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猴场镇,历史上又名草塘镇,为纪念红军长征时在此召开的“猴场会议”,于2010年改名猴场镇。位于黔中腹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瓮安县东部,距县城13.5公里,东与余庆县龙溪镇和黄平县纸房乡相邻;南与瓮安县永和镇相依;西与瓮安县银盏镇相连;北与余庆县构皮滩镇毗邻。随着马瓮、贵瓮、道瓮、江瓮四条高速相继建成通车,镇内高速里通车程达11.5公里,30历史悠久,自古商贾云集、物流的重要节5省道穿境而过,境内交通十分便利。</h3> <h3> 猴场历史悠久,自古商贾云集、物流通达,是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西汉时朝廷在草塘设置牂牁郡;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牂牁郡为牂州;元朝时期(公元1281年)设旧州草塘长官司;明代置草塘安抚司,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废除。1934年12月,红军四过瓮安时,在猴场召开了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相继被列为革命老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狮艺术之乡和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重点旅游景区、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之一。现集镇建成区2.3平方公里,规划区5.39平方公里。</h3> <h3>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h3><h3> 正月十五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一天。“元”指第一个月,“宵”指夜晚,所以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并且自隋、唐、宋以来,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欢迎;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h3><h3> 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还在2008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汉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1]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h3> <h3>狮子一直是守护人们吉祥、平安的象征。民间看重一个开光仪式,人们认为:石狮不开光点眼只是一个工艺品,开光后才是护国镇邦之宝。所以安放石狮必须选择吉日吉时,请宗教人士或风水先生进行开光,以求前景美好,万事如意。石狮的摆放也有规矩,成对称性,位置与我国男左女右的习俗相同。即当人走出大门时,雄狮安放在人的左侧,而雌狮则是在人的右侧。有些建筑物大门里外都有一对石狮子的话,它摆放的方向也是同样的,这符合人们的审美观。</h3> <h3> 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h3><h3> 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h3><h3> 秀山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苗、汉各族人民喜爱民间歌舞,她历史悠久,遍及全县各村寨、城镇,其中尤以隘口、清溪、兰桥、平凯、迎凤、涌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为最盛。秀山花灯传统的表演形式有两种。</h3><h3>2006年5月20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h3><h3><br></h3> <h3>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br></h3><h3><br></h3> <h3>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br></h3><h3><br></h3> <h3><br></h3><h3>锦车天外去,毳幕云中开。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h3> <h3><br></h3><h3>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h3> <h3>火光四射一真金不怕火炼</h3> <h3>龙狮现场</h3> <h3>万龙齐聚</h3> <h3>喝跳花灯</h3> <h3> 元宵节的习俗</h3><h3>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从很久以前的秦国就有了这一节日。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然有了很多的习俗。</h3><h3>一、吃元宵</h3><h3> 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吃元宵自然是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习俗。小小的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里面的馅料一般为甜,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甜甜蜜蜜。十五元宵,全家齐聚一堂,欢欢喜喜的吃元宵。</h3><h3>二、猜灯谜</h3><h3> 十五元宵节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灯,灯的样式各种各样,在灯面上写上各种各样的灯谜,十五元宵的晚上,人们纷纷来到街上,看到喜欢的灯,猜出灯谜,这些文人墨客便会将灯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送彩灯。即使现在我们过节的时候也是在街上挂满了彩灯。</h3><h3>三、舞狮子、舞龙</h3><h3> 狮子,龙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在年节和喜庆的时候表演。</h3><h3>四、耍啦</h3><h3> 耍啦也能被称为扭秧歌,这是十五闹元宵一种特殊的习俗。十五以前就开始排练,从十四开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节目也是各种各样,有举花灯、百船、踩高跷等节目。</h3><h3>五、走百病</h3><h3> 这个习俗主要是妇人和女子过得,这一天,妇女和孩子在桥边,河边走过,寓意将病祸都驱走,寓意平安吉祥。</h3><h3>六、逐鼠</h3><h3> 逐鼠并不是驱逐老鼠,而是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熬上一大锅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等地方,不让老鼠吃蚕宝宝。传说这样做,老鼠这一年都不会吃蚕宝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