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建筑之旅~南京

佐罗

<h3><font color="#808080"><b>1912年1月1日,随着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我国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国建筑,它们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其中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枝独秀,无与伦比,富有典型性、独创性和代表性,堪称是民国建筑的大本营。</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早春二月,应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汪晓茜教授邀请,我们随娄承浩老师来到六朝古都南京。</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中央大学科学馆(现健雄院),建于民国十六年。在老校区中轴线右侧。</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汪教授在健雄院致知堂开讲“<b>故园旧梦~南京民国建筑巡礼</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东南大学的<b>健雄院致知堂</b>,即原中央大学科学馆的会堂,是当年吴健雄、竺可桢和李四光等近代著名学者听课和讲学的地方。</font><br></h3> <h5><font color="#39b54a">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font><br><font color="#39b54a">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font><br><font color="#39b54a">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font></h5><h5><font color="#39b54a">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font></h5> <h3><font color="#167efb">东南大学大礼堂建于1930年,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新金计康号营造厂建造,建筑面积4320平方米,混合结构,三层,占地面积2026平方米。</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建筑造型宏伟,主立面采用欧洲文艺复兴式构图,底层开三门做入口,二、三层立面用四根爱奥尼柱,檐口之上做山花。屋顶采用钢结构。建筑各部分如基座、脚线、柱式、穹顶和整体比例均十分出色。尤其可贵的是它内部的三层观众席,上部两层出挑极大,反映当时在结构计算与施工方面的巨大成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礼堂。</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中央大学体育馆,建于民国十一年。在校园西北角。</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六朝松</b>在南京的古树中号称“最古老”,相传是由梁武帝亲手栽种的,它的真正名称应为“桧柏”。</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午饭后,我们继续参观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b></font></h3> <h5><font color="#167efb">1913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11月13日,组成校董会,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br></font><font color="#39b54a">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这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群,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br></font><font color="#167efb">随园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由<b>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b>规划设计,墨菲的学生中国建筑师<b>吕彦直</b>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1922年开工建设,到1923年校舍落成,金女大迁入,此时完成了7幢宫殿式的建筑:100号(会议楼,1431平方米)、 200号(科学馆,1541平方米)、300号(文学馆,1492平方米)、400号—700号(4幢学生宿舍,共4603平方米)。1934年,建造了图书馆(1397平方米)、大礼堂(1444平方米)。<br></font><font color="#b04fbb">随园按东西向的轴线对称布局,入口采用林荫道加强空间的纵深感,主体建筑物以大草坪为中心,对称布置,100号楼后面设计了1个以人工湖为中心的花园,中轴线的西端结束于丘陵(西山)制高点的中式楼阁。建筑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结构采用西方钢筋混凝上结构,建筑物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接,为中西合璧的东方建筑群。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br></font><font color="#167efb">1930年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更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font></h5> <h3><font color="#808080"><b>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院系调整中主体并入南京大学。</b></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b></font></h3> <h5><font color="#39b54a">南京大学的另一源头金陵大学是国内著名教会大学,其前身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于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创办的汇文书院。书院设文科、医科和神科(当时称博物馆、医学馆和神道馆),另设中学部称成美馆。后来,美国基督教会中的基督会和长老会又分别于1891年和1894年在南京创办了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3个书院的学制大致相同。20世纪初,教会为扩大影响,适应时势,纷纷合并书院,改建大学。1907年基督、益督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宏育书院又并入汇文书院,依大学建制成立金陵大学,推原汇文书院院长包文(A. J. Bowen)为校长。<br></font><font color="#39b54a">金陵大学始建时,仍设在干河沿汇文书院原址,同时在鼓楼西南坡购地建造新校舍。至1921年新校舍基本竣工,大学部迁入。原校址改设附属中学(即今金陵中学)。</font></h5> <h3><font color="#167efb">南京大学<b>冷军</b>教授讲解了金陵大学近代建筑的修缮过程。</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北大楼,原金陵大学钟楼,是金陵大学的主楼,现为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行政楼。建于1917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建筑风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柔和了西式建筑的布局。