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正月十五,本来想陪家人一同看看吉林市陨石博物馆,却偶遇丰满区文体局在博物馆门前的世纪广场举行秧歌展演,身背相机的我,当然不会错过这记录东北地域文化活动的机会,于是有了如下这组镜头。</h3><h3>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h3><h3>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水浒传》中的武大郎、西门庆、潘金莲等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h3><h3>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略感遗憾的是,这次秧歌展演以地秧歌为主,没有拍摄到高跷、舞龙、舞狮等形式。</h3><h3>(本文关于秧歌的有些知识来源网络)</h3> <h3><br></h3> <h3>叼着大烟袋老头老太太在“对火儿”(借用对方已经点燃的烟袋将自己的烟袋点燃)。</h3> <h3> “今儿老百姓的啊,真呀真高兴……” </h3> <h3>瞧,这些老人家也上场表演了。</h3> <h3>这孙悟空要打谁呢?</h3> <h3>秧歌是东北传统的文化样式,年龄偏大一些的人愿意观看,更愿意表演。</h3> <h3>锣、鼓、镲、唢呐奏出的曲调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乐曲一响,浑身发痒,不扭个痛快,绝不收场。</h3> <h3>跑旱船,无论高跷秧歌还是地秧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h3> <h3>唢呐发音高亢、嘹亮,吹奏时讲究的是“气足音满”。看这位唢呐艺人,肺活量一定是“杠杠滴”吧!</h3> <h3>这武大郎,还真是有模有样吧。</h3> <h3>大秧歌里的“小丑”,表演滑稽幽默,给观众带来阵阵欢笑。</h3> <h3> 秧歌是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之所以历久弥新,靠的就是一代代的传承。在演出的队伍中,年纪最小的就是这位小伙子,跳的格外惹眼——他是本代表队的领舞者。</h3> <h3> 离开吉林,坐在回家的车中,耳畔依旧是喧天的锣鼓、高亢的唢呐,眼前还是那欢快的舞步、翻飞的彩扇,哪怕打个盹儿,也会梦回那欢乐的海洋之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