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十不惑》出版后,引起了朋友们的热切关注。在诸多的溢美之词中,有个别好友认为,按照我在学校本科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涉及到泰山学院的内容,如果再详细一些,就更好了。</h3><h3> 可我的想法是,记述刚刚过去的时光,涉及现实中的人和事,一详细必然就会具体,而一具体就会变得复杂,那分寸很难把握。所以,概略地叙述是最佳的选择。 </h3><h3> 当然,在泰山学院的管理岗位上干了整整十年,认真地回忆整理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h3><h3> 怎么办呢? </h3><h3> 想来想去,就决定以既存的照片为依据,先浮光掠影地梳理一下十年的岁月。至于更具体更深入地回顾,待岁月的时空焦距变得更合宜,生活元素沉淀得凝淡一些,再付诸于笔端,可能更为适当。 </h3><h3> 泰山学院是2002年审议通过的,7月份,省委公布了领导班子。就教学工作而言,2003年真正开始延展蓝图。按照孔老夫子的说法,当时我刚好进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从那时至2013年退休,整整十年时间,可以说始终是抱守着“知天命”的情怀走过来的。 </h3><h3> 退休之后翻看当年镜头下的工作与生活瞬间,我概括总结了下面几句话:</h3><h3> 天命情怀生形色, </h3><h3> 地缘时空载影踪。 </h3><h3> 峥嵘岁月十年路, </h3><h3> 勤勉砥砺真秉性。 </h3><h3> “相由心生”,本来是出于佛教的一句话。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将本意的“物相”理解为主体的“面相”,好似将这句话的语义扩展得更具有了人本价值。 </h3><h3> 心者貌之根,人的思想因素、心灵情态、哲学认知、价值观念等等,确实是会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到一个人的神态仪容甚而自然面相的。观赏当年相机拍摄的时光瞬间,从其形色神态中,足可以透见出自我所抱守的那副天命情怀。</h3><h3> 当然,地缘时空作为工作生活的客观环境,也会对一个人起重要的作用。</h3><h3> 匆匆十年,岁月峥嵘,自己在事业与生活中表露出的独特秉性,与“知天命”的情怀直接相关,也与泰山学院所处的地缘时空直接相关,可以说是内在的天命情怀与外在的地缘时空相融而生的结果。 </h3><h3> 人生走到“知天命”的境界,内心的追求与年轻时已完全不同。虽然谈不上对世事洞然明了,却也领悟出了许多人生蕴含着的辩证机缘。 </h3><h3> 我天性偏向于超然,而立之年曾当过一届班主任,学生请求毕业留言,当时即书写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来共勉。然而人对生命的领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深的,城府不到强求不得。所以,当年的这份攀想,一直到“知天命”之年,才可谓真正从自我的人生境界中体现出来。</h3><h3> 踏入50岁的门坎,立足于新的履职平台,我不由地浮生出尽人事知天命的自觉心态。从生命哲学上讲,可谓由然导入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脉系。具体说,任责履职做到了兢兢业业、竭尽全力,而对自身的名利地位,又似乎更趋向于沉顿淡泊、顺其自然。</h3> <h3> 这种人生情态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求进取而守道德的人生观的影响,又体现出了道家求放达而强主体的人本追求。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那就是作为在墨子故里出生长大的知识分子,在思维习惯与价值判断上,我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墨家思想中“兼相爱、交相利”的公利主义人生观的影响。 </h3><h3> 当然,随着思维空间不断拓展,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精华,特别是以“法制”抑制人性劣根的理念,也曾使我颇为兴奋。然而细究深考,它的强“势”、运“术”之内核,特别是表现于人生哲学中实用主义的急功近利成分,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对这一思想脉系的接受动能。</h3><h3> 故此,回顾泰山学院的十年履职之路,似可以这样概括:由儒家“中庸之道”倡导的以“中”为用、“和谐”为怀启程,伴之以墨家的“兼爱”求治、“非攻”守御的理念前行,在跋涉历练中不断明达,自然而然地归仰于道家的“为而不争”、“因顺自然”的人生境界。 </h3><h3> 应该指出的是,人生价值观在对传统文化不断扬弃发展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还接受了外来文化精妙内含的影响,最终展现出的,是中西交汇的人生哲学本征。</h3><h3> 实际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三大思想体系,儒家的“求其放心”,道家的“道法自然”,禅宗的“凡夫即佛”,说白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传递着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精神形态。都在提醒人们,过多地追求身外之欲,极容易导致与天的对立,进而从根本上破坏人的生命之美。</h3><h3> 如果将这一哲学命题转换为当代的表述方式,那就是强调敬畏自然热爱生命,不要无底线的放纵欲望去做有害于生命本身的事情。这绝不是主张灭人欲,而是强调遵从世事规律,追求人与外在、人与物质的完美结合、和谐共存,唯此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最佳境界。</h3> <h3> 总之,进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我不敢说自己完全领受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文化精华,只能说就职于泰山学院的十年,由于天命情怀与地缘时空的机巧相融,使自己在事业的追求(大天地)与自我的欲求(小天地)上,基本上保持着一种和谐共进的佳致状态。 </h3><h3> 这其中,有两点至为关键。 </h3><h3> 一是顺守规律,大道至公。 </h3><h3> 世上万事万物皆有规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因干部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管理者出于急功近利心态,往往无视、违反甚至破坏规律,以权力制导外力强行迫使事物变化,表面上好似推进了发展,实质上却为以后埋下了无穷隐患。 </h3><h3> 抱着天命情怀走上新的平台,顺守规律自然成了履职秉政的自我道德底线。为了学校科学发展,我毅然决然,由文学转向高教管理研究,从零开始,不懈努力,一步一步,构建起了泰山学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体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关专著4部,在全国社科规划中立项,在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中获奖,等等,慢慢地,从半路出家,逐渐跻身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前沿领域。 </h3><h3> 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发现和探寻规律则愈加地不容易,而在实践中坚持和顺守规律,在现有体制下,则可谓难上加难。 </h3><h3> 十年间,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不断变化,单就党委书记前后就换了6任。为保证教学工作的以一贯之,我笃守天命情怀,知足心常泰,为公无所惧。心地坦诚地施展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包括要紧要忙时的策略设计和斗智斗勇,始终保障着教学工作在泰山学院的中心地位。 </h3><h3> 仰仗着大道至公作杀手锏,不管领导格局如何变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毫无动摇,办学水平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直至自己退休,学校始终保持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至少是前三名的位置上,2012年底如期接受教育部的合格办学评估,经过近一周的全面考察,专家组组长最后用七个“感动”对泰山学院作了高度评价。 </h3><h3> 我无比坦然,也十分庆幸,因为在自己离开工作岗位之时,促成了泰山学院由新建本科院校向合格本科院校的华丽转身。 </h3><h3> 二是以人为本,无愧于心。 </h3><h3> 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教育管理体现于高校往往是见物不见人,不时引起人们诟病。虽然一个人难以改变大环境,我依然选择了不负自己的职位平台,通过改革创新来真正落实高校办学的以人为本。 </h3><h3> 从教学管理机制探索,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紧紧围绕办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支点,殚精竭力,勇于实践。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教学的改革创新必然触及到方方面面,传统观念、旧有格局、学科地位、既得利益,等等,不管涉及到的问题多复杂多繁琐,从来都不曾气馁止步。 </h3><h3> 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改革创新既然如此复杂,想达到人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但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力争人人都能理解,却又不是没有希望的。为此,一年到头,寒来暑往,自己可谓夙夜在公、朝乾夕惕,兢兢业业、竭尽全力,勤恳耕耘不问收获,皆因为自我有一个检验标准,那就是无愧于心。 </h3><h3> 所谓无愧于心,不单是指对得起职责赋予,更关键的是还要对得起本真的自我身心。因为身处高校所谓的“官场”,听多了拿人格尊严换取虚名权位、退下来又深感内心惨淡的人生喟叹,就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做个大写的人是执业之本,因此,浩然率真、心胸坦荡,不欺人也不自欺,自然成了这十年里坚守的最基本准则。 </h3><h3> 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我可以不讲名分地位,但人格尊严面前决不退让;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乐于负重,但必须堂堂正正绝不卑屈忍辱;秉持慎独、低调原则,不事张扬,但不耽误内心里洒脱不羁追求自我的快乐……回首认真地检视过往,我确实就是这么做的。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感受是最真切的。</h3><h3> 无论是担任泰安师专校长促成学校升本,还是升格后主管教学经十年努力使新建本科成为真正合格的本科。一路走来,岁月峥嵘,可在整个过程中,内心里始终充满着奋斗的情趣,弥漫着坦然的欣慰,萦绕着追求的浪漫,充盈着无尽的快乐。因不再计较自我的得失、名利,所有的辛劳忙碌,营造的都是人生的诗意。</h3> <h3> 特别是退休之后,使我愈加坚信,人生的赢家,无关于身外之物,而是走到最后依旧能够魁然坦然,内心里充盈着无尽的温情与浪漫。 </h3><h3> 整理着十年影集,我情味满满,领悟多多。 </h3><h3> 人生的自我经营,实际上从启蒙之时即已开始,随着主体的逐渐觉醒,自我的决断越来越强。经历得越多,就愈能领悟,那励志的豪言壮语中,既包含着精彩,也充溢着无奈。 </h3><h3> 我乃凡夫俗子,缺乏人生的大志向大气魄。虽然职位曾提供了足够多的可能条件,自己却难弃“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警言,面对名利地位,不惜适时而止。选择专心经营好当下,如林语堂所说,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做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h3><h3> 不求轰轰烈烈、出人头地,只求对身处的世界有所贡献,对执守的事业有所建树,对自我的身心时有裨益,就已经算得上不负人生。所以,无需冒险去参与“赌博”看庄家的脸色,也没必要去参与“炒股”受制于大户,而是按照“兼相爱、交相利”的哲学原则,将人生的投资选择了稳健长远的保险储蓄,那利率和回报虽然有限,却能赢得长久的欣慰与坦然。 </h3><h3> 因为,稳健长远的人生投资,不是对上而是对下的,是对着普世的世域人心。而世域人心作为固定资本,是任何时候都不会透资破产的。无论时政的大盘是涨势还是迭势,以世域人心为依托的投资,都具有长久性和稳固性。换句话说,只要付出的是真心,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h3><h3> 这回报带给人生的,是稳稳地,递进的,接连不断的。生命不息,收获不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