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水木簇清华。 同时举办两个美展,清华美院可谓桃李并蒂。 《创意》展牌上,年轻学子们手中的只只画笔跃然纸上。 作品自然也是透出那翠李般的几分鲜活青涩,同时也闪烁着时代创客的青春律动 恰如这全景科普体验“宫”一样,新生艺术在这里得到温暖的孕育 研究生毕业展区则是颇显历练。件件作品硕果润泽 色彩斑斓的画幅,自然是汇集了中外古今的众派名家技法 雕塑作品也是手法不凡 “归去来兮”的那份形态,似乎正是塑者的内心语境 平铺的画面在直叙着青年作者对时光的冷静思考 不仅画面工力深到,就连自作的题跋也彰显出大唐诸家的俊朗、大气 现代题材画卷的无语诉说、、、 、、、引来在造型前驻足。用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感悟 展品采用的艺术手段虽然件件迥异,但学子们表达出的意愿却出奇的整齐划一------ 思想。 面对这种现象还真不敢妄加评论 美院的前身是以工艺为专长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工美”有着她辉煌的历史 在这里,传统的“工艺”突破了“手艺”的壁垒。“工美”走入殿堂,变得硕果累累、琳琅满目 传统的瓷、时代的形; 玉凝兰指出自于那烈焰的窑艺 整版的瓷画一样可以表现出油画光点的张力 在外行眼中,漆画似乎和油彩画在作一争高下的“斗彩” 传统的编织艺术被赋予了新颖耀眼的时代气息 既为“工艺美术”,是需要接触应用的“地气”的。然而,自古在专制文化意识中,对“匠气”一直持有不公的偏见。就连白石老人也难避微词 在展览大厅两厢,排列着刻意仿古的石柱。这样的安排是否是布展者的有意之举?似乎是一种对当代“工美”渊源的辅助诠释?抑或也是对文化发展中“艺术”水准判别的警示? 为此有感:恐怕跻身“工美”,或许除了对美的追求之外,还要多一份对艺术“义薄云天”的“忠勇”之心吧? 不管门外汉的解读是否过分与差池,莘莘学子们在公开课上,实实在在的与大师们分享着对美的解析 展厅外、艳阳下,水木清华、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