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荷风细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乐:《城南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网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 1, 1);"><u>今夜清风明月</u></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月上枝头,思上心头。正月十五夜,旧历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每当面对着浩渺天际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潜藏在心底深处的感动会被惊醒。</p><p><br></p><p>古往今来,明月以其如水般的清凉,荡涤着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在夜色里回归到无限的澄明。</p><p><br></p><p>“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光下的欢愉或者孤独,都浸润着优雅的传统的洗礼,仿佛翻开泛黄的诗卷,于疏影横斜中呼吸到淡雅的暗香。</p><p><br></p><p>对于明月,古人有着独特的文化境遇和领悟方式,面对流传至今飘逸灵动的韵律、精致微妙的修辞,我们似乎有些惶恐。如今,从繁华的满城灯火中,是否还能清晰地再现月落乌啼和江枫渔火的图景?</p><p><br></p><p>“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短暂的生命去体味永恒,是一种温情的生命证明。而此刻,在月光溶溶的花灯人海中,领悟到“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无垠境界,又何尝不是生命旅途中一个温馨的栖息地,一个永远无法忘却的怀念。</p><p><br></p><p>那轮皎洁的明月,从唐诗宋词的春秋画卷中走来,遥挂在幽蓝深邃的夜空,记载了千万年的亘古瑰丽与神秘色彩,像一个来自远古的梦幻,又像一段经年流转的传说。</p><p><br></p><p>一轮圆月铺开了一幅水墨画卷,那流泻的光华,倾洒在朱阁绮户之间,几株婆娑的丹桂渲染着无边的风雅。</p><p><br></p><p>“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苏子把酒对月,做了一次忘我的沉醉,他感叹人生如同月亮盈亏消长,有着悲欢离合的自然规律。</p><p><br></p><p>面对着这片宁静而深邃的月色,感受着月带来的圣洁而深沉的彼岸世界,那里有人类对永恒的憧憬,这种憧憬萌发了人们追问的冲动,于是,在每一个喧嚣落尽的夜晚,月守护着我们心灵深处那片宁静和自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u>追随着诗人的足迹,走进这片月色</u></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完美境界,如行云流水般拨开了一池潋滟的春水。</p><p><br></p><p>遥望浩瀚无垠的江上,一轮清朗的明月升起,将万千世界浸染成如梦的幽境,江畔的朦胧月色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虚渺纯净的世界。</p><p><br></p><p>这一片景色曾引起我们多少遐想,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在云波倾泻的山峦,透过深邃而神秘的天空,看一轮澄澈明朗的圆月,它装载着沉静内敛的思想,记录过风云变幻的时空,历经千万年的岁月风霜,依旧静静地遥挂在寥廓的苍穹。</p><p><br></p><p>诗人试图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无穷的奥秘,他们感叹人生的短暂,同时又执著地追求自然的永恒。这里的明月不仅仅是在遥寄相思,在旷达明净的诗情里还聆听到了人生的意蕴。</p><p><br></p><p>吟诵着这一片唐宋的月光,穿越历史的迷雾,用真诚的心灵感悟明月带来的一声声无言的呼唤。澄明而浮动的空气,若有若无的花林,隐约朦胧的沙滩……是它们使月光闪烁?还是月光令它们飘动?</p><p><br></p><p>这样的景致散发着淡淡的香味,那是月光带来的轻灵和通透,我们能捕捉到的是花林似霰,流霜飞动,白沙隐约,这些听起来实在的事物,在月光中成为幻象,在完美中隐透着静谧,面对着这样的宇宙境界,在永恒而又悄无声息的起起落落中,我们怎能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p><p><br></p><p>人生如逝,生命短暂。这般皎洁的月光,晶莹而温婉的清辉,铺陈着遥远的岁月,灿烂了几千年的文明。从“皎皎空中孤月轮”到“落月摇情满江树”,当我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寻找人生位置的时候,便会与心中的月光融为一体,清丽的意境绚丽着生命。</p><p><br></p><p>正如此刻,让我们推开紧闭的窗,让如水的月色涌进来,照亮并滋润我们的心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3⃣🌕🌕🌕</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u>明月是精神的栖息地</u></i></p><p><br></p><p>面对浩渺宏大的宇宙,变化无常的时空,人们有了对日月星辰的膜拜和向往,于是,月亮成为借以驱逐黑暗、消解灾难的图腾。它记载了千万年的亘古秘境,牵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p><p><br></p><p>透过那婆娑的斑斓光影,人们寻找着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精神历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李白的诗中,月与他似乎有着特殊的关系,好似人与影子,或者说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超拔脱俗出现实并寄托于幽冷空寂的天际间。</p><p><br></p><p>“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陶醉于这一孤独的处境,冷冷的月色似乎是李白孤芳自赏的光辉。这种孤芳自赏是一种内在激情的燃烧,在孤独的承受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坚韧的人格力量。</p><p><br></p><p>“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苏轼的词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怅惘,暗示着月与人类社会遥不可及的距离。但月亮之于苏轼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在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中参透人生的智慧,所以,他能悟出“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的道理。</p><p><br></p><p>温润的儒家情怀,把苏轼的根深深扎在现实的土壤中,即使遭遇挫折,也从未放弃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和希望。</p><p><br></p><p>无论是李白对月,还是苏轼对月,皆源自孤独。李白的孤独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而苏轼更关注的是人类境遇中的“悲欢离合”。但不论是李白还是苏轼,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那些飘逸游荡的月的精魂,不但体现了对生命的一往情深,也赋予了人类生命本身更为深厚悠远的意蕴。</p><p><br></p><p>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从乡村到城市。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守候清风,静待白云。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将祥和与宁静、团圆与温馨留给芸芸众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