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第六篇 37年后,重返战场故地日记</b></h1><h3><b><br></b></h3><b>2016年3月14日</b><h3><b><br></b></h3><h3> 今天,原武汉军区131野战医院40余名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友,从北京、河南、湖北、广东等地齐聚南宁,开启重返昔日战场之旅,将重温那段经受生与死,苦与累考验的难忘岁月。几位有着特殊身份的战友也加入到这个团队,她们是新中国以来第一批以特殊身份应征入伍的烈士的妹妹康迂美、蔡琴庄、翁佩珊,这次专程来祭奠哥哥的英灵,她们为这个旅程,记写着心灵震撼的一页!团队中还有华南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后代,这些昔日的战友,一见面握手、拥抱,激动不已,相信这次缅怀之旅,将是一次值得永远记忆的旅程!</h3> <h3><b>2016年3月15日</b></h3><h3><b><br></b></h3><h3> 今天七点多从南宁出发,前往靖西。途径百色专程去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在路途数小时行车中,战友们顾不上欣赏车窗外的风景,抓紧时间畅谈交流,纷纷讲起三十多年前参战中最难忘的一件事。1977年入伍的护士王艳芳讲到她第一次为伤员挿导尿管的经历。那天送来一位腹部贯通伤的小战士,大概只有十八九岁,因伤排不出小便,肚子胀得老大,医生要她挿尿管排尿。小战士央求说,姐姐,能不能换个男医生?当时没有其他人手,她耐心说服了小战士为他导尿。其实她从未实际操作过,心里很紧张也有些害羞,但想着这是抢救伤员,定下心按照操作规程完成了医嘱。1969年入伍的内科医生张帆谈到她接收的第一个伤员,是一位连长,他双上肢和一条腿都负了伤,满脸满头全身沾满硝烟和泥土,已看不清他的面孔。她想到电影《英雄儿女》中喊着“为了祖国和人民,向我开炮!”的王成,她的眼泪情不自禁流下来。这些讲述勾起每个人的回忆,感概参战的经历是最宝贵的人生历练,后来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想那段岁月和为国牺牲的英雄们,就会感觉没有什么过不去的!</h3><h3></h3><h3><br></h3> <h3><br></h3> <h3> 在靖西高速公路出口处,有一个名叫常富屯的村子,在村小学的蓝球场上,我们听到一个很感人的拥军爱民的故事。广州军区41军123师某团6连,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曾在此驻扎。当时村民并不富裕,却常把猪肉鸡鸭、蔬菜送给部队官兵。后来六连开赴前线,乡亲们天天关注牵挂前线的消息。当听说六连连长欧阳小雄等官兵不幸牺牲安葬在靖西烈士陵园,村领导和乡亲每年清明节去为烈士扫墓,坚持至今。为感谢乡亲们,六位烈士的亲属和部队战友捐款25万元为村小学建了一座蓝球場。我们到此参观并向学校捐书。</h3> <h3> 靖西边境口岸十二道门是今天行程的重要参观点。128年前,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为加強我边防建设,在中越过线我方一侧建设了一批军事设施,包括炮台、地堡、防御性的连城以及军事指挥机构等。在靖西边线有炮台等军事构筑12处,十二道门便是其中之一。登上十二道门的瞭望台,越南国境就在眼前。在这里,原123师某团六连接任欧阳小雄烈士的韦连长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作战经过。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一个叫刘勇的战士端着冲锋枪冲上敌人高地,一口气横扫六名敌人,打掉火力点,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三十七年过去了,韦连长早已转业到地方成为当地政府一个部门的书记,他说起这段战火岁月依然激动和充满骄傲。</h3> <h3><b>2016年3月16日</b></h3><h3><b><br></b></h3><h3> 三月十七日,我们统一身着部队的迷彩丅恤上衣,七点半钟出发前往靖西烈士陵园进行拜祭烈士活动。陵园位于靖西县新靖县屯东高坡岭上,距县城约2公里,占地面积82487平方米,是为安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安葬了1089名烈士的忠骨。每逢清明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为烈士扫墓,不少是烈士生前的战友。</h3><h3><br></h3> <h3></h3><h3> 靖西的天气阴沉沉还略带寒气,仿佛与我们当天活动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呼应。