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年……

好人

<h3>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h3> <h3>爱人者人恒爱之...</h3> <h3>喜🐷🐷</h3> <h3>大红灯笼高高挂,</h3><h3>鞭炮声声传吉祥。</h3><h3>旺气冲天迎新年,</h3><h3>福星高照我家乡。</h3><h3><br></h3><h3><br></h3><h3>我家就住这个巷(南街巷:)</h3> <h3>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又添一岁啊...</h3> <h3>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炮竹声中一岁除,终将新桃换旧符。</h3><h3>...</h3><h3><br></h3> <h3>  人的许多美好记忆是与年分不开的,或者说是息息相关的。</h3><h3> 物质短缺的年代,能吃上已经就不简单了,能吃饱自然就是一种追求或者向往了,能吃好那就更不用说是奢望了啊!我对小时候的过年印象比较深刻,或许与我所生活的年代有关,不是或许,应该是一定。</h3><h3> 每逢过年,有好多好多的美味佳肴(🐠🐔🐮羊肉,烧烤炸煎炖食品...),有好多好多的娱乐项目(玩牌、下棋、打坨、反三尖、推玻璃蛋、滑冰...)穿上新衣服,也挺绅士的。没有电视📺看也未必全是坏事,踩高跷、扭秧歌、敲锣打鼓、说拉弹唱,很多都能参与进去。不像现在,只是被动地去看、去接受什么所谓的名家高手,今天一个《辣妹组合》,明天一个《韩流汹涌》,电视一关,脑袋一片空白,留下的全是些“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h3><h3> 小时候的年充满着新奇、期待,也收获着快乐、幸福。我爱过年,我更爱小时候的过年。</h3><h3>我们南街巷2019.02.19(己亥正月十五:) 旺🔥</h3> <h3>饺子就酒,越吃越有;饺子就醋,越吃越富。</h3> <h3>记得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是穿上妈妈给缝制的新衣裳,口袋里塞满各种好吃的;记得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是拿上爸爸从太原给带回的各种各样的小花炮,各种颜色的小气球。在那个年代,在农村的很多孩子是很难玩上这些东西的。(六二压,响应国家号召,妈妈带着我们姐弟回到老家,爸爸孤身一人在太原工作,每年只有寥寥无几的休假,才能回来住上几天。)每年,最高兴的是爸爸从大城市给买回来的小人书,什么《小兵张嘎》、什么《看不见的战线》、什么《智取威虎山》,...太多啦,我们家的书,除了小人书还有许多大部头的,爸爸的医用书,妈妈的裁缝书(妈妈曾是缝纫社的高手),妈妈在太谷(随军家属)和太原时参加过扫盲培训班,小时候也上过几天学,斗大的字也能识几箩筐吧。我记得,妈妈一提起自己的名字来就说,我是立早章那个章(妈妈名字里有个章字)。以及很多小说、杂志等,《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六十年的变迁》、《鲁迅的书,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毛选》、《毛主席诗词辨析》等,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本叫《火花》的杂志,无论封面、内容都有点爱不释手啊。还有一本是有关生育、哺乳方面的宣教书,(爸爸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就当了一名厂医,按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全科大夫。妈妈协助爸爸给职工家属不知接了多少回的产。)配有许多精美彩图,不知怎么让我给发现了,反复看了多遍(这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性的启蒙教育吧,咱们国家这方面做的有些欠缺,急需补课。)