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个手指与西医技术

济世奇效

<h3>导言】</h3><h3>再先进的设备,在智慧人体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人体的复杂性与精密性 远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台仪器都要高明千万倍。而真正懂我们的,不是仪器,只能是同为智慧生命的人类自己,这就是中医“三根手指”的高明之处。</h3> <h3>1 西医的“高科技”</h3><h3>现在的医院,真的可以成为科技博览会了,各种检测手段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h3><h3>我们在省医院看到什么“肌电”、“射线”之类的大型仪器,已觉得够登峰造极了,可到北京、上海的医院,人家医生一挥手就是:“去做个基因检测”。</h3><h3>其检验报告单上没有一个汉字,密密麻麻的全是英文字母、数字符号、配以各种彩色基因图谱。很多人都看不懂,但还是虔诚地捧着,这些科技产品真是太有震慑力了,老百姓怎能不被它震慑得五体投地呢?</h3><h3>西医院高大、亮丽,先不说能不能治好病,光挨个设备过一遍,便死而无憾了!因为你可以通过片子、屏幕等亲眼看到置你于死地的肿瘤、病毒的形象。</h3><h3>最后外科医生挖肉,内科医生下毒,放疗科医生烤电,直接作用于你的肿瘤、病菌,而且各种报告单在你手里攥着,让你死也死得明明白白。</h3><h3>我曾在一套现代化手术室的候诊间等候一位专家。护士一会告诉我:“正在打洞。”一会说:“在造隧道。”一会又说:“开始搭桥。”我觉得这个西医专家像个地地道道的工程兵,正在修建新的铁路干线。</h3><h3>2 中医的“原始”</h3><h3>相比之下,说传统中医怎么原始都不过分。中医没什么设备,一些老中医甚至就在三尺蓬屋里给人看病,设备就是三根手指头。</h3><h3>中医讲 “三根手指走天下”,而中医的治疗手段不过是针灸针、刮痧板、火罐之类。更多的医生连这些也不用,仅用廉价的草药。一位中医曾告诉我,每一地所生长的草药就足以治疗当地的绝大多数疾病了。</h3><h3>我母亲就是这样一位中医,虽然没什么设备,但她看的病却不少,除了不正骨,不开刀,什么病都治,不分科,不分男女,什么样人都有,什么病都有。</h3><h3>经常有刚出生几天的婴儿被抱到母亲这来,或抽、或烧、或将死。母亲拿一根细细的针灸针,扎扎手,扎扎脚,扎扎肚子,往嘴里抹点药,头上敷点药,孩子就好了。</h3><h3>母亲看婴儿不摸脉,是看手,看手指上的血管和掌纹等。有时她看过婴儿的掌纹后会轻轻叹口气,我就知道这孩子是智障。</h3><h3>如今,看人们治疗银屑病,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非专家不可,我就感到奇怪,医生就是医生,还分什么专家?</h3><h3>专家的含义是不是单项分高于普通医生,综合分低于普通医生?可我小时看母亲治这类病都是平常病,也是手到病除的病。</h3><h3>看如今专家治银屑病告诉患者绝不可沾酒,我就想到母亲治这病恰是服用药酒,只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药稍贵。</h3><h3>记得母亲有一次开了药方,再三劝一位中年妇女说她15岁的女儿得的病得抓紧治,一定不要疼惜12元钱,把药抓了给孩子吃。后来那个孩子死了,母亲很奇怪,一打听,那母亲果然是舍不得12元钱,没给孩子吃药。</h3><h3>3 仪器检病也是我们检阅仪器</h3><h3>中医治病缺少设备和手段,这是我小时看到的中医的缺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发现看病不是越来越简便,而是越来越复杂了。</h3><h3>过去医生可以背着药箱出诊,现在是救护车拉着病人到医院就诊。因为在家里已经看不了病了,就是救护车里各种仪器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h3><h3>现在的医院都是仪器在看病,甚至是医生离了仪器就不会治病了。我们所说的大医院其实就是拥有大量仪器的地方,而患者奔走了几个城市的医院,也只是为了得到高质量仪器的最终确诊。</h3><h3>这样看病与其说是用仪器给我们检病,不如说是我们检阅机器。尤为令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同样的检测设备,每到一个医院便出一种不同的检测结果,这诊断也不一样。</h3><h3>所以好多人就这样一路看过去,一直看到北京、上海为止。这病看的是不是够麻烦,够复杂?这医疗成本有多大,普通老百姓能这么看病么?</h3><h3>大医院有精良昂贵的仪器,常常是人满为患。而小医院为了生存,也会几个医生集资买一台仪器,然后尽一切可能让病人用上这仪器。于是,一个机器一个“坑”,病人到医院躲得了这个坑躲不了那个。</h3><h3>4 生活医疗化</h3><h3>物极必反,看病太复杂了,有时反倒使大家感念起 “三根手指走天下” 的中医气概了。这使我意识到诊断方式简单也是中医的长处。</h3><h3>从前给皇上看病的设备也是三根手指头,与百姓看病无异,皇上治病喝的也是中药汤。</h3><h3>所以,百姓有羡慕皇上荣华富贵的,却没有在治病上羡慕皇上有什么特殊的。但在没有了皇上的今天,却因治病的复杂程度将人重新划分出等级来,产生了新的不平等。</h3><h3>有一部分反对中医的人就是出于看人家在西餐厅吃饭而不甘心自己在小饭铺吃面的心理。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医疗上的不平等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h3><h3>有人认为医疗本身具有的趋高性是现存问题的症结,都想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可我认为,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最好的建议,需要信得过的医生朋友。</h3><h3>现代人对医学产生了依赖性,有一种生活医疗化的倾向。对医学的信奉使人们不能 “我的身体我做主”,于是,本是自然的事情也变得不自然起来。</h3><h3>我的一个同学给我讲她在澳大利亚生孩子的经历,听得我目瞪口呆。感到现代医学把生孩子这件事弄得不再是一个自然、简单的过程,而是一种有如“神六”发射的高科技程序。</h3><h3>我想,我要是经过这样一个生孩子过程,被激发出来的一定不是母性,而是对高科技的崇拜之情。</h3><h3>她先叙述产前检查。我听了说:“完了,非给你剖腹不可。” 