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 | 第四绝:人间最美“四月天”

君子论道

<h3> </h3><h3> <font color="#167efb"><i>我固执着,人和人的相遇,从来不会为时空所阻,正如那些个美仪容、德如玉的才子佳人,江左周郎、易安居士、司马相如、纳兰容若、仓央嘉措……。遗憾的是,这些惊艳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人,我只能在梦里相逢,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风华的年纪里,一字一句品读他们的惊艳,一笔一划写下他们的绝代。今天君子要品的,是</i></font><font color="#167efb"><i>哲学家金岳霖笔下“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i></font><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h3><h3><font color="#167efb"><i> ----题记</i></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间最美“四月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献给林徽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君子论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微风吹散云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细雨点洒花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暖阳交舞着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水光浮动白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轻柔经意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已化身四月的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穿梭时光苦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笑音依希在梦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倾城绝世的容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一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鸿一瞥的诗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唤醒春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风刻画的经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伫立碑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握书卷思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声隔山且依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若明月悬挂桥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似愁叹驱散云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亦佛谒吟唱爱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恰岁月牵手流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生默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就是那百花冠冕的仙。</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间最美“四月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君子论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四月,春暖花开的季节,繁花绽放、柳枝婀娜,碧水传情、山峦叠翠,草木育出新牙,暖阳散满世间,微风不再刺寒。我说:四月天,大地的庞爱,天使的狂欢,意味着生机、爱情、诗意、温暖和希望。</p><p><br></p><p> 然而,在岁月的长河里,有一个人能与大自然争宠,化身人间的“四月天”。她一袭淡雅旗袍,轻展盈盈笑靥,穿越岁月阻隔,携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清新婉约的风韵中走来,的本是别人,但笔墨轻拈、无心插柳间,却把自已变成了人间的“四月天”。</p><p><br></p><p> 她有一个美到极致的名字--林徽因。她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浪漫的情、爱国的心。她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女,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词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俯瞰人间,淡定、从容、美丽、优雅。</p>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她的出身如四月的暖阳--低调奢华</b></h3><h3><br></h3><h3>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她的出身就如同四月的阳光,耀眼而不刺痛,温暖而不灼伤,既低调,又奢华。</h3><h3><br></h3><h3> 奢华源于家庭背景。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与梁启超一时瑜亮,属于当时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任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官职。