</h3> <h3>有钱是成功的,</h3><h3>有权是成功的,</h3><h3>...</h3><h3>但,</h3><h3>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__家庭幸福。<br></h3> <h3>北京大观园</h3> <h3>  那时农村还没有电视(我们村大概是在上世纪1978年大队购买的第一台电视吧,当时,放在一个高架子上的上锁的木箱里,有专人负责管理。1980年代初期的春节联欢晚会大部分村民就是在大队院子里欢度的哦,从抽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开始,一步步走到现在家家户户坐在舒适宽敞、温暖、温馨的大客厅里团圆、守岁,欣赏电视节目,真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进步呐。)。 但有时,老觉得在哪里有点不得劲。哦,是共同参与 的感觉找不回来了 ,热闹的是在电视里,跟你关联有限。 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啊。看来,有得就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哦 。 </h3><h3> 你看这个《知否、知否 》,管它是绿肥还是红瘦 ... &nbsp;</h3><h3> 想想那时,初一街上,我们村主要是表演《踩高跷》,看《扭秧歌》,整个正月里到邻村上下看《社火》、《挠阁》、《舞狮》《舞龙》,看电影、看摔跤...有的年头还要【唱大戏】,我们村就有(北路梆子)剧团。改革开放以来,“搭台唱戏”渐成气候,我从小就特别要好的朋友和他媳妇就是剧团的顶梁柱,朋友英俊潇洒,他妻子貌美如花、唱功了得,《打金枝》里扮演的是老旦。一对金双配、俩个晋剧迷啊。</h3><h3><br></h3><h3><br></h3><h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无论城市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的味道也不断与时俱进。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方面,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熙熙攘攘好不热闹。</h3> <h3>2019年正月宏道镇闹红火剪影</h3> <h3>三河幽谷乐园</h3> <h3>  记得小时候,每当进入腊月,尤其是一过腊八,就显得无比的亢奋。心儿是甜美的,精神是愉悦的,就连走起路来也好像比平时轻快了许多。人们见了面,相互之间话也多了,笑也多了,在凌厉的寒冬腊月里拂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暖风呐。要不说,还是过年好呀。</h3><h3> 吃了腊八粥,各家各户就陆续开始置备年货了。尤其是年食,你家磨粉、蒸馍馍(是磨糜子粉,很多地方是吃不上这种美味的,不是一般说的压土豆粉等),他家做豆腐、摊摊饭,一个豆腐模子不知一腊月要“窜”几十家门子,小手拉磨(磨粉、磨豆腐,据说小磨磨下得好吃。)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白天,大人们还要在队上干活挣工分(有的同志会说,你这不是瞎扯吗?寒冬腊月的干什么去?不瞒你说,农业学大寨,天寒地冻何所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地正热火朝天呐。),不像现在,有事咱们请几天假,那时,无论城市农村,不是可以随便请假的。只有晚上加班熬夜准备过年的东西。记得妈妈她们,一到腊月就更加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给我们姐弟几个纳新鞋(经常的情形是,当我迷迷糊糊半夜起来撒尿时,我家那盏精致的高脚小油灯还在那里亮着昏黄的灯光,{后来有了电灯,【直到上个世纪1980年代中后期还经常拉闸限电呢。】