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莆仙年俗风情

山间水木

<p class="ql-block"> 民俗摄影、文字:张杰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福建省莆田和仙游一带,农历正月的春节元宵民俗庆典非常丰富多彩,其内容一般表现在信仰活动上。庆典规模有大有小,但凡他们所崇拜的神祗,都有各自的祭祀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这莆仙地区,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尤其在元宵节前后,乡村里几乎家家都在备办祭品,村村都会举行元宵庆典活动,“</span><b style="font-size: 15px;">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形式不一但各具特色,有些甚至还具有几百年的传承,他们把宗教信仰与民俗揉合在一起,约定俗成,形成一种莆仙民俗文化的特色。</span></p> <h1> 抬神巡境</h1> <h1>  &nbsp; 游灯</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游灯是福建仙游地区原汁原味的民俗,不加入任何现代和商业元素。游灯当日傍晚家家户户都派人提着灯笼,或扛着排灯在祠堂、宮庙前集中。他们抬出村民所崇拜的神袛或坐在刀轿上的僮身时,游灯就正式开始了。每个村庄的村民都会在自家门口摆好贡品,准备篝火,等待出游队伍经过。游灯长龙经过时,到处燃起篝火、鞭炮齐鸣。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驱邪迎祥,并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安;并通过游灯活动,凝聚浓浓的乡情,同娱同乐,增进团结和友谊。</p><p class="ql-block"><br></p> <h1> 舞龙</h1> <p>   行傩祈福</p><p>正月新春行傩祈福 在元宵节前后,乡村里的人们会盛装打扮,抬着他们所崇拜的神祗出游,经过村庄田野,意为驱邪祈福,到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摆着祭品,放起鞭炮来迎接他们的到来。</p> <p> 打铁花</p><p> 打铁花也被称为“打树花”,在中国民间有千年多的历史。据说起源是铸造工匠的祭祀活动。莆田新度镇锦墩村很早以前靠铸铁谋生,所以每年元宵节也有打铁花的习俗,他们在村里架起一座熔炉炼化铁水,几位村民取出铁水倒进竹片中用铁棍敲击,铁水弹上树稍,一幅幅富有吉祥意味的“天女散花”、“鸿运当头”等绚烂夺目的画面展现,寓意锦上添花,大吉大利。</p> <p> 踩火、跳傩火</p><p> 在莆田很多乡村传统闹元宵活动中有踩火或跳傩火的习俗。虽然各个地方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用木柴或稻草在村里宫庙前燃起一堆篝火,年青小伙子抬着神像从火堆上踩过或者跳跃过去。有的地方是人们抬着神座赤脚从炭火中跑过去。他们用此表达一种勇敢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是驱邪祈福的一种方式。很多踩火的服装打扮依然带有太平天国时的风格,也许也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习俗。</p> <p> 皂吏舞 </p><p> 皂隶舞演化于中国古代儺舞,当地也叫八班,每年正月初八仙游县枫亭镇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以“皂隶舞”前引开道,八位身穿古代衙隶服饰,戴着面具的汉子,手舞棍子翩翩起舞,他们动作整齐粗犷,舞姿原始奇特,阵容严肃威武,神轿以及各种彩驾队伍随后而行。皂隶舞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br></p> <p> 千担礼盘祝寿庆元宵</p><p> 莆田涵江区新坡村一带,在元宵节期间,村里人每年轮流当“福首”,元宵节全村家家户户都挑着十个红盘组成的礼盘担向福首祝寿,然后福首带领大家挑着红礼盘,有的拿着甘蔗,寓意甜蜜、节节高,沿着村庄绕行,必须经过村里的宫庙、祠堂,并经过各户门前,经过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周边好多村子的队伍聚在一起,挑着浩浩荡荡的红礼盘,场面非常壮观。</p> <p>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没有使莆仙民俗文化消失在历史的视野,相反,民俗文化却以新的方式组合进入现代社会与文明的结构之中,现在有些民俗活动还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 <p>作者:张杰山,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海洋摄影协会会员,美国国际摄影家协会会员(AIPA),志在摄影中观察自然、品味生活、感悟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