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乡愁记忆,了解夏县历史 南大里小学

校园安全

<h3>夏县境内有很多与夏商历史有关的地方,其中城东南两公里多那座“瑶台山”似乎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西汉经学家刘向着有《新序·刺奢》篇,讲“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夏桀为了建瑶台琼宫以宠美女妹嬉,竟然使尽了民力,用竭了民财,这当然也给他引来了亡国杀身之祸。从大禹开始,夏桀应是禹的第十四世孙,而同时又是夏代的第十六代帝王。如果传说不误的话,夏县这个地方应该就是夏王朝的发祥之地,同时它又是夏王朝的溃亡之所。而刘向笔下的那个“瑶台”,自然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瑶台山了。</h3><h3>这瑶台山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而且其自然形状也格外特殊。它那突兀而起的身姿几乎是一个十分规整的圆锥体。论海拔它其实不高,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样子,然而若论其锥体的相对高度,却高至千米,与身后其它山峰相比,它不但显得挺拔孤傲,而且还真的表露出一种神圣与非凡。山底圆,山顶也圆。据有关部门勘测,山底的直径约为500馀米,而山顶的直径则是51米,后者刚好是前者的十分之一。</h3> <h3>禹王城遗址 中国东周魏国早期都城安邑遗址传说禹曾居此,故俗称禹王城。位于山西省夏县西北 7.5公里处。据《史记·魏世家》载:晋悼公十一年 (公元前562)魏绛由魏(今芮城县北)徙治安邑。至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按竹书纪年为梁惠成王九年,前361)“徙治大梁”。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此设河东郡,两汉、魏晋因之。北魏为北安邑县,旋改为夏县。隋徙治今夏县,旧城遂废。1959年、1961年和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曾对城址进行 3次调查。1967年对中城南部汉代冶铁遗址进行发掘。禹王城为保存较好的东周及汉代较大型城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夏县司马温公祠</h3><h3>司马温公祠:位于大(同)运(城)公路,夏县段水头镇通往县城方向约2公里处小晁村北峨嵋岭上,墓前峰岭回环;祠后涑水萦绕、流逝有趣、诗情画意、风光怡人。墓祠占地百余亩,平方旷达,规模宏丽,分墓地、祠堂、余庆禅院三大部分,墓地占面积50亩,司马光本人及先祖均归葬于此,古冢垒垒、树木森森、气象肃穆雄浑。祠堂创建于宋,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陈列司马光生平故事,余庆禅院内供奉彩塑金妆大佛三尊,并配有书院、菩萨等,景区内的碑楼及众多石碑、石碑均被历代金石家视为珍品。</h3><h3>祠前是一个颇有现代气息的广场,中间一座高大的司马光铜像似在凝视着前方的峨嵋岭,前面左右两侧分别是司马光砸缸和司马光疾书的铜像。</h3> <h3>  嘉康杰(1890年—1939年11月18日),又名寄尘,山西运城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两次留学日本。嘉康杰被刘少奇称赞为河东“群众领袖”。 先后担任中共河东特委组织部长、河东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晋豫特委、中条地委委员、军事部长,晋豫边区八路军抗日游击支队后勤供给部部长兼第六大队政治部主任、第七大队大队长等职;嘉康杰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 1939年11月18日,在返回中条地委驻地的路上,嘉康杰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不幸牺牲,时年49岁。<br></h3> <h3>  晋南革命圣地韩家岭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晋豫特委为了加强中条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决定在此成立中共夏县中心县委,主要领导夏县、闻喜、平陆、芮城、虞乡、解县、安邑等县的党的工作,从此中心县委驻进韩家岭村。党组织成员嘉康杰在艰难的环境条件下,积极配合党组织工作,开展了捐粮捐款,义务办学等活动,带领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河东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9年,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县政府筹资补建了纪念馆、纪念塔等,将此地作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此次寻找乡愁记忆之旅,唤起了我们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渴望,了解了夏县古代文明,了解了华夏之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