也只用个15W的白炽灯,妈妈晚上做针线活时,一来怕影响我们姐弟们休息,二来也为了靠近亮一些,往往把电灯拉的很低很低。并且,在灯盘上围一圈遮光效果好的厚纸片之类。记得那时除夕夜,人们都想换个大点的灯泡(因为,那个时候户家是没安电表的,平时用电主要靠自觉,当然也有用电规定。大队经常下户稽查,有的人家晚上睡觉没关灯,睡得死,大队组织人员上门稽查把灯泡拧走都不知道。反正是看到谁家灯太亮就去谁家查看。朋友,你相信我说的这些是真的吗?)有时候一个除夕晚上不知要摧几回保险丝,急得大队干部在高音喇叭里喊个不停,也派人下户查看,电工基本不离那个安装有村里最粗保险丝的老杆子待命。},(那时冬日的夜里,窗外经常会传来呼呼的西北风,摇得树枝哗啦啦作响,有时睡得时候天上还有星宿,早上起来推门一看,花白了整个世界,有时有几十厘米厚..:).妈妈披着一件棉袄,仍然坐在油灯前,手里还拿着针线活。我说,妈,你也睡吧。“哦,你先睡吧,我再赶点活”这就是妈妈,我伟大的母亲!一生勤劳俭朴、一生默默奉献。正像我家那盏美丽的小油灯,用全部(毕生)的光亮照亮周围,照亮这个世界...我爱您!我的母亲。...《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时期,当时没有几双鞋是买来的,又有谁能轻易买得起呢?况且,卖的也很少。我爸一双皮鞋穿了近20年,我家婶婶、大娘们,一双皮鞋就在春节期间穿几天,春节一过就束之高阁了。平时人们走个亲戚出个门,皮鞋、围巾等都是借来借去的。)...赶集也是一件大事,我们老家方园三十里有三个比较大的乡镇(那时候叫公社)集市,进入腊月,三个地方的集市分别是1.4.7,2.5.8,3.6.9(阴历)赶集。那时候的集市也比较简单(平时主要靠每个村的供销社购买个油盐酱醋包花布、红糖白糖火柴【道地的平遥火柴】和煤油。家家户户点的是小油灯。我们村条件好,上个世纪1960年代中后期就拉上了电灯,安装了电磨,街上还有路灯,修建了比较大的两座高灌站,村南有几百亩的稻田,靠村的山下有或汩汩而出,或叮咚作响的泉水,有一个麻溏{沤麻用}及旁边的一个硕大的莲花池,每到年前,我已记得大队还要给社员们分几节莲藕。),卖点猪羊肉,干粉(有土豆的、红薯的、高粱加碗豆的),自家自留地(有一段时间自留地也没有,割资产阶级尾巴嘛。)产的东西。整个集市,最大的亮点不外乎,一是卖鞭炮的,卖主不时地给大家就地响一个,引得大伙一阵阵兴高采烈;二是卖年画的,围得是里三圈外三圈的,水泄不通啊!什么《李铁梅》啦、《西沙儿女》啦、《杨子荣》啦 ,《福娃娃骑鲤鱼》啦...更画龙点睛地当属《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比较抢手。我觉得,在那个年代应该没有谁家从来没有张贴过领袖像的吧。跟上大人赶集也是件蛮不错的美差吆,直嫌自己的衣服口袋小,一把黑枣能嚼一路。</h3> <h3>燕郊.梦东方未来世界</h3> <h3>  看着爸爸用一劈两瓣的高粱杆尖(尖上就长高粱穗)熟练的刮着莲藕藕皮,瞧瞧妈妈正和着好大一团面,准备蒸花馍。姐姐正专心地剪窗花,俩哥哥在院子里收拾着、打扫着。这时,我那心里呀,那就甭提啦!甜那甜到了家。家里那盏铁编小灯笼每年可是由我给穿暖衣(相隔糊红、黄俩种颜色)的,行!这就去取小灯笼。</h3><h3> 这就是年的气氛、这就是年的味道...</h3> <h3>老北京糖葫芦</h3> <h3>  所谓的年味,是大鱼大肉的味,也是炮竹旺火🔥的味;是一锅锅热气腾腾馍馍的味,也是一把把糖果瓜子的味。...更是人的味,最是爱的味;更是情的味,最是家的味!……</h3><h3>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随着网络电话、QQ、微信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随意了许多,相距天涯实也咫尺了。什么寄个拜年问候信、贺卡明信片等已成稀缺,或略显老土了。我在天涯,你在家乡,在视频上同步过年。但也似乎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是的,百思不得其解。哦!是那份漫长等待中的焦急期盼、心神不安,是那种书信到手的欣喜若狂、情愫满满。