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半半石》

自然艺术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石头不仅有外形,向人们展示某些东西,石头更有内涵和寓意,向人们暗示某些东西。有些石头以其漂亮的形态,令人赏心悦目;也有些石头,外形虽然简单质朴,却似隐藏着某种天机,引发人们去体味、去思索。本文图中这两块好像一个方形、一个圆形,被大自然的鬼斧从中间切开,只剩下一半的石头,就是这种外形简单、却含意深刻的石头,笔者根据形态把它们称作“半半石”。</font></b></h1><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半”:意味着不全,不能充分满足。然而就是这个“半”字,在中华渊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当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极为深刻的认知和解读。</b></h1><h1><b>记得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却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可谓悟透了、也写尽了人生。“半”称心,意味着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对此,林语堂先生曾经称赞道,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处世哲学。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半”称心,不是玩世、避世,而是超世、求是,活在当下。“半称心”也并非消极无奈,而是一种人到中年后的成熟练达与洞彻。</b></h1> <h1><b>情智高的人凡事不执着于圆满,因为他们深知月圆则缺,日中则偏,花绚则糜,水满则溢的道理。所以: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b></h1><h1><b>北宋名臣蔡襄在他名为《十三日吉祥院探花》的诗中写道:“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花全开,意味着就要迎来凋谢;月全圆,就代表着要开始残缺。人生也是如此,到达巅峰之后,接着就是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因此,花未全开,月不满圆,未达巅峰,是一种上佳的现实存在状态。</b></h1><h1><b>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也认为花未全开境界最好,他写过一首《半半歌》,歌中云:“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他把“半”提升到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b></h1><h1><b>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深谙此道,他经常吟诵的格言是:“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其追求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意在留有缺憾,知足自省。</b></h1><h1><b>在人生的哲学问题上,东西方的认识往往是相同的。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尼采也曾说过:“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拥有这样一种半山腰的心态,既摆脱在山麓的压抑卑微感,又处于一种可上升的状态,可谓进退有据,收放自如。</b></h1><h1><b>因此,这两块看上去形似简单、朴实无华的“半半石”,大自然却通过它们给我们传递并暗示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启迪人们。</b></h1><h1><b>有“半”石在案,做人做事,经常面醒,每每思过,也是趋福避祸、赏修兼得的益事。</b></h1> <h1><b>因此,这两块看上去形似简单、朴实无华的“半半石”,大自然却通过它们给我们传递并暗示了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启迪人们。</b></h1><h1><b>有“半”石在案,做人做事,经常面醒,每每思过,也是趋福避祸、赏修兼得的益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