我知道这种情况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h3><h3>她说:“是啊,医生说了,这是必须的。” 人家西方医生还很以人为本哪,刀口划在下腹部,还是弧线形,考虑到让你还能穿比基尼。</h3><h3>她说,手术室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术又用凉水给她进行了全身清洗。我说:“完了,你非发烧不可。” 她说:“医生说了,这也是必经阶段。”</h3><h3>我听了替她叫苦不迭,谁说生孩子就非得发烧呀?医院赶在她发烧之前先给她挂上吊瓶,这样她就不至于烧死。</h3><h3>一听用药方法和饮食,我说:“天啊,你非没奶不可。” 她说,医生说了,没奶也是正常的。好在西方服务设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孩子喝牛奶不成问题。</h3><h3>我听了不由得佩服西方的“高科技”本事,硬是把正常和不正常给颠倒过来,还能给不正常的事铺出路,使新一代人接受其为正常。</h3><h3>同时我也怀疑,科技力量能把这条不自然之路铺多远?是不是已经越过真理了?</h3><h3>我告诉我的同学,她的确“享受”了一番西方的一流科技服务,但除了挨一顿大可不必的“收拾”外,没得到任何好处。</h3><h3>我推崇科学,但还没有推崇到为了享受高科技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去整治的地步。</h3><h3>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h3><h3>一位同事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阑尾“切”下去了,胆囊“摘”除了,被除掉的还有扁桃体、蛀牙……医生告诉她,她身上的痣也应该全部挖光,以防癌变。</h3><h3>医生拿着我的检测结果大惊小怪,说我有许多病,还得进一步深入检测下去。</h3><h3>我说,你们还有什么样的检测仪器?我患病的数量和轻重程度与你们的仪器检测能力成正比。按医生的意思,非得把我治成各种指标的平均数才行。</h3> <h3>5 中医的高明之处</h3><h3>西医的科技手段是如此的发达,以至使西医的治病成了科技展示,在眼花缭乱的仪器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人体的智慧与有机统一性。</h3><h3>我们要知道,仪器再好也只是医学的一个辅助手段罢了。</h3><h3>再先进的设备,在智慧人体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人体的复杂性与精密性 远比世界上的任何一台仪器都要高明千万倍,以人类发明制造的机器,去揭示智慧人体的真相,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h3><h3>所以西医的研究,多是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个性化研究开始,而心照不宣地忽略人体有机的统一性与广泛联系性,因为这是仪器远远不能理解的。</h3><h3>而真正懂我们的,不是仪器,只能是同为智慧生命的人类自己,这就是中医“三根手指”的高明之处。</h3><h3>中医以整体阴阳平衡论健康。对“病”不是千方百计地找到它、消灭它,而是重视它产生的原因,改变它产生的条件,引导它弃恶从善。</h3><h3>这就像中国人看一个人往往不按一个标准去论人的优、缺点,而是整体地看一个人的属性。</h3><h3>我常常说不出我朋友的优缺点是什么,也无法想象从朋友的性格中摘去“缺点”之后他们会是什么样。</h3><h3>优缺点之分的思维会使一个人以为改掉自己所有缺点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殊不知,改正缺点与成为完美的人是两回事。所以,摘去了“病”并不必然地就成为一个健康人。</h3><h3>中医认为人的身上有“炎”、有“毒”、有“菌”,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h3><h3>而治病的着眼点不在“病”上,而是在健康上,这个健康概念甚至允许“病”与人共存,因为疾病相对于人体机能来说只是局部的、微小的,是由机能整体所决定的。</h3><h3>中医治病,不是割“病”、杀“毒”,而是引导病、毒,以病治病,以毒攻毒,生、克、制、化,扶弱抑强,固本强根。</h3><h3>所谓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当恢复了机体自身的平衡,整体的管理秩序自然运行,疾病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医学!</h3> <h3>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免疫力高低是决定一个人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也是人体机能的一道防线,除此之外,免疫力还跟脾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久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供养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免疫力提升自然就有个健康的身体。那么究竟怎样科学地预防呢,怎样既能健脾又能提升免疫力呢?</h3><h3>—艾灸—</h3><h3>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相结合的纯天然的自然疗法,在《医学入门·针灸》里有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有其独特的疗效。因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h3><h3>艾灸:提高抵抗力</h3><h3>宋朝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明确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中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唯有艾灸这种方法具有这种增强、提高和复原人体自愈力的能力。