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本命年的一点回忆

陈晓麟

<h1>一个甲子了,可以有点小回忆。<br>总以为花甲之年是多么遥远的事,哪知不知不觉就已经走过了60年。</h1> <h1>感恩父母,让我在一个文明而且有爱的家庭中成长,在《怀念父亲》(2015.05.19朋友圈)一文中有较详细描述。父母从不偏心,姊妹从不争斗,家人之间从不爆粗口,这些搁现在不算什么,可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那样的环境里真不多见。有哥哥姐姐扛着,也不做家务,成天同巷子里的小伙伴们在外边野:逮猫儿跳绳修子儿捉蚱蜢办嘎嘎酒儿,虽然从8岁-18岁,小学二年级到高中毕业,恰逢文革10年,几乎没机会好好上学,但遇到几位好老师且受家庭影响也千方百计找书读。在家的18年,总有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有从不打骂我们的父母;家里有沙发写字桌台灯,能吃上糖和水果;在班上时不时的受到老师表扬,作文常被作为范文;还能给同学讲故事: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家、红岩、林海雪原、一千零一夜、牛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h1> <h3><font color="#ff8a00">我家四姊妹在照相馆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与小伙伴在南泉(那时我们眼里风景最美之处只有南泉)合影</font></h3> <h3>关于小学的一些回忆已有美篇《小学记忆》(2016.10.10朋友圈)与大家分享。</h3><h3>小学连毕业照都没有一张。</h3> <h3><font color="#ff8a00">与小学同学在红岩村、南泉</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四十多年后小学同学聚会,也在南泉</font></h3> <h3>初中高中印象深刻的事好像都不在学校,而是拾废钢铁拉练学工学农学军等事件。记得是初一吧,一次背着铺盖卷走了几个小时到乡下(记不得什么地方了)学农,住了一周,第一次过集体生活那个兴奋啦,每天晚上在院坝里听帅哥老师(不知道喻老师后来去了那里,离开红旗中学就再也没有他的消息)讲《十二个高潮》,这可是当时的“惊悚大片”,听得一个个毛骨悚然又不舍离开。今天突然想起童鞋们你们这么期待每天晚上的故事会是喜欢喻老师的故事还是喜欢喻老师人。再就是拿一对早恋的同学打趣逗乐,也许别人根本没有恋。我想要是当时真有人与农民伯伯打成一片认真学农的话他不知道该出息到哪去了!</h3><h3>对了,《雪诗》、《秋思》等这些喜欢的诗词是在初中学到的!</h3><h3>现在红旗中学早已不复存在!</h3> <h3><font color="#ff8a00">初中的留影还是在南泉</font></h3> <h3>在高一的时候好朋友亚玲帮忙转学到了五中。</h3><h3>高中有一次有趣的野炊,那是放农忙假,有十来个家不在农村的同学被安排在学校平操场,周末我们商量着去一次野炊,于是大家分头准备,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最难办的是买不到油,当时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二两,家住上新街的王同学自告奋勇说能从家里“偷”一瓶出来,那天他果真拿来一瓶,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偷”的过程。五中到南山哪里都方便,因为下雨我们选择去黄山,当时也不知道这里曾经是蒋介石官邸,记得那里一片荒芜,也没人管,有楼亭回廊可遮风避雨,而且有自来水有厕所。第一次吃野炊煮出来的面条,好有滋味,王同学还应景作了一首打油诗,我居然对他有一点小崇拜。</h3><h3>偶尔回到广益中学,总能想起当初语文老师的表演(如讲祥林嫂时用教室的拖把作拐杖),数学老师的权威,物理老师的严谨,化学老师的风趣,还有班主任廖老师的温和……以及当年同学们在文峰塔下讲一只绣花鞋的情景。</h3><h3>高中毕业时一群要好的同学依次串门(好像那年高76级的学生都这样),住长江边的李惠同学家鲜香的水米子鱼,能“走后门”买肉的汪同学家的红烧蹄筋,还有亚渠家香喷喷的嫩胡豆粉蒸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舌尖上的记忆”;清晨在世梅家旁清澈的河流里洗漱,夜晚在月光下欣赏熊同学的小号,陶醉于徐林的女高音《马儿呐你快些跑》的歌声中……这已然成为我们心中最靓丽的一道道风景!</h3> <h3><font color="#ff8a00">装模作样学农</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终于有了南泉之外的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高中毕业之前</font></h3> <h3>之后上山下乡各奔东西,与其他知青相比,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除了双抢时节,早上天不亮翻身下床不洗簌不吃喝赤着脚就往外冲(那着实让老妈妈心疼了一番)和在水田里双脚被5、6条蚂蝗吸血外,真没受什么苦,我们是“挂钩”投亲靠友,又有闺蜜搭伴,队长总把我们分配在小女孩劳着组(那时湖北农村比四川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是不上学的),农活儿不重又不缺大米,当地的物资供应比重庆要好,生产队的老老少少对我们非常照顾,觉得我们离家这么远好可怜,每天都有一群小女孩来陪我们(没两天我们头上就长虱子了)。一天一群小孩看到我们没菜吃,立马回去告诉家长,第二天家家户户给我们端来的菜都可以摆席了,这场景每每想起都是温暖!裕牛大队各位乡亲的善良和对我们的关爱怎是一个谢字可以表达的!</h3><h3>可惜在分盐裕牛没留下一张照片!</h3> <h3><font color="#ff8a00">回重庆过年与同学相聚</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在武汉与哥哥、姐姐相聚</font></h3> <h3>更幸运的是一年多之后恢复了高考,77年去参加了,考不上是预料之中的事,而且当时并不灰心,晓得我们那届学得差又没有复习,以为经过半年的复习78年再考肯定没问题。但那时也不敢请假回家,怕政审什么的以后出不来,只有在生产队边劳动边复习,偶尔请假去分盐中学听堂课,问点问题,那个时候公社中学的师资可想而知,去了两次就觉得没多大意义了,但是化学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不仅能解答我所有问题还不断鼓励我,让我信心满满越学越带劲。不想那年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就栽在化学上,分数下来后老师那个急呀至今还历历在目:“你怎么也能拿70分吧,怎么就考了50多分”,参加过78级高考的亲们都知道,那年的化学题是最容易拿分的。