来到陵园,只见这里蒼松翠柏环绕,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开阔的广场平台之上,背后一块块墓碑整齐排列静卧在地上,这场景让人心碎!随团同来的一位九岁的小同学冬至,默默独自走到纪念碑前,很恭敬地行少先队队礼,高举的右手久久不愿放下,在场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震惊而感动。经过一番准备,我们开始拜祭烈士仪式。三位烈士的妹妹、131野战医院和169医院战友及东江纵队研究会代表,列队缓缓登上纪念碑广场,低沉的哀乐响起,大家在悲痛中垂泪向烈士敬献花圈、鞠躬、默哀、敬香及鸣鞕炮,原131野战医院副政委傅晓方致祭文、东江纵队代表虞耀华致辞,表达着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缅怀。仪式中专门安排烈士妹妹的祭拜环节,她们声泪俱下述说烈士的战斗经历和对亲人的怀念,让在场的战友不禁落泪。仪式结束后,三位烈士的妹妹在哥哥的墓碑前摆上广东家乡带来的土特产,点上香烛,泣不成声的诉说着哀思,三十多年的岁月也割不断这份兄妹亲情。</h3><h3> 战友叶肖梅张力受烈士姐姐之托为弟弟扫墓。在张力的幕前,肖梅拿出一块手绢,轻轻擦去上面的浮尘,流着泪喃喃低语:张力,我代表妈妈和姐姐来看你啦,安息吧!战友们纷纷献上鲜花、水果,烟酒,点上香烛,进行祭拜,园内迥响着《怀念战友》悲怆的歌声,和着战友们的泪水,向地下的英灵表达无尽的哀思……</h3> <h3><b>在靖西烈士陵园拜祭烈士祭文</b></h3><h3><b><br></b></h3><h3><b>2016年3月16日</b></h3><h3><br></h3><h3>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和沉痛的心情,来到靖西烈士陵园祭奠和缅怀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烈士们。在这个苍松翠柏环绕的陵园,1089个英灵长眠在这里。他们是祖国的好儿女,是我们的好战友。</h3><h3><br></h3> <h3> 37年前,越南当局把战火烧到我国西南边陲,打死打伤我边民和边防官兵。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做出进行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1979年2月17日,迂回包抄军号吹响,二十多万中国军人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儿,新婚的妻子,怀着一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奔赴保卫祖国的战场。他们是和平年代的军人,从未经历过战火的锤炼。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把所有的苦和难嚼碎咽下:栖身的猫耳洞,白天酷热夜间寒冷,潮湿带来皮肤奇痒、烂裆,他们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潜伏在深山野林,任凭蚊虫叮咬甚至毒蛇袭击,他们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当战争来临的时候,谁能说没有对死亡本能的恐惧呢?但看到自己的战友在身边倒下,血性男儿的英雄本色象井喷般地爆发:他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呐喊冲锋;在布满地雷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在崎岖的公路上呼啸奔驰;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爬包抄。这群英勇的中国军人用他们的生命改写了1979国际政治版图,用他们的鲜血重塑了和平年代军队血染的风采!</h3><h3><br></h3><h3> 30多年过去了,这场战争离我们远去,许多人巳淡忘甚至不知道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讲话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忘记英雄的民族同样是没有希望的。 </h3><h3> </h3><h3>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表达我们对英雄的崇敬和感恩的情怀,我们还要影响更多的人,呼唤人们不忘英雄,用英雄的精神激励我辈,并传承子孙后代,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烈士们,安息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h3><h3><br></h3> <h3><b>2016年3月18日</b></h3><h3><br></h3><h3> 今天早上7:30从龙州县城出发,前往位于县城西南的水口口岸。