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丽动人,落落大方的美女主持人,不仅是备受欢迎的美女主持,还是我们可爱可敬的人民教师</h3> <h3>袁书记为《元宵喜乐会》做开场词</h3> <h3>不仅跳舞跳的好,歌声也会让你回味无穷</h3> <h3>抬阁</h3><h3>龙务的“抬阁”与其古老而又惊险的独特风格,赢得村民的称赞,始于万历年间,作为正月民间闹月宵的一个传统活动项目,世代相传,它是一个室外表演技巧,抬阁艺人,在一张一米见方方桌上根据故事内容和表演特点由一至四个五</h3><h3>至九岁的孩童,站或坐于大人抬着或轱辘板车承载的会转动的小舞台上,进行精巧造型,同时将用支撑的钢盘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h3><h3>龙务抬阁既可一架抬阁扮演戏的两个人物,也可数架抬阁上扮演戏的一个人物,上下层各演出戏的人物,通过穿戴装饰遮盖了背架与铁杆,形成了一个真假结合的整体,以悬险奇妙美观取胜。他的表演主要是在吹打乐的伴奏下,配上当地民间小曲,杠抬之人踩着鼓点节奏,迈着整齐方步不断变化队形,抬阁上层之人则手拿各种道具随之摆动挥舞,煞是好看。</h3><h3>龙务的抬阁节目内容丰富多彩,传统表演内容有“姜太公钓鱼”、“哪吒闹海”、“卧薪尝胆”、“将相和”等故事情节,多以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人物故事为题材来制作。目前龙务抬阁代表作有“断桥借伞”、“悟空借扇”、“水漫金山”、“三打白骨精”等,龙务抬阁甚称阳邑镇一绝。</h3> <h3>赶旱船</h3><h3>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h3><h3>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船的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布裙或海兰色的布裙,在船在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船装饰得艳丽不凡,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有时也有双人,跑船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浆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飘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行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排开,与“艄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水上跑船的生动画卷,跑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起伏波动,生活活泼,吸引着看红火和祝节庆的人们,在鼓乐声中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俗色彩。</h3> <h3>长发及腰的大辫子</h3> <h3>一首英文歌曲《open your dearm》跳出了孩子们开心和快乐</h3> <h3>废物利用做出精彩节目,培养孩子们的《中国范》</h3> <h3>风韵犹存的御姐</h3> <h3>积极参与拔河比赛</h3> <h3>茶余饭后-村民们来参与拔河比赛</h3> <h3>抖音神曲《狂浪》</h3> <h3>戏曲节目也来参与其中</h3> <h3>小美女们献来舞蹈</h3> <h3>小品</h3> <h3>黑压压的一片,人山人海</h3> <h3>技术精湛</h3> <h3>一群热爱文艺的观众</h3> <h3>中国红</h3> <h3>猪八戒背媳妇</h3> <h3>竹马</h3><h3>“跑竹马”起源于古时的儿童游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古时有扎制竹马让儿童骑着玩耍的传统,后来发展成为民间舞蹈,据现在的继承人古庆祥介绍,龙务村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了这个项目,已经传承了二百多年,按照龙务的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龙务村民为庆祝新年各街道竹马都</h3><h3>要集中到下堂上表演跑竹马,全村男女老幼在一起热闹一番。</h3><h3>跑竹马是一种群体舞蹈,该舞蹈有八个表演者,骑着八匹竹马,共同进行表演,竹马的结构是木制骨架,请艺人糊制马头马身,马头最重要,用剪好的彩纸糊上,要做出马鬃样式,马身下面要做一个裙围子,跑竹马的时候表演者站在竹马中间,竹马挂在表演者腰上。</h3><h3>表演者双腿按马步或跑或跳或慢步行走,犹如骑着八匹骏马一般。伴奏乐器是锣鼓和唢呐,以烘托气氛,加强节奏,鼓点有“绘鼓点”、“起奏点”和“刹鼓点”等,唢呐牌有“桃红”、“开门”、“背宫绞笛”等。之所以叫跑竹马,是因为整个过程主要突出一个“跑”字,跑起来以步步不离“阵法”,跑竹马演阵势有“一字长蛇”、“二龙取水阵”、“四门兜底阵”、“五虎寻羊阵”等。</h3> <h3>如今的竹马不仅仅是在龙务村跑,都在跑到阳邑镇,又跑出阳邑到达武安体育场</h3> <h3>好漂亮啊!</h3> <h3>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人家爷孙俩上场打鼓敲钐</h3> <h3>每年春晚相信大家最期待的就是小品,潘长江的经典小品《过河》,想必大家都看过。不仅小品本身让我们欢笑一堂,其中的舞蹈更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接下来请观看舞蹈《过河》</h3> <h3>过河舞蹈充满了激情和趣味,吸引了很多观众</h3> <h3>说快板喽!</h3> <h3>中街文人墨客写一段快板《孝敬老人》</h3> <h3>耍活龙</h3><h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务的“龙”文化内容丰富,龙务早就有“舞龙”的习俗,</h3><h3>那时候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农历的四月初八庙会等日子,人们都要点“龙灯”舞起“条龙”共同欢渡节日,人们舞龙、祭龙,不仅是为了热闹、喜庆,更重要的是祈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家家过上好日子。</h3><h3>据说,龙务的“舞龙”很有名,舞龙队舞着“条龙”在窄窄的街巷里穿行,每到宽敞处人们就搬出长凳拦在路上,假如舞龙队跨不过去,就在这里舞上一会儿,急于求得买卖兴隆,保一方平安。</h3><h3>“舞龙”一代传一代,也不知传了多少年,龙务的“龙”一直很红火,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龙务的“龙”遭了殃,就是逢年过节也看不到,“龙”踪影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龙务的“龙”又恢复了活力,每逢过年过节,红的“龙”,黄的“龙”,绿的“龙”,数龙并舞,成了靓丽的风景线,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h3> <h3>舞狮子</h3><h3>舞狮是一种龙务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龙务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春节、元宵节,龙务都喜欢打锣打鼓,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龙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h3><h3>龙务的狮子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肖维妙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狮子表现灵活的动作,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h3><h3>狮子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狮子会配一对小狮子,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舞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h3><h3>从过去到现在龙务村都还坚持着每逢丰年和新年,元宵节都舞狮庆祝,届时邻村的乡亲们也成群结队的来看舞狮子,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