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甘泉打铁花(原名打梨花)源自于北宋时期的甘泉打铁花大型表演。是民间铁艺工匠及甘泉窑厂每年春节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h3> <h3>每当打铁花时,村里的舞狮,打大鼓,走汉船,龙灯会,踩高跷等各类民间社火前来助兴,在铁花飞溅的花棚下穿梭,阵容之大,观之壮观。</h3> <h3>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甘泉铁花"活动,组织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柏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给甘泉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这种有着浓厚的道教和行业特点的"打铁花"活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支持,成为甘泉村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h3> <h3>最早的甘泉打铁花活动,充满着道教色彩和行业的特征。宋代崇尚道教,甘泉庙宇之多及几十家陶瓷窑厂遍布全村,社会上的各种工匠,共同敬奉太上老君。"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h3> <h3></h3><h3>"打铁花"前,在柏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树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用大风匣鼓风,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用的铁水需要达到1600℃~1700℃,即看到铁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铁花虽然好看,但表演却极具危险性。</h3> <h3>打铁花时,先把熔好的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一个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柏树"上</h3> <h3>,用下棒猛击盛有铁汁的上棒,使棒中铁汁冲向柏树,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铁汁遇到柏树枝而迸散开,又点燃树枝上的鞭炮、烟花等,五彩缤纷、震天动地。如有技高一筹的打花者,能一棒击中树梢,点燃最高处的烟花、长鞭炮等。</h3> <h3></h3><h3>2015年,"甘泉村"被河南省批准为传统古村落。2016年又入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为了展现文化底蕴,“打铁花”再次登上了甘泉舞台。</h3> <h3>打铁花是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与民众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密切相关,同时还融入了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生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很有特色。打铁花场面气势磅礴、恢弘壮观,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祝愿“甘泉铁花”为甘泉古村落旅游开发增光添彩。</h3> <h3>铁花窑火共舞,形成万家窑火舞连天的独特景观</h3> <h3>部分照片来自绘光绘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