37年前,原广州军区参战部队从这里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经过事先联系,口岸检查站的两位年轻英俊的尉官接待我们,听说是曾参战的老兵,他们热情地敬礼、握手,老兵姐姐、阿姨们兴奋地纷纷邀请他们合影留念,两代中国军人一见如故,孰不知,这是跨越37年的握手!</h3><h3><br></h3> <h3> 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称为"祖国南大门"的边境城市~凭祥。首先去参观慕名已久的法卡山战役战场。法卡山位于凭祥上石地区边缘,海拔500米,由3个高地组成,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1980年1月开始,越南当局派遣其部队占领我法卡山,发起挑衅活动,发射枪弹2300余发,枪杀我国边民,我方忍无可忍决定进行收复战清除越军。法卡山战役自1981年5月5日凌晨六时打响至6月31日,历时57天将法卡山收复,它是广西边防部队继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此后小型战斗持续不断直至1985年平息。</h3> <h3> 昔日战场现在是法卡山哨所所在地,进入营区,路边水泥档土墙上一行大字跃入眼帘:为人民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后来在办公楼里又见到这铿锵有力的口号,才知这是"法卡山精神"。交谈中,得知哨所连队中有一些超期服役的战士,最长的已是九年军龄,他们热爱哨所舍不得离开。一位26岁的云南籍战士服役六年,多次找女朋友因对方嫌弃"条件艰苦,收入少"而分手,但他表现得乐观,我们祝福他一定能遇到心心相印的好姑娘。</h3> <h3> 当我们登上哨所高地,四周一片浓雾茫茫,对面越军高地全然不见,只有鲜红大字的界碑伫立在我们面前。哨所的连长为我们介绍了法卡山战役,让我们倍觉这块界碑的珍贵。</h3><h3><br></h3><h3> 从法卡山下来,直奔凭祥友谊关。这个被称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重要交通关口,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37年前,它曾牵动全世界的目光,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国军队55军从友谊关开拔对越发起突袭,第二天中国政府宣布打响对越自卫反击战。三月份,中国军队也是从这里凯旋而归回到祖国,当年我们曾在这里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迎接铁流滚滚的英雄之师,至今仍然历历在目。30多年变迁友谊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宽阔的阶梯式的大广场上,一对用绿色矮树修剪出的和平鸽图案呼唤着人们热爱和平的声音。我们再次站在友谊关前,把胜利者自豪的笑容留在这里。</h3><h3><br></h3> <h3><b>2016年3月19日</b></h3><h3><br></h3><h3> 上午8:45出发前往凭祥上石火车站。这是37年前我们执行战场救护任务的驻地。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二天,我们131野战医院奉命开赴广西前线。当时医院几百官兵分为三个野战医疗所,我和另一位老资格副院长带领一所驻扎此地。上石火车站距离越南只有六公里,曾经是中国援越物资的重要集散地,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这里成为边境一线抢救基地。当年我们在站台建立手术室、供应室、外科病房等,抢救前线送下来的大批伤员。</h3><h3><br></h3> <h3> 今天来到这里,听说车站已经废弃使用,一座刻有"上石站"三个大字的米黄色建筑,与旁边葱笼的大树和静静的石廊留在这里,代表着一段历史。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激动的战友们一拨一拨地在这里拍照留影。有几个细心的战友顺着残旧的站台寻找当年我们驻扎的地方,走出一里多地,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墟上,能隐约看到当年的痕迹,眼前情景勾起三十多前的回忆。那时我们虽然没有在前线,但是时常听到枪炮声,也面临越南特工队偷袭的危险,战争就在身边。每天忙于救治从前线送下的伤员,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已把危险置之脑后。