看来,我们以及后来者再也无需挥毫泼墨,一方小邮票已成收藏。家书不再!亲人的笔迹很难看到了。甚至,住在一个城里或相邻村庄,一个拜年电话,一句短信、微信祝福(很多时候还是群发),就大功告成,就万事大吉。“多好的时代进步啊!?”。这种“进步”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些许缺憾。</h3><h3> 我总觉得,年的滋味,是一起过年的人。是情感的输送,是爱意的涌动。快乐在于分享,幸福源于拥有。过年就是分享,过年就是拥有。分享的是彼此间“一年里的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等平常小事”,拥有的是相互间的“一年来的你思我念、婆婆妈妈等生活片段。”。 我窃以为,“年”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在于在哪过,不在于吃什么,穿什么;而在于</h3><h3> 和谁过或者曾经与谁在一起过,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拥有幸福。</h3><h3>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永远留恋的时光——就是与爸爸妈妈、姐姐哥哥们在一起过年。这份美好,已成珍藏版宝典,铭记在我心田;这份珍爱,已融入了我的生命,跟我相随一生。</h3><h3><br></h3><div><br></div><h3> </h3> <h3>回家的路最近、最直、最平坦,回家的路最顺、最美、最心甜。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放心的地方;家是加油的驿站,家是甜蜜的源泉。</h3><h3> 常回家看看,那怕是日理万机、没一丁点儿空闲。张三说:我太忙!很多方面离不开我呀,等我消闲下来再多看。李四说:基本每天给父母打电话哩,他们很好,等他们不能自理了我接他们出来享清福...你可知?!孝是不能等的!</h3><h3> 你多看父母一眼,你就多一份心安;</h3><h3> 你多看父母一眼,他们就多一些心暖。</h3><h3> 只要有这个能力,你就不妨多将父母陪伴;</h3><h3> 只要能挤点时间,你就最好多把父母看看。</h3><h3> 人间多情,亲情最真、最甜!</h3><h3><br></h3><h3><br></h3> <h3>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庙会</h3> <h3>汤圆、汤圆、吃汤圆,老郝家的汤圆大又甜。</h3><h3>家家美美满满,户户团团圆圆。</h3> <h3>老家南街碾子巷小广场</h3> <h3>  常回家看看,这就是牵挂,这就是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表达朴实、感情真挚。家就是你前行中的灯塔,家就是你疲惫时的港湾,家就是你爱的源泉和归宿,家就是你安心的地方!小家我们爱,(大)国家我们更要爱,小家大家一个家!</h3><h3> 年永远与家不分离,家永远与年连一起。过年不是单单要求你必须得回到某一个地方的“家”(如果匮乏了内涵,也许那只是个房子)去。“每逢佳节倍思亲”、“...千里共婵娟”、“...低头思故乡”, …… “你若牵挂,何惧天涯;你若无心,咫尺也寡。”。心在哪,家就在哪!我们就像一只风筝,有时虽然飞得老高老远,但与家相系的那根线永远也不会剪断。</h3> <h3>三河人民公园</h3> <h3>物华天宝同河川,</h3><h3>人杰地灵姑姑山。</h3><h3>山青水秀南河底,</h3><h3>福宅宝院生活甜。</h3><h3><br></h3><h3><br></h3><h3><br></h3><h3>我们南街巷小广场上正月十五垒的旺🔥</h3><h3><br></h3><h3>从东巷口望出去,在落日余晖中那金色一片,就是巍峨挺拔的尧岩山,山东侧就是佛教名山_五台山南麓。</h3><h3>从南巷口迈出去,顺原宏公路(原平市_定襄宏道镇)约15华里偏西南方向就是_五台山机场。