</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第二年考上华师离开监利时化学老师送给我的“全家福”</font></h3> <h3>之后,处于沮丧之中的我还在思考要不要继续复习考试,却意外收到一份监利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经打听才知道其实是一个高考补习班。真该为当时的决策者们点赞,为了让县里多出几个大学生,他们想出如此良策,将以几分只差的落榜生集中起来,利用共大的校址,请了很好的老师,还不收一分钱学费,使我等得以圆梦。向你们致敬!</h3><h3>于是有了在监利的一段学习经历,有了监利的老师和一帮同学(在2015.10.05《雪晴来了》一文中与大家分享)。</h3><h3><br></h3> <h3><font color="#ff8a00">高考后与班主任老师和部分同学在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好同学余燕与雪晴</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与跃华游武汉东湖</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2015年国庆节,与雪晴相逢在重庆</font></h3> <h3>第二年如愿考进了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愉快地渡过了四年大学生活。在大学里最喜欢的课程是植物学和遗传学,最喜欢的老师却有化学老师和物理老师。当然大学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一是不重视锻炼身体;二是不会学习,读书太少,虽然毕业时平均成绩年级第一。比如英语,考试成绩不错,却等于没学;还有历史地理这些知识盲区,现在还是白痴(我女儿看到这里一定会说妈妈你现在扫盲还来得及);第三,没谈恋爱也应该算吧,那时学校并没有明文规定学生不准谈恋爱,但武汉的大学校园里很难见到谈恋爱的身影,有个在两地高校读过书的朋友说过,(恋爱者)武汉的大学里生怕别人知道,重庆的大学里生怕别人不知道。快毕业的时候同学里有那么1、2对有那么点意思,后来也没成,最后倒是成了一对在校时没一点意思的,女生是我最要好的同学,可这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h3><h3>毕业的时候来了个高校互访,共大的同学考进武汉的有近十所高校,每到周末就有约,那时我才第一次欣赏到武大的樱花,华工的大楼,华农的南湖,化院的水塔……</h3><h3>在大学期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去我姐姐家喝排骨汤或吃螃蟹,有时还带上同学,以至于当我决定回重庆工作时有同学骂我傻,说你怎么舍得离开这么好的姐姐!</h3> <h3><font color="#ff8a00">当时的华师校门</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在庐山实习植物学</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与同学在琴台、东湖等地游览</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在谭先生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毕业之前年级女生在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在华农、武大等高校“串门”</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最后一个暑假与父母一起在上海</font></h3> <h3>1983年毕业分配回到重庆,在一师呆了两年,第一年很勤奋努力,第二年虽然也不曾懈怠工作,但有不少精力花在了说服领导“放人”上。84年教育学院成立,一师理化生专业的大多数老师并入,但校长没有同意我的申请,经过了一番折腾第二年才如愿。在一师的两年还记忆犹新,与同时入职的姐妹们开心相处,一起旅行、野餐,小楠你可还记得,我们曾在春天的暖阳里,躺在嘉陵江边的鹅卵石上朗读戴望舒的《雨巷》。还有漂亮的张蓓姐,成了我的红娘。</h3> <h3><font color="#ff8a00">一师校园,据说这水塘已被填平</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一同入职的同事磨滩野餐</font></h3> <h3>北碚街心花园的花灯</h3><h3><font color="#ff8a00">好像这时才开始用彩色胶卷</font></h3> <h3>第一次旅行</h3><h3><font color="#ff8a00">乐山大佛、青羊宫、峨眉山金顶留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在一师时偶尔去嘉陵江边晒太阳</font></h3> <h3>关于婚姻家庭,在珍珠婚纪念日有简短描述(2016.08.16朋友圈)在此不再赘述。</h3><h3>晒部分一家子在各地旅行的照片。</h3> <h3><font color="#ff8a00">黄龙</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重庆</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张家界</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三亚</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大连</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九寨沟</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仙女山</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圣彼得堡的芭蕾舞剧场和夏宫</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俄罗斯基日岛</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墨西哥城的教堂、运河、月亮太阳金字塔、博物馆及独立纪念塔</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颐和园的玉带桥上</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三亚</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西双版纳</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老挝琅勃拉邦</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重庆大学城</font></h3> <h3>1985年到教育学院一直工作到60岁退休,在最后一次年度工作总结会上有个概括总结(2018.03.05朋友圈),在此也不重复了。</h3><h3>好像拍过一些工作照,一时找不出来,只有以后有机会再弥补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