记得有天傍晚正准备开饭,一下来了近200伤员,护士打针人手不够,内科医生和机关人员都来帮忙,有的人跪在地上打针关节肿了站不起来,外科医生做手术连续十几个小时,每个人都是咬牙坚持。因为我们面对是从战火中抢运下来的伤员,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千方百计救活他。听说有的伤员好多天没吃上饭,炊事班一下做不出那么多饭,工作人员把饭莱全部让给伤员先吃,争分夺秒的工作让大家忘记了饥饿和疲劳。战时的特殊环境,让人变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就是那段岁月沥练带给我们的财富。</h3> <h3><b>2016年3月19日</b></h3><h3><br></h3><h3> 37年前,我们131野战医院每个参战的官兵都给自己的亲人留下遗书,义无反顾地走上前线。37年后,一些战友带着亲人一同重返战场故地,重温那段难忘的经历。战友杨红一家三代五人同行,因为对她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时她带着三个月的身孕上了前线,担任手术室护士。一次,连续工作近十小时晕倒了,但是腹中的胎儿似乎特别坚强,经受了一次次考验。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两个弟弟也在前线。她和大弟弟都是医护兵,一次向后方医院转送伤员时,在凭祥火车站意外相遇,姐弟俩激动地在站台上留下一张宝贵的合影。37年后姐弟重返凭祥火车站,这次还带来了女儿和外孙,三代人再次留下宝贵合影。另一位战友林桂洪和她的丈夫都是131医院的医生,那时林医生正值临产回了武汉老家,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2月17日,她的女儿降生了。而第二天她的丈夫和医院的参战官兵踏上了去前线的列车。几天后,当她读着丈夫的来信,看看襁褓中的女儿,眼泪涮涮流个不停。这次她与丈夫一起来了,带着人生的遗憾,看看丈夫和战友们绽放青春激情的地方,也是曾经让她魂牵梦绕的地方。</h3> <h3><b>2016年3月19日</b></h3><h3><br></h3><h3> 在这次重返战场缅怀之旅的队伍中,有两个小朋友,一个是医务处助理员石传清四岁的孙女"小石头";一个是一所护士杨红九岁的外孙冬至。记得我们在靖西烈士陵园举行祭奠活动时,冬至的举动让爷爷、奶奶们欣慰。那天,我们到达烈士陵园,大人们忙着把花圈抬向纪念碑广场,冬至一人默默登上广场,站在纪念碑前郑重地行少先队队礼,高举的手久久不愿放下。当祭奠仪式结束,大人们到烈士墓碑前献花敬香,冬至不声不响地抬来写有"131野战医院战友"字样的花圈,摆在原武汉军区54军张力烈士的墓前。四岁的“小石头”虽然没有冬至哥哥那般惊人的举动,但是她一路上沟沟坎坎自己走,从不要爷爷奶奶背的表现得到一致赞扬。临别时,大人们都在"重返广西战场之行"的队旗上签名留念,两个孩子也一笔一划留下他们稚嫩的笔迹。冬至的姥姥在微信里发了一组照片,流露出对外孙的自豪,并写道:"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是的,我们应该注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崇敬英雄感恩英雄的种子,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h3><h3></h3><h3><br></h3> <h3><b>2016年3月20日</b></h3><h3><br></h3><h3> 这次重返广西战场之行是由广州国之旅承办,总经理何其幸女士也是一位参战女兵,曾是广州军区169医院的干部。那时在医疗列车上工作,负责把我们边境一线医院处理过的伤员运送到后方医院去。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凭祥北站与武汉军区156医疗队列车相遇,两个军区的战友互相上列车参观学习,156医院列车很先进,手术室、供应室、药房、病床设备齐全,而且配备了最好的厨师跟车,令她们羡慕。正是有这样的经历,组织重返战场之旅是她多年的愿望。与她同是东江纵队后代的131医院战友梁方建,向她谈起重返广西战场的想法,两个人一拍即合。为了不辜负战友们的重托,何其幸精心策划行程,动用众多资源,让参观内容丰富充实。看到每天跑前跑后不辞辛苦的何其幸,大家感谢她帮助完成了心愿,她却说,应该感谢你们~助我圆梦!</h3><h3><br></h3> <h3><b>2016年3月20日</b></h3><h3><br></h3><h3> 广西之行已经结束了,每天战友们还在群里发送照片回味这短暂而宝贵的相聚。37年前的那段共同经历留下的共同记忆,在水口口岸、法卡山、友谊关、上石火车站再度被勾起,让有些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战友们在行车途中讲的一个个战场故事,让散落在每个人心里的碎片记忆串成一片,成为完整的战场纪事。