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广东台山洋楼,一身的斑驳,遗下历史不可磨灭的传奇色彩。</h3><h3>无须再用言语去诉说,</h3><h3>只能用心去感悟那段沧桑的百年华侨历史。</h3> <h3>曾经的青春的年华早己散尽,</h3><h3>留下的只有这一身破旧斑斑不可磨灭的妆容。</h3><h3>能够留下来己实属不易。</h3><h3>记载着几代华工飘泊海外的变迁历史。</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台山洋楼建筑群留下多少传奇的色彩。</h3><h3>当初这些洋楼座落在这里,</h3><h3>一直诉说着主人在海外的奋斗史。</h3><h3>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情结,</h3><h3>静静等候着,</h3><h3>期盼着海外亲人的归来。</h3> <h3>至今再翻开这部百年沉重的历史画卷,</h3><h3>回顾历史。</h3><h3>见证了那断不堪回首的往事,</h3><h3>也从当中领略了昔日的荣光。</h3> <h3>广东省台山《浮月村洋楼群》</h3><h3>在2007年6月28日,正当“江门市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广东省首处世界遗产时,同属于广东省江门市的台山估计对邻居开平充满了“羡慕”。</h3><h3></h3><h3>浮月村原名“浮溪村”,据传浮月村这块土地,在600年前是一片荒滩,水涨潮时一片汪洋,惟浮月村的地势比周围高,像一个小岛,依然露出水面,看似浮在水上的明月,在立村时故起名浮月村,古村已有241年历史了。</h3><h3><br></h3> <h3>台山与开平同属“五邑”,但申遗成功之前,无论海内还是海外,我觉台山侨乡的名气会比开平大,论侨乡,台山市是“中国第一侨乡”,号称“内外两个台山”,华侨遍布世界92个国家地区,多达130多万,比台山市93万人口还多,更多过开平的75万华侨;论碉楼,据说,台山现存碉楼超过2500幢,洋楼约10000幢,而开平现存碉楼不过1833座;论精美,台山的碉楼和洋楼丝毫不比开平差。</h3><h3>电影摄制组在梅家大院拍摄《让子弹飞》的电影里露足了脸,可是由于知名度不高,反而让人以为都是开平碉楼,虽然台山洋楼没有开平碉楼的知名度高,其实台山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洋楼群与邻居开平的碉楼有相似性。只是台山的洋楼待在闺中无人识。</h3> <h3>正是这种不出名,反而保存了台山洋楼的原汁原味,当开平碉楼知名度较高时,台山洋楼仍然深藏不露,即使是在《让子弹飞》里占据了较大戏份的梅家大院。台山洋楼依然保持着上世纪20~30年代的未开发中的原始风貌,只是繁华的荣光早已落尽,显得破旧,一切归于平淡,更加原汁原味的还原了历史的风彩。</h3><h3>看到浮月村的一栋栋洋楼,总是这么随意地散落在田间林际,浑然如画,一栋栋带满沧桑感垂垂老去的洋楼站在田野路边,仿佛向游客诉说昔日的荣光。</h3> <h3>浮月洋楼作为台山洋楼的代表作之一,依然是鲜为人知。</h3><h3>浮月楼位于斗山镇墩头村委会浮月村,包括中山阁、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和陈国旗楼。浮月洋楼多以楼主的名字冠名。“十五个“兄弟”中,“老大”惠华居建于1917年,最“年轻”的觉庐1936年完工,至今也有68岁了。</h3> <h3>一路上,各式洋楼散落在稻田中,浮月村共有15栋洋楼,风格各异,犹如一座洋楼博物馆展现在眼前,注视着游人,诉说着当年尘封的历史。</h3> <h3>来到浮月村,你会发现一副自然美好的田园景致,如置身于欧州的庄园里之中。</h3><h3>浮月村的洋楼总是这么随意地散落在田间树林里,浑然如欧洲的庄园,如诗如画般,仿佛它本来就应该存在于这里,洋楼加田园景色,美得象一幅欧洲古镇油画一样。</h3><h3><br></h3> <h3></h3><h3>浮月村的洋楼兼具了“洋楼”与碉楼的风格,上面是洋楼风格,下面是碉楼风格。</h3> <h3>一路的乡村风光,来到浮月村,感觉这里的宁静与纯朴。除了洋楼,村里还有几排旧式平房,最前面的一栋就是陈公祠,看来浮月村是以陈姓为主。</h3><h3><br></h3> <h3>台山市斗山浮月村洋楼,是“台山新八景”之一,台山洋楼的代表村落之一。到浮月村主要是看洋楼的。据说浮月村共有15幢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洋楼,由当时侨居海外的台山人,从侨居国将设计好的建筑图纸带回家乡按图建造。</h3> <h3>台山洋楼建筑设计风格汲取了西方建筑艺术成果,结合当地风土,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侨乡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交融的显著特征。台山市政府计划将“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端芬翁家楼”、“斗山浮月洋楼”和“台山县立中学”4处整合,拟定名为“台山洋楼”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h3><h3>站在安雅庐顶举目远望,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飘忽而来,仿佛来到了欧洲的某个乡野小镇。</h3><h3>浮月村有15幢洋楼,大都3、4层,有古罗马的穹顶、古希腊的立柱……洋溢着异域风情,是中西合壁的典范。</h3> <h3>浮月村华侨较多,所以无论牌坊、凉亭还是公园,大多是在外的华侨捐赠,洋楼也看到标注洋楼主人姓名及介绍。</h3> <h3>浮月村现居村民大概300人,而在外的华侨超过3000人。