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丑

伴风堂

<h3>气温渐暖,黄河两岸的河床上,有一群猎石者,他们低头在大片的孵石中寻找着自己心仪的石头。在社会繁荣昌盛的当下,人们开始精神文明建设,很多人加入猎石大军。可今日人之审石比之古人真是大跌眼球。</h3> <h3>宋人米芾提出赏石标准“瘦 皱 透 漏”。乍听起来颇像当今对美女评判,可米芾提出的“瘦 皱 透 漏”却与苏试“丑石”之美异曲同工。所以时下人去黄河边捡孵石,实在是达不到标准。</h3> <h3>朱良志看来,石之美学一在丑怪,二在真幻。丑而颠覆审美定规。怪而超脱秩序之外,而石之凿空穿眼,虚实相生,让人得以调穿纷繁表象,扺达枯寂嶙峋的真实。</h3> <h3>然而古人所言的“丑”中却有特殊内含,过分的野怪与粗丑、俗巧是与古代人文的审丑美学无关的,因为古人一个“瘦”字便涵盖了审石中的灵秀及文气,这也正好恰合中国美学中的含蓄之美。最近网络流行语圆润,可盘等语言,估计能笑掉古人的牙。</h3> <h3>古人审石之“皱”实指阴阳虚实,皱即是变化,皱也即是节奏。圆蛋蛋是着实没什么看相的,因为看第二眼就没兴趣了。这也正是翻遍古人画谱找不出一个画孵石人的原因。</h3> <h3>而“透“”漏”同中国审美取向的空灵,禪余的精神十分相似。古代很多文人爱石成癖,因石之美的抽象与空灵同传统美学的精神相契合。当下一部分商家制作的像牛像马或奇巧扭曲失去天然率意的奇石,蔽俗而浪费资源,实在不堪入目。</h3> <h3>东坡爱石众所皆知,从风华正茂到剑老无芒,直到羽化归仙,有三块石头(枯木怪石,黄州玛瑙,壶中九华)见证他的宦海沉浮、悲喜交集的人生。米芾拜石至今千古流传。白居易诗作中竞有四十多首是关于石头的,那首“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对石头注入更深的人文情怀及精神内含。</h3> <h3>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故事,都有一段不朽的传奇。历代文人芸窗下,长物间,万卷图书消永日的书案上,总少不了石头。陆放翁诗云“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成了中国文人的蓝颜知己。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石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h3> <h3>石头是死的,冰冷坚硬的。可对于懂他的人又是鲜活的充满默默温情的。夜深人情的时间,抱上自己心仪的石头,同石头做一次深层的情感对话,此刻他己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h3> <h3>伴风堂大痴</h3><h3>2019年元霄后二日有感</h3> <h3>图片均属作者个收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