靖西烈士陵园青松下的座座墓碑,昭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和英雄的可敬!37年前的共同经历结下终生难忘的情谊,即使已是天各一方,即使平时疏于联系,但相聚时却有说不完的话,留不完的影。那时十多岁的年轻姑娘、小伙现在也已奔花甲。岁月流逝,容颜改变,但往日的笑容仍然在脸上绽放,青春的激情仍在举手投足间流淌。我们为什么如此昂扬,那是为我们的青春骄傲,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曾经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短暂的相聚时光,无法承载所有的倾诉。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相拥而泣,在鲜红的队旗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也把2016年3月"重返广西战场之行"深深留在记忆里。</h3><h3></h3><h3><br></h3> <h3> 201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的日子。40年过去,许多人淡忘了,许多人不了解。</h3><h3></h3><h3> 中越战争打了十年,90年代,联合国出面调停,“中越两国向前看”,双方签订了“不把对方视为敌人”的停战协议,多年来官方媒体沉默如金,不能宣传宣扬这场战争。年年唯有以参战战友及亲属为主体的民间群体发出纪念的强音,因为那场战争中倒下了我们的亲人和战友,抛洒了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只要谈起那场 战争,我们永远激情澎湃,热泪盈眶!2月17日,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视频如潮水般涌来,这是无法忘却的记忆,是难以平复的情感,是不容忽视的人心!</h3><h3><br></h3><h3> 对于参加过40年前那场战争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情结,很敏感。对那场战争的漠视都让我们感到心痛!我们眼睁睁看着许多年轻的生命在面前逝去,他们是为了祖国的一声令下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他们应该受到尊重应该被记住!写到这里我流泪了......</h3><h3><br></h3><h3> 在纪念文章发出之后,我的家人、战友、朋友、同学不断转发,向英雄致敬的呼声让人动容!一些留言让人也倍受感动和鼓舞!</h3><h3><br></h3><h3> 战友黎指辉说,中越战争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载,相伴相生。在战争中开放改革,在改革中轮战越南,而且获得双赢,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烈士的血没有白流,我们在国际博弈中学会了生存和壮大。</h3><h3> 战友刘艳燕说,我流着泪看着这些身边人的故事,南疆成了我们这代军人心中永远的痛,永远的牵挂!永远的记忆!</h3><h3> 七七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李燕说,每篇必读!感动到当年我们在校读书时的岁月静好是共和国年轻的军人用鲜血和生命在付出才有的安宁!</h3><h3> 战友张泽时说,我们国家在政府这个层面宣传的太少。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来自民间,来自部队的这些群体。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在群众也象美国人民那样见了美国的大兵,怀着尊重,自动让路让坐,在超市买东西让他先结账。在公共场所向他们致敬,鼓掌,那这个国家的血性就起来了。</h3><h3> 战友杜丹娅列举远远嫁新加坡的表妹的现状:她的两个儿子都在上大学期间,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服过兵役,保留学籍,回来之后继续上学,他们的上尉军衔终生保留,终生享受,现在都是预备役军官,国家不仅给他们提供学习环境,还安排很好的工作,绝不是打发。</h3><h3><br></h3><h3> 现在,代表我们国家的退伍军人事务部已经成立起来,期待带给我们更多的希望,以告慰英灵!</h3><h3> 人们喜欢说,岁月静好,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40周年这个难忘的纪念日,我想说,岁月静好,是因为英雄儿女为祖国流血牺牲!铭记历史,不忘英雄!🙏🙏🙏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