</h3> <h3>如今村内的洋楼大都还有人住,这些洋楼建于1917年至1936年之间。</h3> <h3>希腊的立柱,罗马式的拱窗,如果你不知道那段“金山阿伯”的历史,真的会感到惊讶,乡村里会有这么多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很有特色的中西合壁的建筑。</h3> <h3>如同开平碉楼一样,台山洋楼大多楼名都是以主人的姓名命名,15栋各式各样的洋楼最初的主人无一例外长眠他乡,物是人非,浮月洋楼充满了苍凉,寂静地守望在这里,诉说着当年辉煌的岁月。</h3> <h3><br></h3><h3>浮月村里的一栋栋洋楼,都不仅仅只是乡村民居,更是一栋栋腿去昔日华彩而尘封珍藏数百年的艺术真品。</h3><h3>安雅庐也是古罗马式建筑设计,又称“蓝庐”,据说,当初的安雅卢外墙是蓝色的,与周围其他洋楼相比,它别具一格。虽然岁月久远,风雨侵蚀,安雅庐的外墙已经斑驳,但残留的蓝色油彩仍然依稀可见,但仍然能感受得到它当年的散发的风采。脑海中努力还原当年“蓝庐”那与众不同的奢华与气派。</h3><h3><br></h3> <h3>在台山,这样精美的洋楼随处皆是,不规则地如珍珠般地散在各处的农田上,只是历史的尘埃掩盖了它们的风姿,在寂静中,经历岁月百年的变迁,腿去昔日的华彩,它们慢慢老去。</h3> <h3>浮月村,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往事,也没有奇秀绝美的景色,只有一代“金山伯”的悲欢离合和15幢洋楼,静静矗立在田间上,流下一段难忙的海外华侨过往漂泊海外而尘村的历史。</h3> <h3>台山的洋楼真的很多,一路上可见,不乏精美之作,斗山浮月村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从数量和精美程度上来说,台山洋楼都不逊于开平碉楼,只是知名度低了很多。</h3> <h3>台山的楼虽叫做“洋楼”,却也是兼有“洋楼”和“碉楼”的风格,大多下面为碉楼,上面为洋楼,毕竟台山、开平同属一地,建筑风格并无多大不同。这些洋楼,防御能力虽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多如牛毛的盗贼,仍然可以看到枪对战时留下的枪痕。当年浮月村这条华侨居住村庄,大多数男人都远渡重洋在外国“捱世界”,挣钱寄回来,养家糊口,有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就把在外国请人设计样楼的图纸带回来在家乡建洋楼。那时期盗贼看到你家有钱,就持枪抢劫。守家的多是妇孺、老人,所以妇女也得拿起枪来保卫自己。现在,这些洋楼,大都仍有人住,但是家里已没有枪支了。现在村上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没有先辈年代过的那种心惊胆颤的日子。但他们这代人没见过。</h3><h3>我喜欢这样的村落和建筑,更喜欢这里的宁静,喜欢这里淳朴的村民和自然的风景。</h3> <h3>村前有一个池塘,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眺望远方,山黛绵延,白云碧野,不知名的村落遥遥相望。自然秀美的景色,让人心生遐想。</h3> <h3>浮月村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人数达1800多人,改革开放后200余人移居海外(即新移民)。现在村里居住着200多人,常居的多是妇孺老人,年轻人多出外打工挣钱。安雅庐,建于民国17年(1928年),原主人的后裔现均居国外,且大多是六七十余岁的长者了,偶尔回来家乡探亲叙旧,不管千山万水,故乡就是家。有些后人也不住在祖居,或在周边重建房子居住。</h3><h3>台山侨乡的故居洋楼群,只是选中的其中一小部分,还有很多。这些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大自然的洗礼,己经显得破落了,但还是稳稳扎根在这片大地,默默尘封着,向人们诉说昔日的豪华与荣光。</h3> <h3>穿过一条条街巷过道,散落在蓝天碧野中的浮月洋楼便映入眼帘。它们孤傲灵秀,雅致从容,和而不同。</h3> <h3>开平碉楼与村落都是华侨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遥远东方的历史遗存。同样地,台山的“金山伯”们满怀忐忑不安,背井离乡,踏上出洋过海的征途,参与了美加各国的重要历史进程(淘金热、修铁路去出买体力参与当地建没等),见证了美加的强大和繁荣。台山洋楼和开平碉楼作为华侨在美加各国通过艰辛打拼,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去积聚财富,寄里家乡,建造物业,落业归根,乡恋情怀的历史印记。</h3><h3>难得在遥远的中国乡村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这么多洋楼,得益于政府颁布对华侨财产的保护政策,这些洋楼才得以保留至今,也见证了这段华侨的历史,看到这样洋楼建筑显得多么厚重而弥足珍贵。</h3> <h3>15栋洋楼最初第一代的主人无一例外长眠他乡,也见证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华侨,喝望落叶归根的心情。无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一定有过生离死别的往事。台山的村落的洋楼建筑,及一树一木一花一草,它象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一个的昔日故事。洋楼虽在,但几代人漂泊在海外的华侨,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远道漂洋过海谋生,希望落业归根,年老回到家乡再与亲人团聚。