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保底,语言积累是永恒——教育专家赵志祥老师南华小学讲座小记

赖熙怡

<h3><b><font color="#010101"> 语文教学要保底,语言积累是永恒。</font></b><br></h3> <h3>  2月21日下午,南华小学迎来了一位大咖——深圳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赵志祥老师。在求是楼四楼多媒体教室,南华小学全体行政、语文教师及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师,齐聚一堂,认真聆听了赵老师题为“语文教学要保底”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余云德校长主持。</h3> <h3> 赵老师以他深厚的学养、功底、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他设计的《赵州桥》《鲸》《鹿和狼的故事》等几个课例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地传达他的教育教学理念!</h3> <h3>  赵老师认为,一堂好课,不能花哨,不是时装秀,老师们不可能每一节课都上得精彩。即便精彩,学生也会审美疲劳。赵老师鼓励老师们把常态课上得扎实、高效。</h3> <h3>  赵老师以他设计的一节《赵州桥》为例,他将设计环节与意图与老师们分享,问老师们能否接受这样的设计,鼓励老师们大胆质疑、辩论,他认为,一节课上完后,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一定要有所得。</h3> <h3>  谈及读书与思考的关系,赵老师反对带着问题读书,他认同“思不如学”,他推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说:“读进去了,不思也得思。如果总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h3> <h3> 赵老师与我们分析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即:理念上的去知识化、去训练化、去传统化、去汉语化;方法上的探究翻转共同,创新蔚然成风。死扣语法修辞,积累浮光掠影;还有操作上的细致分析,呕心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挖掘,沥血于情感内涵的升华。</h3> <h3>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几十年来我们对语文课程认识错位。赵老师引用吴中豪先生的一段话来支撑他的观点:多数教师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误将“教材”当“课程”,甚至把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中的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h3> <h3> 那么,语文教师们如何才能做到课堂的高效呢?赵老师说:“精彩的课程,靠充裕的时间完成。而充裕的时间,来自于富足的语文课时。 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带来充裕的时间。 只有巧干的教师,才有充裕的时间享受工作、学习、生活、成绩;傻干的教师,只会把充裕的时间浪费。”</h3> <h3> 赵老师以某一位老师的说明文《鲸》的设计片段为例,提醒老师们注意,无效的内容分析,会占用太多宝贵时间,学生将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来语言文字积累,更没有时间去活学活用。</h3><h3> 那么,小学语文,到底教什么?赵老师强调:“语文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习终身受用的、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没有知识、方法和技能,阅读理解将无从谈起。”<br></h3> <h3>  赵老师还分析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差、考试阅读题丢分最多的原因: 1.多数学生没读文就做题; 2.很多学生做题时没看清题目要求;3.书写太乱,“情感分”流失;4.不会表达,缺乏语言。赵老师总结为八个字,就是:阅读习惯、能力双差。而问题背后的根源,则是缺乏语感,没有形成“默会”能力;阅读量严重不足;学生阅读少、老师阅读更少,没有时间阅读。</h3> <h3>  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老师们如何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呢?赵老师的强烈建议是:一、消除“分析”“挖掘”两大顽疾。教师要淡化理解,摒弃内容分析,不要深挖文章的思想内涵。教材中多是白话文,教师不分析,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能理解。别把学生当傻瓜!学生理解不了的,教师不看《教师教学用书》也不理解。避免制造“差生”。非语文的东西,分析的多,浪费的时间就多;分析的透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那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二、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只有守住了底线,才能发展语言,才能为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论及发展语言,赵老师总结了三部曲:即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h3> <h3>  除此建议,赵老师还建议老师们,家庭藏书不能少(名师1000册,普通老师500册);每周(月)去图书馆、书店一次(至少);让学生读我先读;学生考试,我也考。赵老师说:“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些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差。</h3> <h3>  赵老师还跟老师们分享了一堂扎实、有效、容易操作的课例教学设计流程,供老师们参考。在讲座的尾声,赵老师再次提出,他一以贯之的理念:小学语文的永恒主题,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h3><h3> 最后,赵老师勉励全体老师:要永远做学生的榜样。</h3><h3> 全场讲座,从两点三十分,持续到近五点,老师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相信赵老师的理念、做法,一定会在老师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激励着老师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h3><h3> 余云德校长结合赵志祥老师的讲座,与老师们分享了三句话,总结本次讲座:1.当文化遇到人,就是文化育人;2.当语言遇上教育,就是语言教育;3.当书籍遇上教师,就是教师阅读。</h3><h3>文字:赖熙怡</h3><div>图片:陈振豪</div><div>美篇制作:赖熙怡</div><h3>审稿:夏建辉 倪勇</h3><h3><br></h3>

赵老师

老师

语文

学生

教师

阅读

讲座

教学

语言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