比如颈肩病、腰膝病、失眠、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脾胃虚寒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了艾灸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原理作用的结果。</h3><h3>但是,更为神奇的是往往我们在利用艾灸“调治”一种疾病的时候,却出现了许多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给一个患者灸治腰痛时,意外发现自己的尿频比原来有了明显改善。其实,这并不是艾灸有多么的神奇,主要是通过艾灸激发复原了人体自愈力系统,这些“神奇”的效果反映其实是人体机体内部自己为自己治疗的结果。</h3><h3>总之,艾灸的作用,本质上就是提高、复原我们人体原本就有的、与生俱来的“抵抗力”“自愈力”。我们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疾病的发生,甚至从源头上祛除疾病,达到治病固本的目的。</h3><h3>艾灸:健脾利湿</h3><h3>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运化功能不全不足,容易造成脾胃虚弱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各类营养物质,使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给,从而导致抵抗力差。所以,提升抵抗力一定要健脾。艾灸法可以调节脾胃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艾灸法对于脾气虚弱的朋友来说,可以起到有效的生发脾气作用。</h3><h3>脾五行属土,而土性恶湿,故脾喜燥恶湿。所以,健脾一定要祛湿。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不好,运化水湿的功能降低,所以,脾虚的人多有湿气重的现象。</h3><h3>艾,来自远古,大地之恩赐,厚德载物</h3><h3>灸,源于太阳,上苍之馈赠,自强不息</h3><h3>没病的时候灸一灸能强身健体;</h3><h3>生病的时候灸一灸能调病驱疾</h3> <h3>新文化运动一百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是不是应该有一种反思?而且怎么样能够把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尤其是关于如何做人的这样一种精神继承和发扬起来,对于今天的社会管理、治理腐败,解决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h3><h3>一个民族要真正走向现代化,必须根植于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已是“失魂落魄”,我们必须要把“魂魄”重新找回来。</h3><h3>“魂”即是“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它是中国文化中间具有某种核心价值的内容。所谓的圣人之道,就一个字——“中”。</h3><h3>广告</h3><h3>去逛逛</h3><h3>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部分儒释道三教都强调“中”。儒家说“致中”。《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道家曰“守中”。《道德经》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要保持虚静,守住“中”这个原则。佛教讲“空中”。佛教经典《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意思是我们一方面要看破这个虚幻不实、无常无我的世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假名”,也就是幻影。很多学佛的人消极,走向了极端,就是不懂得“空中”的道理。</h3><h3>那么“中”的智慧又是什么呢?所谓天下有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即为“中”。《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提倡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事物的天然本性,不过分作为,中国人常说“尽人事,听天命”,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h3><h3>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提倡顺时养生,根据阴阳五行、虚实寒热等理论保持人体五脏六腑与情志的中正平和。中医的草药、虫药、矿物药皆来自于自然,中医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四季、时辰、气候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养生理念也强调不能过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吕氏春秋》指出“勿以厚生而害生”,欧阳修在为道家养生著作《无仙子删正黄庭经》作序时写到,“天下有道而人不求,天下无仙人求之。”对当时炼丹修仙的成风提出质疑。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死生之分,太看重自己的身体了,拼命地补养,反倒害了“生”。</h3><h3>懂中医才能把握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h3><h3>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中医的话,我想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体会不到的。</h3><h3>现在有些人要否定中医,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一个否定。所以,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问题,同样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中国文化的责任问题。