</h3> <h3>我们驱车来到离浮月村不太远的梅家大院(即汀江圩华侨建筑群)位于广东省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当地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造,历经几十年的沧桑与变迁,洋楼已破旧不堪,大部分早己无人居住,但从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h3><h3>端芬镇海口埠被称为“广府人出海第一港”,作为五邑先侨出海谋生的重要口岸,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h3><h3>据当地人讲述,当年海口埠银信业最为兴旺的是西隆街,有钜信银号、永茂银号等6家银号,西隆街有“银行街”之称。历史悠久的“万元号”。</h3><h3>当时在竖街边上,有一间天佐药局,也兼具银号的功能。当年这里的天佐药局和另一家益元药局信用度很好,出洋谋生的人只要交点手续费,药局便给他们盖章,作为担保。香港那边的承办公司一看是这两间药局的印章,就接收了前来谋生的人。可以说,这些机构承担了给华侨作为信用认证的功能。</h3> <h3>借助一部电影《让子弹飞》的拍摄场地,让台山的洋楼终于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不过知道的人不多,梅家大院还是知名度不高,很多看了电影的人还以为那是开平的碉楼。由于知名度不高,台山的建筑倒显得原汁原味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讲述着不为人知的一段华侨人过往的历史变迁。</h3> <h3>我们从浮月村来到梅家大院不算远,这里是拍过电影《让子弹飞》的拍摄场地之一,全是近代建筑风格,虽然有些旧,但可想象辉煌时代车水马龙的景象。因为拍子弹飞而出名的地方,确实有独特的味道。</h3><h3>梅家大院建于1931年由当地梅姓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大院占地面积80亩,108幢二至三层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中间有40亩专供商贩摆卖商品的市场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故有“梅家大院”之称。由于始建之初,其规划设计是业主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入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因而大院的建筑物既表现出欧美国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虽然每幢楼宇规划整齐,但外型却各异,既领先于当时圩镇的建筑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侨乡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水平;整个大院的每幢建筑物经过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原貌保留较为完整。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临时大总统》等电影、广东省电视台、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反映华侨之乡情况的电视剧也以此为外景拍摄,致使梅家大院又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重点。因此,梅家大院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是开发旅游景区的好地方。</h3> <h3>海口埠的建设要追溯到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由于其与香港、澳门之间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优势,海口埠成为广府先侨出洋的重要港口之地,被称为“广府人出洋第一大一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的重要商品集散地。</h3><h3>初建立圩时期,由端芬镇附近的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筹建了这个墟市,命名“十户圩”。因为这里是大同河与端芬河汇合出海的地方,端芬人习惯把河叫做“海”,所以称呼为“海口埠”,这个名字就这样传了下来。</h3> <h3>台山海口埠银信博物馆选址为当地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梅氏祠堂。</h3><h3>海口埠现有人口约200多人,在海外的华侨比村里的人还多,大多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三国。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等,请村里的老人吃重阳宴,海外的乡亲,同乡会也会有人回来相会。</h3> <h3>“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印记,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最终幻想与归属,是乡之情。