</h3><h3>我们村距京昆高速(五台山旅游线或忻阜高速:)约30华里。</h3><h3>在建雄忻高铁(雄安_昆明其中关键首段:)与京昆高速聚成双龙并驾齐驱联络五湖四海...</h3> <h3>  自打从家乡调到大同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养育我长大的村子过个年。但回味起来,哪的年,也没有小时候在家乡过得年有味、滋润、刻骨铭心。我多想穿越时空回到从前,再穿上妈妈做的灯芯绒、提上爸爸买的烟花爆竹,与小伙伴们欢呼着、雀跃着,让心儿自由自在地去飞翔...</h3> <h3>什刹海.银锭桥西</h3> <h3>  小时候,年与年好像相隔的万二八千里,盼过年,那365天好好漫长哦。现在,时间好像也是有意作对,它似乎也在与年龄赛跑,感觉过完年没多久,下一个年头就又翩然而至了,白驹过隙、时不我待额。</h3><h3> 这也怪了,其实也不怪。盼过年时,她扭扭捏捏、总觉得遥遥无期;到了已不怎么渴望过年的时候了,她却快马加鞭、还带点火急火燎地就赶来报到了。</h3><h3> 有人说,现在过年已缺少了许多年的味道。说的也是,也不全是。</h3><h3> 不同年代,年味不同。以前物资匮乏,解决温饱都是问题。记得小时候,最盼望过年和过六一,因为过这两个节时,就可以添置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尽兴玩耍几天...平时吃不上的过年时或许就能吃到,平时舍不得穿得衣服过年时就可以穿出来显摆,尤其那些小媳妇、大姑娘们,三五成群、叽叽喳喳,瞧!你的围巾鲜艳,她的皮鞋铮亮...小伙伴们嘻嘻哈哈、活蹦乱跳,摔个小炮引来无尽欢笑...</h3><h3> 那时候既没有什么智能手机和什么3D影院,甭说微信、抖音了...有得是诺大的、烫烫的北方火炕,一个大炕上有时同时开着几摊子“战场”,这边是热火朝天(攉龙子或炸五锅子:),那边是吵吵嚷嚷(争上游或捉红尖:),在后炕墙旮旯还有几个正针锋相对下军旗或跳棋哩...一壶老茶在大铁炉上烧了又烧、开了又开,一簸箕葵花籽、带皮花生、西瓜籽,吃了再添、添上再吃...转眼间,月儿已经悄悄钻进后山腰!</h3><h3> 不同年代,年味相同。同喜、互贺、感恩、祈愿,团圆、欢聚、祝福、问好。</h3><h3> 听着收音机(或有线广播:)和看着3D影片是一样的美妙,</h3><h3> 视频聊天和见面拉呱、拥抱是一样的澎湃心潮,</h3><h3> 爷爷、奶奶给一毛、两毛的压岁钱与微信上收到几百元的红包是一样的感谢,是一样的美好;</h3><h3> 发个拜年短信(那怕是群发也好,说明咱们还是好友冒泡:)或打个过年好的电话与正月天骑个二八自行车,携儿带女、大包小包走亲访友是一样的囍上眉梢!</h3><h3> </h3><h3><br></h3><h3> 岁月依旧悠悠,年还是那个年。不管千千月、万万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照甜。味由心生,浓淡自知、自品。</h3><h3> 时光本没有冲淡了我们的年味,是我们对年味的要求越来越高,是我们品味的功能在不断地改变,这或许也是“与时俱进”.吧..</h3><h3> 明媚阳光、清流妍花,小桥燕舞、漫步轻歌...刚过除夕、又迎元宵,除夕、元宵幸福平安;除夕满满、元宵圆圆,满满、圆圆年复一年。</h3><h3> 让年味永远飘香!</h3><h3> ...</h3> <h3>三河庙会</h3> <h3>  人们常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每天都跟过年似的。不无道理。不过,这些一般是说吃喝方面(也有穿戴)。要知道,过年不单是一个吃年、穿年、玩年了,她应该是一个辞旧迎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节点。小孩每长一岁,应该更懂事了;少年每长一岁,应该更成熟了;老人每长一岁,应该更知足了。 &nbsp;</h3><h3> 年还是要过的,且要好好的过。不同时期,年的形式有别,内涵也有所变化。但核心永远不会改变,精髓永远不会丢失! </h3><h3> 我爱过年!</h3><h3> 我更爱过心中的年!