</h3><h3>现在这个问题提出来,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一百多年前当我们刚接触到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问题还了解不深的时候,当时一些人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就是时代的差别,而没有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是一个类型的差别。而这种类型的差别,恰恰是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补有了可能。</h3><h3>广告</h3><h3>去逛逛</h3><h3>那个时候,基于中西文化差别是时代差别的认识,提出中国哲学合法性等疑问,那是情有可原,而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如果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面,我想我们是落后了。</h3><h3>这个遭遇不仅仅中国,整个东亚地区,也就是东方文化都经历了这么一个遭遇。一百年来,中医在日本叫汉医,在韩国实际上也是汉医,后来叫做韩医,他们也同样遭遇这样一个历史。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开始反省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来讲是“扶植”中医,但是问题是我们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间是在真正发扬中医,扶持中医?还是在辨证、结合的名义下,在那里消解中医、解构中医?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医被完全改造了,反而失去了中医原来那种根本的面貌。</h3><h3>现在有些人总拿“科学”来说事。科学和科学精神是最尊重事实的,可是现在确实有科学家不尊重事实,在那里信口开河,说科学发达了,中医就可以消亡了。我们科学越来越发达,我们中医药也随着在那里发展。为什么?要认识到我们中医,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它还有人文,我们应该从这个方面去加以认真研究,应该纳入到我们人文的思考领域里面去。</h3><h3>中医不仅仅是跟西医相对的概念,中医有更深层的含义。中医这个词的本源,最早提出“中医”这个概念,大概是《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里面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怎么讲?这就是任继愈先生讲的,中医的根本原则是治未病的,而不是治已病的。而有了病以后也主要是要调整自身整体的生理机制,从而打通闭塞,平衡阴阳。中医不是专门让你吃药,吃药吃得不好反而增加病,所以后面才提出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样一个“中医”概念。</h3><h3>所以,如果不懂中医的这个含义,是根本无法理解中医的。它让你不得病难道不科学吗?只有得了病以后你去治他才叫科学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中医的思维方式问题。</h3><h3>中医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种分析还原的方法。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整体关联的还原,它也是还原,还原到每一个个体,但这个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所以说是生命。我觉得我们医学根本的问题是研究生命的问题,是研究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h3><h3>也就因为这样,所以中医的理论里才有整体生命力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的观念,而不是只反映他那个部分。肝脏不只反映肝脏这部分,心不只反映心这部分,而是与其他脏器生理功能密切关联在一起的。</h3><h3>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应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一个基点。中医治病绝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一种整体的调适,讲究固本培元,标本兼治。中医的药方也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组合,讲究君臣佐使,通过配伍产生的整体效果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现代医学把中医的很多理念都解构了,比如给中医分科,实际上是不符合中医特点的,诚如宋代文豪苏东坡所言:“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h3><h3>中国哲学强调直觉思维,对应中医的“望闻问切”。理性和直觉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现代科学思维重视理性,贬低直觉,认为直觉没有科学依据,低级而又愚昧。这种误读不破除,恢复文化自信无从谈起。</h3><h3>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对重视直觉,并强调将这种直觉认识上升到“道”的层面,即所谓的体悟、开悟和证悟。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古画画意不画形,寄托的是一种意境,古诗词的字面意思背后,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其中的意境和道理,都是需要悟的。而这种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我们常说的“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论语》讲认识世界要“下学上达”,下学可言传,可践行。