梅家大院是众乡亲父老人人皆知的大家庭,四世同堂的梅家人,一直过着上敬下孝、相敬如宾的清简生活,始终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h3> <h3>银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展览,银信传送过程中的一些古银号、古码头也保留了下来,这些历史符号都是非常你弥尔珍贵的宝贵资源。</h3> <h3>华侨当年从大同河出发,坐小船到外海再下南洋。民国时期的驻通过美国金山领事馆办理的中国公民护照。</h3> <h3>上世纪中叶,随着台山人出国不断增多,海口埠迎来了鼎盛时期;不仅粤西有水东船运载廉江牛、水东油、阳江猪和杉木前来贸易,还有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渡船也常在此停泊。此外,台山华侨也多经此地出洋,是台山人眼中的出洋第一港口及贸易的集散地。所以银信业一度十分发达,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华侨史。</h3> <h3>光绪年间借款人立的借据。</h3> <h3>当时新安村会的股票凭证</h3> <h3>梅家大院在端芬镇的海口埠,曾是台山乃至五邑地区民众出洋的中转站,海口埠以埠闻名于海外,当年华侨是从此码头出海至海外,漂洋过海,远道去南洋打工,一桩桩血泪史,悲欢离合,就从这里开始。</h3> <h3>河岸绿树婆娑,河中“一里三桥”风光秀丽,令人充满遐想;途中绿水青山掩映,民间传说美丽动人,田园特色风情尽现;沿河下行,是广阔的广海平原,尽展鱼米之乡的富饶,广海渔港。</h3> <h3>台山的广海镇隶属广东省台山市,地处台山市东南端,南临南海,与上、下川岛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5公里,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贯通东西,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发达。</h3> <h3>广海镇是台山市的全国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之一。截至2014年,全镇辖2个社区和7个村,116个自然村,总人口44294人。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是知名侨乡。名胜古迹有“海永无波”石刻、溽城古刹灵湖古寺等。</h3> <h3>广海镇地处台山东南端,靠山近海,为台山市沿海要地。北面与端芬镇相连,东北面与斗山镇相接,西部与海宴毗邻,东面与赤溪镇接壤,南邻南海,与上、下川岛隔海相望。全镇总面积132.5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公里。</h3> <h3>广海镇海域辽阔,沿海沙滩线达9.05公里,拥有可开发滩涂30000多亩,滩涂面积大,海洋资源丰富,向海洋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海南湾港是广东省五大渔港之一,拥有深海作业渔船400多艘,吨位13000多吨,2004年全镇海洋捕捞总产量41472吨,海洋捕捞总产值18719万元。广海成为台山水产品的集散地,海鲜产品及“广海咸鱼”名扬海内外。</h3> <h3>截至2014年,广海镇全镇总人口44294人,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4万多人,是著名侨乡。</h3> <h3>广海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是台山交通要冲。水路距香港96海里,距澳门52海里,可由广海渔港码头通达世界各国和地区。陆路距台山行政中心台城38.5公里,村道水泥路四通八达,汽车可达江门、广州和佛开高速公路。北靠广东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距离高速公路出入口仅1公里,汽车可直达湛江或珠海</h3> <h3>广海镇地处台山市东南端,靠山近海,为台山市沿海要地。</h3><h3>广海镇也是台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城,而广海渔港又被誉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以往,由于海上交通发达,加上广海渔港配套完善,不少外地船只特意来到这里进行补给。港口贸易的繁荣直接带动了广海镇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镇内有船厂、冰厂、冷藏保鲜、织网、供油、水产品贸易等众多企业和高标准的咸鱼加工区。广海成为台山水产品的集散地。</h3><h3>通过昔日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联系纽带重要作用,再加上得天独厚地理环境位置和优良港口,成就了今天整个台山及广海镇的海上贸易的辉煌。</h3> <h3>台山市,旧称新宁,1992年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南临南海,分别与新会、开平、恩平、阳江相邻,有“全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排球之乡”“广东音乐之乡”、“中国曲艺之乡”、“飘色艺术之乡” 之美誉。</h3><h3>台山幅员面积3286平方公里。现辖两个试验区,20个镇和一个华侨农场,共分503个村(居)委会,3655条自然村。2016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97.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52万人,乡村人口57.53万人。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