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打铁花

洛阳龙门

<h3>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h3><h3>  </h3> <h3>  2008年,河南“确山铁花”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也是国内打铁花类表演唯一入选国家级非遗的保护项目。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的美誉。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是一种由民间工匠共同祭祀太上老君而举行的活动,后来演变为民间比较综合的庆祝仪式。</h3> <h3>  春节期间,洛阳市区和郊县多个地方都举办打铁花表演,深受群众喜爱。本美篇所有图片,都是新安县甘泉打铁花表演团队在土古洞村表演拍摄。与其他地方相比,甘泉打铁花表演少了舞龙环节。</h3> <h3>  打铁花源自于北宋时期的确山。</h3><h3>  打铁花大型表演原是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后经千年流传,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游社火吸收进来,形成一种场面恢弘、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h3> <h3>  据传,每年年初,五门工匠们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h3><h3>  </h3> <h3>  夜晚开始打花。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得到道士们的支持和参与。道士们或提供打铁花的场地(多是属于庙产的空地),或出钱出物。在工匠们祭祀游行时,道士们往往组织笙、箫、管、笛、丝竹、锣鼓等乐器,为工匠们助兴助威。平时,工匠们为道士们铸造钟、罄、云牌、香炉、火盆之类,也是不收费的。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h3> <h3>  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打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h3><h3> </h3> <h3>  这种有着浓厚的道教和行业特点的“打铁花”活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支持,不仅成为确山县,而且慢慢延伸到豫西地区的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h3> <h3>  打铁花需要架起化铁水的熔炉,倒进煤炭,用鼓风机吹,待通红的炉火烧起来。铁花师傅们带着几个人赶紧为炉子添加废旧的铁、铝、铜等金属材料,因之使用这些材料打出来光线不一样。一般铸造用的铁水一般温度能达到1300-1400摄氏度,但是打铁花不一样,必须更高要到1600度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融化的更彻底,打出的铁花才会开的更大更美。</h3><h3> </h3> <h3>  夜幕降临,表演开始,只见一个又一个壮汉手操铁水,奋力一击,直接打到自己头顶,铁水在头顶迅速崩裂开来,宛如一把大伞将表演者笼罩。顿时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 冲向夜空,犹如火树银花,绚丽多姿,流光溢彩,惊心动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