堂叔林觉民,是黄花岗烈士。在这种家庭长大的林徽因,自然不同一般女子。那个年代,是“淑女名媛式教育”的时代。家有一名媛,不仅意味着貌美婀娜、修养高贵、风华万千,更是豪门之家的“象征”与“荣耀”,甚至可以通过她们在社交场合的游走,为家族带来更深的权利结合、更大的社会影响和更多的实际利益。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富贵之家的女儿,都自小被按照名媛的标准、向着名媛的方向打造。</h3><h3><br></h3><h3>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林徽因也是按照“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出身富贵之家,从小就饱读诗书、精通外文、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著名女校文凭在手,举止优雅大家风范,把天生丽质融入天资聪颖,把仪态万千化作才情兼备。</h3><h3> </h3> <h3>  低调源于家风传承。有三人对林徽因影响很大:</h3><h3> 第一个人是她的父亲林长民。尽管身份显赫,但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官,犹如清风一缕,满身正气。他喜欢结交文人雅士,不喜欢莺歌燕舞;他工于诗文墨法,不喜欢花天酒地;他忧心家国天下,不喜欢玩弄权术。所以他培养女儿,是有意朝着艺术家和学者的方向,而不是社交名媛。林长民在林徽因16岁时带她游历欧洲,使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建筑也由此成为林徽因一生的志向和兴趣。</h3><h3><br></h3><h3> 第二个人是她的祖父林孝恂。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虽然曾经也位居翰林,却喜欢穿一身青衣布衫,像普通百姓一样出入街头巷口,低调却又难掩一身儒雅之气。所以,与同一时代动辄衣服十几箱、迷恋高端奢华的陆小曼与唐瑛等民国名媛相比,林徽因爱美更有品味。相关的记录是这样的:她穿一身合体的旗袍,既朴素又高雅,自从结婚后,她就这样打扮。低调淡雅、做工精细的旗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有一番韵味,东方美的娴静、端庄、轻巧,全在里头。据说,和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多年以后,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如何地令她们倾倒,令她们耳目一新。</h3><h3><br></h3><h3> 第三个人是她的母亲何雪媛。林长民娶何雪媛之前,死过原配。娶她,就是为了快速传宗接代。两人相处不来,何雪媛脾气很差,爱纠结小事,女工又样样不会。最关键的是,过门八年,她才生下林徽因,后两年又添一儿一女,但都夭折。第十年,林长民又娶了三房姨太太,姨太太跟林长民琴瑟和鸣,开枝散叶。林徽因的童年是冰火两重天。她像人间四月天,母亲却像阴冷的冬天。父亲和姨娘那边,永远那么明媚热闹。回到母亲的后院,永远那么封闭阴郁。父亲爱她如珍宝,又恨不得甩掉她母亲。她不得不爱母亲,却跟母亲相处不来。5岁时,姑姑开始叫林徽因读书。7岁时,林徽因就会做诗。林长民高兴极了,拿着诗得意地说:“没想到,庶出的女儿七岁就会做诗。”从此更是把林徽因捧在手心里疼着。等到她8岁,带她去上小学,12岁时,转入培华女中。在二十世纪初,女子读书是非常罕见的,但林徽因做到了。母亲的旧式风气、阴暗、狭隘、多事、无能,林徽因一生的积极阳光、独立明理、努力上进,永不怠懈,都是避免成为跟她母亲一样的妇人。</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她的才华如四月的梨花,白衣胜雪</b></h3><h3><br></h3><h3></h3><h3> 四月里桃花杏花已经飘落,梨花却正当时。林徽因的才华就像四月里的梨花,白衣胜雪,傲然独立,建筑、文学、艺术、考古、设计均独具一格,无可复制。《红楼梦》中有诗言“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用来形容林徽因,是恰如其分。</h3><h3><br></h3><h3> 在世人眼中,人们关注林徽因,更关注她“民国六大美人”的头衔,关注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个优秀男人之间的桃色绯闻,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是文科与理科的综合体、科学与艺术的集大成、东方思想与西方哲学的贯通者。</h3><h3> </h3> <h3><br></h3><h3> 在新中国的建筑史上,她青史留名。她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奠基人,获得巨大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线考察鉴定者,她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开创者,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意者,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是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参与者,她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抢救者。在设计国徽期间,她肺部已穿孔,经常吐血,以至于她去世后,女儿梁再冰每每看到国徽,都心痛不已:“上面的红色,是妈妈用尽生命咳出来的血染成的。”</h3><h3> </h3><h3></h3> <h3><br></h3><h3> 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她地位特殊。她是现代中国文化界最具有文艺复兴色彩的人之一,她把许多非专业的东西玩到极致,甚至把文艺与科学、知识与才能、东方与西方无缝对接,让人望其项背。她的文艺细胞都融进了设计里,让冰冷的设计充满灵动;她的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又都源于工作和生活,每一个文字都血肉丰盈。《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窗子以外》《一片阳光》……至今读来,每一篇都让人拍案叫绝、心潮澎湃。