而上达则需要心悟,体悟,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h3><h3>在中医的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闻病者的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脉,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和患者的直觉的准确性,构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诊断体系。</h3><h3>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科学发展到现在,也开始关注东方文化整体关联性和动态平衡的概念。《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转折点》《事事本无碍》等书,用现当代科学的视角反证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被误解了的观念的合理性。</h3><h3>中医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h3><h3>“要想恢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必须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的有效性,中医就是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手段之一。”</h3><h3>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道”和“艺”两个层面,“道”是人对宇宙万物的根本认识,“艺”则是这种认识反映出来的实践。“道”与“艺”的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h3><h3>“道”和“艺”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儒家强调的“上达”和“下学”之间的关系。上达者,达的是天道、性命等抽象道理,“下学”者,学习的是具体技艺和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等,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下学必须要上达,上达也必须落实到下学,换而言之,“道”可以统“艺”,由“艺”也可以臻“道”。</h3><h3>从“艺”入手,通过能具体感触到的“艺”,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才能领悟到“艺”所包含的“道”是什么意思。而中医正是这样一种“艺”。古人认为,中医是我们维护生命的医学思想和手段。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将留存至汉代有关于人体保养和医疗健康的典籍都集中在《方技略》里,并在最后总结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将中医视为使生命能够延长的工具。</h3><h3>这里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科学讲究清晰,而中国整体联系的思想常常是非常模糊的,所以常常受到指责。问题是现代科学发展已经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清晰更接近事物的整体本来面貌,还是模糊更接近事物的整体本来面貌?我觉得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其实更接近事物的整体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实际上是对事物的越来越片面的认识。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发展的一个道理。</h3><h3>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于清晰与模糊怎么来看的问题,应当认真思考。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h3><h3>我觉得,我们可能要在中国哲学的这个层面给中医更多的理论上的支持,不要人家一说你这个模糊就担心,不需要担心。现在要担心的是将来中医药很可能要“出口转内销”。这不是危言耸听,很有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西方学中医的人,他们读中医原典比我们读得细,比我们读得深。</h3><h3>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治疗手段能帮助人们恢复健康,人们可以通过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直观体验来体会阴阳五行、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和“道”的意义,同时也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h3><h3>总结</h3><h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哲学,如果不懂一点中医的话,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理论的层面,不可能有感性的认识,认识中医的根本特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恢复中国文化的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3><h3>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要得到重新认识,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赖于中医的复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