文、车耀先、许小轩、韩子栋等革命者和“政治犯”。看起来,白公馆比渣滓洞要气派,关押的应该都是高级政治犯或者重要的革命者。
最令人心疼的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小萝卜头”。一进门就能看到一个他的铜像。瘦弱的身体,大脑袋,凹眼睛,破旧的衣服,正在放飞一只蝴蝶。这不就是那个小萝卜头放生的故事吗?他从8个月大就关进了监狱,一直到八岁被特务们杀害。其间,他只出去过一次监狱,就是陪病重的妈妈治病。在路上看到了安放死人的棺材,他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不知道怎么告诉他就说:“那是人获得自由后去的地方。”“小萝卜头”回到监狱见到人就说起那个木匣子,并说:“我要去睡木匣子,我要自由。”天真无邪的话语让所有的狱友黯然伤心。1949年,“小萝卜头”与父母宋绮运、徐林侠一起被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松林坡“戴公祠”警卫室,年仅八岁。残忍的特务就连八岁的小孩都没放过,据说当人们后来找到他们的遗体时,“小萝卜头”手里还捏着半截铅笔… 重庆的吃
说到重庆的吃,当然是离不开重庆火锅。一到重庆已经是十点多,安排九点,放好行李,已经是11点了。本来已经是十分疲惫,但是总觉得还有什么任务没完成。正在睁大眼睛望着天花板发呆之际,“叮叮叮”电话响了。
“吃火锅去了!”
这才一跃而起,原来就是还没去吃重庆火锅呢!
出了酒店,我们一行四人才发现外面正下着大雨,街道上人和车都已经很稀少了。还有火锅吃吗?我满腹疑问。抱着一线希望,冒雨前进,看起来钟爱重庆火锅的不止我一人。
终于,看到前方一家“六十度”重庆火锅店,看起来灯火辉煌,就是不知道是否打烊。上了楼,楼上没有几个人,似乎都下班了。
“老板,还有火锅吗?”来了肯定是不死心的。
“有!”一个服务员答道。
总算可以坐下来,品尝传说中的重庆火锅了。
我们叫了一份鸳鸯火锅。其实前几天,我刚拔了牙,还肿着呢,根本不能吃火锅,更不要说火辣辣的重庆火锅了。但是忍不住啊,有什么办法,死就死一回了。
火锅上来了,下料也端上了。我们叫了一瓶酒,开始品尝第一顿重庆火锅。
窗外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春雨,只听到雨水刷刷的声音。火锅店里很静,只有我们一桌顾客。服务员送完菜坐在服务台玩着手机。此时此刻,整个火锅店都是我们的了。
开吃了,红的汤,让人害怕,有让人嘴馋。新鲜的毛肚放进锅,说是要等两分钟,老何很专业地看着表。等到一分五十多秒,几双筷子就同时夹起了毛肚送进嘴里,都是等不及了。毛肚很有嚼劲,在嘴里还发出吱吱的声音,呵着气,一口、两口……我们都慢慢嚼着,互相笑大家都沉不住气,等不了两分钟。
才吃了几口,我就感觉到了嘴里的麻辣。先是辣味刺激着我的牙齿,忍不住捂住了腮帮。接着麻意也在嘴唇边蔓延,辣味就不是那么浓了。看,广东出生的黄小姐居然都不怕麻辣,每次都把筷子伸进了红红的辣汤里。不过她一边吃一边喝水,一边喝水一边吃,也是欲罢不能的样子。老龚是不露声色,看不出一点辣意,似乎就是在品尝清淡的客家菜一般。最厉害的是老何了。他本是四川人,天生就能吃这份麻辣。所以他一边吃一边为我们讲解,头上冒出了滚滚的汗珠。他一边吃一边擦,恨不得也光膀子开吃。 第二顿就要说说重庆的烤鱼了。那是在一个大排档吃的。善于发现的老何四处转悠,终于发现了这个本地人宵夜的大排档。他胸有成竹地说:“本地人都在这里宵夜,肯定味道正宗,错不了。”
坐下来,就闻到一阵阵烤鱼的香味。不一会,烤鱼端上来了,这次人多,要了两条烤鱼。鱼是烤得金黄金黄的,放在一个平底的圆锅里,上面堆满了调料,跟多的是绿绿的香菜。香菜配鱼,这在我们家乡就是绝配了。鱼的腥味和香菜浓郁的香味在一起,绝对让人胃口大开。看看这颜色,红的汤,绿的香菜,白的鱼肉,还有什么理由不赶快拿起筷子呢!
夹一块鱼肉,蘸一点汤汁,再送进嘴里,很鲜,很嫩,很香。一些女老师看着红红的锅底,不敢动筷子。我们一边吃一边大呼“过瘾过瘾!”终于她们也忍不住了,开始品尝起来。最先败下阵来的居然是徐,他刚吃了几口,人就不见了。正以为他临阵脱逃了,他就回来了,还给我们一人买了一瓶王老吉。吃着重庆火锅,喝着广东降火的王老吉,这倒也是一个绝配。
第三个要介绍的,是去吃自助火锅。我们一路节约开销,总算争取了一份120元的自助火锅。味道其实也差不多,环境不错,菜肴也很丰富。大家为了不吃亏,都放开了肚皮吃。都吃到差不多了,才发现很多好菜是大堂里拿不到的,需要自点,心里那个悔啊,恨不得把刚吃的那些肉丸什么的都吐出来。连忙亡羊补牢把隐藏的都点了一份。等端上来发现桌上满是没下锅的菜,这可怎么吃得完啊!看看菜单,下面写着:“如果剩下的食材超过200元,需另外买单。我们都傻眼了。咋办?还是老龚有魄力:“吃!我就不信吃不完它们。”于是立刻又投入了第二轮战斗。刚刚解决了一碟碟的肉食,旁边房间的驴友又端来了一盘小黄骨鱼,一盘牛肉丸。我们嘴里塞得满满的,都来不及说出“吃不下”,眼睁睁地看着她笑咪咪地走了。俗话说:“叫花子背不起——自讨的。”我们真是应了这句话啊!
后来我们一个个挺着撑得圆圆的肚子走下楼。送菜的驴友翘起大拇指说:“你们战斗力真强!我们是怕剩下的超过两百才给你们送过去的,没想到你们都消灭了。”听了这话,我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紧闭着双唇,生怕把刚吃进去的全吐出来了。
后来我们去了磁器口,那里的小吃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我学习了老何的经验,这里的小吃都是给那些初到重庆人吃的,买了带回去的。重庆本地人是不会到这里来买这些小吃的。因为他们卖得都贵。只是磁器口对面有一家餐馆的江团鱼做得很好,那也是一个美味。
这次重庆之行时间太短,没看够,没玩够,也没吃够。山城重庆,我一定会再来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