</h3><h3> </h3><h3></h3> <h3><br></h3><h3> 在近代中国的艺术簿上,他不让须眉。也许由于战乱,也许由于极高的自我审查观,林徽因在世的手稿,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作品极少。即便如此,也根本难掩她那高贵卓越的艺术才华。她的字清灵飘逸,30多岁时书写的对联“宵清籁灭黄鹤时警,山空迹孤白雁忽来”,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带有一种孤傲、高洁的性情,依稀可见其绝代风华。她的画沉淀厚重、笔工精致、意蕴灵动,既有小女儿心态,又含大丈夫胸怀,每每看到,都会长久驻足,双目不忍别离。</h3><h3> </h3> <h3>  所以,大文学家胡适说:“林徽因就是中国一代才女。”大作家沈从文说:“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大诗人卞之琳说:“林徽因天生是诗人气质。”大记者萧乾说:“林徽因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女子。”大建筑家费慰梅说:“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一直与她有些不合的冰心也不得不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就连因为追求林徽因被徐志摩抛弃了的张幼仪都说:“林徽因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她的处世如四月的微风,温柔拂面</b></h3><h3><br></h3><h3></h3><h3> 四月的风是柔和的,既不似三伏天的风那样炽热,亦不像腊月天的风那样刺骨,徐徐吹过,温柔如水。林徽因的处世之道,正如四月的风。</h3><h3><br></h3><h3> 她的圈子不是达官显贵,而是一群有思想、有理想的人。世人都知道林徽因“太太的客厅”,客厅中的座上客均是风云一时的人物: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学家沈从文,大学者胡适,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大诗人徐志摩……以及清华、北大和燕大的教授与名重一时的学者。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在一起煮茶论英雄,谈文学、谈思想、谈流派、谈家国,笑谈中西古今,俨然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h3><h3> </h3> <h3><br></h3><h3> 反观同一时期在上海,以名媛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这客厅往来的则都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他们有钱又有闲,在一起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觥筹交错间,她们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还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维……</h3><h3> 一个于万花丛中凌波微步,不惹尘埃;一个在莺歌燕舞中招蜂引蝶,八面玲珑。对比之下,高下立判。所以,有些人总喜欢拿林徽因与陆小曼比美,我认为是夏虫语冰,不合适宜的。</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她的情感如四月的霏雨,缠绵飘逸</b></h3><h3><br></h3><h3></h3><h3> 四月里的雨,细腻绵长、不稠不稀、不冷不热,给人牵挂,给人以想象,四月天最神秘的朦胧之美,正在于此。有人说:美美地淋上一场四月雨,就淋上了一身滋润,新的希望也就发了芽。林徽因的情感,就是四月天的雨,缠绵着神秘、飘逸着朦胧。</h3><h3><br></h3><h3> 林徽因在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是幸运的。不像阮玲玉,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错误的人;也不像张爱玲,遇到胡兰成,就把自己低到尘埃里;更不像萧红,在生命快要停止时,才发出了一声辛酸的感慨: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br></h3><h3><br></h3><h3> 在林徽因感情生活中,先后出现三个不同风格的男人。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视林徽因为掌上明珠,一生的目光,都围绕着林徽因的身影转动。徐志摩为她离婚,梁思成一生包容,金岳霖终生不娶。她有幸被三位出色才子宠爱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了无数女性追求幸福、憧憬爱情的幻梦。 </h3><h3> </h3> <h3><br></h3><h3> 她与徐志摩的情感,是诗和远方。林徽因16岁时,父亲林长民带她去伦敦。在那里,她遇见徐志摩。徐志摩对她一见钟情,看彩虹、写情书,甜言蜜语、风花雪月,使她情窦初开。可是,突然间徐志摩就消失了,她骑着脚踏车,依着徐志摩写信的地址找去,结果找到的不是徐志摩的家,而是一个小卖部。后来,徐志摩才跟她坦白:“我有妻子,她也在伦敦。”再后来,她才知道,徐志摩只说了一半,他不仅有妻子,还正怀着二胎。徐志摩对林徽因说:“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因对徐志摩说:“我不可能嫁给有妇之夫。”所以,徐志摩跑去跟张幼仪谈离婚,张幼仪被迫成为民国第一个离婚的女人。徐志摩离婚后,林徽因却并没有嫁给他。其实是徐志摩理解错了,林徽因说这话是明拒,她怎么可能去做破坏人家家庭的小三?怎么可能要一个名声不好、不完整的婚姻?于是,16岁的林徽因写分手信给徐志摩:“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很多女人一辈子都绕不开一个“情”字,但林徽因16岁就爱得起,放得下。</h3><h3><br></h3><h3> 徐志摩为林徽因写过很多诗,感情最凄美的一首是《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林徽因也写了一首《那一晚》来回应:“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后来,徐志摩和林徽因各自拥有自己的幸福,他们还能以朋友相称,以知己的名义相互关怀。