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分享---在润泽型教室里学会倾听

大同十三中

<h3><font color="#808080">原创:吴晓玲 </font><font color="#010101"> 李海英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010101">《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分享</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大同十三中 吴晓玲</font></h3><h3>《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大同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海英老师推荐阅读的,刚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作者竟是日本人,谈的也是日本的教育,不由心生疑惑,但既然是李老师推荐的,那就一定是一本好书。于是细细读来,很快就被作者佐藤学先生吸引进了他所例举的一个个教室中,我仿佛坐在一个角落,观摩、回想、思考。原来日本的教育和我国的现状如此相似,这也一定是李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缘故。回想过去,从我上学时大一统的教学形式到现在如涌如潮的教学改革,正如佐藤学教授说得“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的各种混乱状况,也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佐先生对教育改革的信心让我大受鼓舞,他对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的阐述对我启迪深刻,让经过几次教学改革失败的我不再迷茫。如果要对此书写心得,说实话我还没有准备好,因为这本书还需要我反复读,细细品,才会有独到的领悟,作为一线教师,我就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h3> <h3><b>一、我们应该创设润泽型教室 </b></h3><h3>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这是佐藤学先生对润泽的教室的描述,这样的教室也一直是我的向往,因为在这样的教室里不会有因课堂纪律而产生的矛盾;不会有提问时鸦雀无声的尴尬;不会有为公开课而表演出来的假热闹,而是真真实实地师生共度愉快时光。反观自己的教室,似乎这种润泽的场景只有下课才有,我经常想,为什么下课时学生那么和谐愉悦,而上课却是另一番景色呢?即便是我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也难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许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就会变得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的教育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大一统的授课形式,而又在力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让学生从一个极端直接跨越到另一个极端,当然是很吃力的了。佐藤学先生指出,润泽的教室是主体性神话的对立面,是以被动能动性为基础的,“主体地学习”这一口号之所以总带着一点遥不可及的飘渺感,是因为这一口号忘记了在人能动地活动前提中,就有与人或物的“应对”这样的“被动性”。因此“被动的能动性”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h3> <h3><b>二、我们应该学会倾听</b></h3><h3><b></b>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给xx班上课太没劲了,就我一个人在说”、“xx班的学生上课就瞎说”,如同别人跟你说话你不去认真听,那么那个人要么不说了,要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在课堂上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是何等重要,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因为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是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其实老师也是幸福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干巴巴的、冰冰的场面了。所以,我们应当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做一个让学生敬佩的好的“接球手”,这样学生才愿意投出各种各样的球。</h3> <h3>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还要继续反复读,但我不会再静悄悄地读了,而是要分享给我的所有同事,因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的投入。</h3> <h3><font color="#808080">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陶行知</font></h3>

教室

学生

佐藤

润泽

静悄悄

倾听

发言

教师

先生

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