此楼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百年树龄的爬墙虎</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礼拜堂(现大礼堂),建于1917年,由美国珀金斯建筑事务所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青砖取材于明城墙</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西大楼 (现数学系),当时为纪念农科创办人、美国人裴义理而命名为“裴义理楼”。建于1925年,美国设计师司马(Small)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东大楼 ,建于1913年,时称“科学馆”,现为地理系,由建筑设计师齐兆昌设计。</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晚餐后,漫步秦淮河边~</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font></h3><h3><font color="#39b54a">闲听霓裳秦淮客, 新添词曲满宫闻。</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秦淮河,源于上游句容、溧水二河,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自西向东,流经南京城区,汇合于长江。</font></h3> <h3></h3><h3><font color="#39b54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font></h3><h3><font color="#39b54a">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唐杜牧《泊秦淮》诗行世后,秦淮河之名始盛于天下。</font></h3> <h3>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以夫子庙古建筑群为中心、十里秦淮为轴线、明城墙为纽带,串联起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儒家思想与科举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集自然风光、山水园林、庙宇学堂、街市民居、乡土人情、美食购物、科普教育、节庆文化于一体,是南京历史文化荟萃之地,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h3> <h3><font color="#39b54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font></h3><h3><font color="#39b54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夜深了,我们下榻于中央饭店~</font></h3><h3><font color="#b04fbb">中央饭店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占地面积5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57平方米,原设计为7层大楼,因其位于今长江路(原国府路)总统府的正南方,有关当局认为这么高的建筑会对国民政府的安全构成威胁,于是只批准建造3层。1930年1月,中央饭店正式开业。饭店各种设备应有尽有,除了可供住宿外,还设有中西菜社、弹子房、理发馆等,是三四十年代南京少有的高档服务休闲场所。</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背靠总统府的中央饭店,极尽地利优势,正因如此,中央饭店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商业场所,也是国民党政治活动的重要载体,蒋介石与宋美龄经常在这里宴请宾客,谋划国策。</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b04fbb">中央饭店Central Hotel(30年代),在今玄武区中山东路237号。主楼三层,呈塔形层层收分至中区六层,以长方体和红白相间的方格构图为主要造型手段,而以柱式门廊突出入口,屋顶和入口见体块大小的变化,雅致大方。中央饭店东楼,楼两层。中区小楼白墙,前有镂空栏杆,楼梯上下,显得空灵穿透;小门通向左楼右楼。左楼右楼正看作六面体堡楼形,显得封闭结实;侧看又为歇山顶,虚实相生,颇见匠心。</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从中央饭店的北面窗口就能看见总统府。</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南京总统府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292号,是明代汉王府、清代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font><br></h3> <h5><font color="#39b54a">总统府门楼的原址,为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br></font><font color="#39b54a">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br></font><font color="#39b54a">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br></font><font color="#39b54a">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font></h5> <h3><font color="#167efb">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在行宪国大分别当选总统和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总统府大堂为中式建筑,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型殿。</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两江总督署大堂。</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以后,大堂先后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中区(中轴线)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这幢办公大楼是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该楼于1934年开工,至1935年12月竣工。</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楼前还有林森手植的两棵松树,右侧的那颗已于2011年枯死,接着景区就把它的树干锯了。</font></h3> <h3></h3><h3><b><font color="#167efb">煦园</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予以重建。</font></h3><h3><font color="#167efb">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园内。以后,又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委会,以及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都曾在园内设有办公处。</font></h3><h3><font color="#39b54a">煦园为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处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组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同年4月,临时政府结束,在这里成立了以黄兴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参观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后,我们又来到了南京博物院</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b>仿辽代宫殿式</b>,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也是南博的标志性建筑,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银缕玉衣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徐州土山的汉墓,是东汉唯一楚王刘英或某一代彭城王的夫妇合葬墓,墓室约7—8个。