1931年,徐志摩坠机而亡、入土为安,林徽因让梁思成专程去失事现场,取回一块飞机残片一生珍藏。</h3><h3> </h3><h3></h3> <h3><br></h3><h3> 她与梁思成的情感,是牛奶与面包。梁思成与林徽因是家里介绍相亲认识的。梁思成曾好奇问:“你有那么多选择,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答案很长,要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吗?”</h3><h3><br></h3><h3> 故事得从林徽因自伦敦回国说起。梁启超觉得她聪明、活泼、好看,一定要介绍给大儿子认识。两家长辈牵线,但明确说了:父母引进门,成不成看他们两自已。梁思成对林徽因一见钟情,林徽因对梁思成不钟情但也不反感。也许是老天有意撮合,就在两人认识不久后,梁思成出了意外,腿部受伤进了医院,没见林徽因就茶饭不进,逼得原来犹豫不决的林徽因心急,每天往医院跑,给梁思成擦伤、倒水、送饭。照顾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反正慢慢就有了感情。</h3><h3><br></h3><h3> 后来,两人一起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由于林徽因的父亲在他们留学前就去世了,林徽因留学的学费、生活费、吃的用的全是梁家的,梁启超更是把林徽因当做自己的女儿:“以后,你母亲的一切,也由梁家来照应。”不知不觉,她不管是嫁还是不嫁,学业、事业、感情、人际网都已经跟梁思成水乳交融。</h3><h3><br></h3><h3> 婚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从柳树碧波的剑桥到古朴庄严北京,从战火连天的北京到偏居一隅的云南,他们携手走过数十载。情到深处时,梁思成深情款款地说:“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但是我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也是老婆的好。”</h3><h3> </h3> <h3><br></h3><h3> 她与金岳霖的情感,是爱慕但不拥有。金岳霖是个真正的学者,他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但他却也逃不过一个情字,一生仰慕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作为邻居的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h3><h3><br></h3><h3></h3><h3>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岳霖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终生未娶,爱了林徽因一生。<br></h3><h3><br></h3><h3> 金岳霖的爱是高级的。心中爱慕,口中从不说,行为上更是礼敬有加,从未有非份之想,从未越雷池一步,而是把爱慕定格在精神层面,君子之交。林徽因离世时,他唯有悲伤发出“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叹。正如国学大师吴宓在诗里说的,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痴恋是“三洲人士共惊闻”。</h3><h3><br></h3><h3><br></h3><h3></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她的离去如四月的云烟,美丽惆怅</b></h3><h3></h3><h3><br></h3><h3> 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似轻歌曼舞、美仑美奂,但却经不住太阳的蒸烤。林徽因的一生就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来的美、去得急。</h3><h3><br></h3><h3> 自古红颜多薄命,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又想建功立业、实现抱负,注定颠沛流离。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均是如此。期间,她们的生活颠沛流离,物质条件非常艰苦,让林徽因烙下了一到阴雨天就咳嗽的毛病。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以极大的的热情投入国家建设中。她参加了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许多新的构思都是她首先提出并勾画成草图的。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的饰纹,特别是底座上的一系列花圈。在全心投入工作的时候,她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1954年秋,她的病情急剧恶化,1955年病逝在同仁医院。林徽因去世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她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h3><h3><br></h3><h3> 佳人已逝,留下的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故”的无尽遗憾。每一次看到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次读到《莲灯》《九十九度》,我们应该想起这个美到极致的名字--林徽因。执笔缅怀,低声幽叹,不为她的倾世红颜、不为她的闺房锁事、不为她的太太客厅,只因她是人间最美“四月天”。</h3> <h1><b>推荐相关阅读:</b></h1><h3><b><br></b></h3><h3><b> </b><a href="https://www.meipian.cn/1y7no64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风华绝代】第五绝:公子无双“赢扶苏”</a></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br></h3><h3> 注:文章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