一号墓是夫人墓,二号墓是主人墓。银缕玉衣发现于1969年,全长170厘米,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样,从头到脚由头罩、上衣、裤子、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在南京西善桥附近齐、宋后期的大墓,以及丹阳建山齐废帝陵和丹阳胡桥齐景帝陵墓内均出土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其人物形象、构图、风格基本相同,只是人物排列顺序和某些细节与题字略有差异。</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近日,一张南京美龄宫的航拍照片刷爆朋友圈。照片中,秋日里的美龄宫在南京环山路的变色梧桐树包围下,构筑成了项链心形吊坠,而美龄宫身处吊坠中间,犹如一颗绿宝石,被网友称为“世界上最牛的项链”。</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促成我们此行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想要一睹这根项链的真容,我们来了(∗❛ᴗ❛ั∗)</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1929年6月1日,宋美龄随蒋介石一起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见明孝陵四方城东边的小红山一带山河苍茫,林海浩瀚,环境清幽,就要求蒋介石在这里建造别墅,可供两人去谒陵时半道休息小雅。因为紫金山又名蒋山,在蒋山建造别墅,国姓蒋,山姓蒋,别墅也姓蒋,正是天造地设,天巧地合,所以这个主张正合蒋介石的心意。</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美龄宫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四周花木扶疏,郁郁葱葱,占地120亩,由正屋、门楼、警卫室、汽车间及花园等数部分组成。</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美龄宫位于南京市东郊四方城以东200米的小红山上,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因其位于小红山上,又称“小红山官邸”。它于1931年兴建,1933年竣工。</font></h3><h3><font color="#39b54a">1947年,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迁回首都南京后,此处为蒋介石官邸,因蒋介石常与宋美龄来此休息和度假,被称作美龄宫,蒋介石曾多次在此接待外国贵宾。</font></h3> <h3></h3><h3><h3><font color="#b04fbb">美龄宫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重檐山式宫殿,顶复绿色琉璃瓦。主楼是一座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font></h3></h3> <h3><font color="#167efb">主楼的正门在北侧,南侧是大平台,用花瓷砖铺地,围以汉白玉雕花栏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奢侈豪华。</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在其房檐的琉璃瓦上雕着1000多只凤凰,为中国国内首次发现。</font></h3> <h3><b><font color="#808080">明孝陵距离美龄宫2.5公里</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font></h3><h3><font color="#b04fbb">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四方城”,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顶已毁。</font></h3> <h3>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h3><h3><font color="#167efb">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font></h3> <h3><b><font color="#808080">从明孝陵神道就能看到梅花山顶的亭子</font></b></h3> <h3><h3><font color="#39b54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font></h3><h3><font color="#167efb">梅花山是南京东郊 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于 中山陵西南, 明孝陵正南。山上遍植 梅花,因此得名。梅花山以及山下的“万株梅园”占地1533余亩,有近500个品种,30000余株梅树,有“梅花世界”之称,以品种奇特著称,为四大梅园之首,每年春季举办有“中国 南京国际梅花节”。</font></h3></h3> <h3><font color="#808080"><b>在去火车站的大巴上,看见窗外的“金水桥”</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外五龙桥是南京保存到现在的为数不多的古代石拱桥之一,这座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广为人知,南京与之对应的是外五龙桥,它位于御道街与瑞金路、后标营路交汇处北侧,每天无数行人、车辆从桥上穿过,却未必知道它非凡的身世。</font></h3><h3><font color="#b04fbb">外五龙桥并排五通,两侧的四个桥面分别有4至7米宽,是明代的原物,现在分别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当中的桥面原为8米多宽,1937年修筑御道街,把原来的拱起压平了。1995年,御道街拓宽,如不拓宽外五龙桥,御道街就变成了双向单车道了,所以工程额外花了两个月,把中间的桥面拓宽7米。</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五龙桥在明故宫南,为明御河上的主要桥道,它沟通着御道街南北沿用至今。外五龙桥原位于明故宫承天门前,因并排五通,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而午门内另有五龙桥,故有内外五龙桥之称。五架桥均长11.4米,宽分别为4.7米、5.6米、8.25米、5.8米、7.8米,皆为石拱桥。汪伪时期曾造钢筋混凝土仿石栏。</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桥面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原物,600多年了。</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桥面和桥身都是用青石做成的,石头之间用一种叫“夹浆”的东西连接。这种夹浆是用石灰、糯米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凝固后黏着力非常强。</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外五龙桥的护栏上总共雕刻了80个云纹柱子。 云纹柱头却很古朴优雅,每个柱头上都雕有华丽的云纹装饰,云纹图案为清末民初常用的纹饰 。</span><br></h3><h3><font color="#167efb">外五龙桥原来精美的栏杆早已无存,现在的栏杆为汪伪时期修建。</font><br></h3> <h3><font color="#808080"><b>一路上还看见了很多民国建筑</b></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b>南京民国建筑(1912—1949)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经历了由模仿到洋为中用的发展轨迹,在南京城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基础。</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