</h3><h3> ………………</h3><h3><br></h3><h3> </h3> <h3>大观园第二十四届庙会</h3> <h3>燕郊.天洋城四代南门东南向</h3><h3><br></h3> <h3>勤劳门第春常在 吉祥人家庆有余</h3> <h3>红红火火的旺🔥,照亮了人们甜甜地笑脸,照亮了人们美好的生活。</h3><h3><br></h3><h3><br></h3><h3>正月十五烤馍馍</h3> <h3>炮竹声声回响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熠熠生辉的礼花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美好生活的庆典!</h3> <h3>北京国贸商务区</h3> <h3>有一种美味今生难忘,那就叫爸爸妈妈做的年夜饭;</h3><h3>有一种美好永住心间,那就是小时候全家人在一起过大年。 </h3><h3><br></h3> <h3>大观园庙会</h3> <h3>看着那一排排、一串串高挂的灯笼,我的心里就觉得无比激动,爱在荡漾。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家那盏精致的小灯笼,是爸爸从太原带回来的,是给我们姐弟们的小礼物,那盏灯笼里也珍藏着父亲对我们的宠爱。</h3><h3>小时候,一过小年,我就迫不及待地将那盏八角木座的铁丝网灯笼从柜底翻腾出来,擦洗干净,找来红(表示喜庆、吉祥)黄(表示高贵、大气)两种纸张,精心剪成宽约3厘米、长约25厘米的细长条,用浆糊小心翼翼的贴在灯笼的铁丝网上,在其中一格底部预留一能掀起的地方,便于放置蜡烛(从放置小油灯、蜡烛到吊挂小灯泡与时俱进不断演变...)。每当仰望着高挂在我家屋前的那盏高挑秀气、尽显光辉的灯笼,心里犹如吃了蜜一样甜;后来,不管在哪里,每当看到高挂的灯笼,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是想拥抱?是想亲吻?还是想拥有?!因为,所有的灯笼已经幻化成了我家那盏红里透黄、黄里映红的高挂在窗前的灯笼。她永远照亮着我的征程,她永远温暖着我的生命。这就是爱!父母的爱、家庭的爱、岁月的爱;这就是情!养育的情、温暖的情、流淌的情。</h3> <h3>我们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在父母眼里,我们始终都是孩子,仍需要呵护,时刻放在他们心上。随着父母年事渐高,孩子越来越是他们的世界和天下...</h3><h3>如果有点时间、如果有些闲暇,还是要尽可能多去看他们一眼,还是要尽量多给予他们些陪伴。让他们少一些牵挂、多一些心甜,让他们少一些孤单、多一些温暖。</h3><h3>平时如果顾不上,就选择陪他们过个年,十天半月尚好,三天五日也喜欢。</h3><h3><br></h3><h3>老家旧居门前</h3> <h3>什刹海.荷花市场</h3> <h3>红红火火的旺🔥 ,</h3><h3>红红火火的日子。</h3><h3> 每一点跳动的火苗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庆典; 每一股燃烧的火焰都是人们对幸福安康的感恩和期盼。</h3><h3>新春新希望,新年新气象!</h3><h3>...</h3> <h3>这圆圆的、满满的元宵里包含着人们对生活圆圆的期盼、满满地祝福!</h3> <h3>高挂的灯笼,是一团团火红的生命;高挂的灯笼,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h3> <h3>红红的灯笼,散发着吉祥和温暖。</h3> <h3>招财进宝 国泰民安</h3> <h3>古城新貌,古都新颜。</h3><h3>福地宝城,耀眼璀璨。</h3><h3>民族融合,大唐起点。</h3><h3>文化深厚,历史久远。</h3><h3>...</h3> <h3>瑞雪兆丰年,古城迎吉祥。千年古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天下大同赶上了盛世华年。</h3> <h3>今夜,街灯炫目,仿古的牌坊,古典的楼阁,雕花的老窗,不知在向谁,低诉着风情。路两旁,墙院上,檐角边,树枝里,被星星点点的灯火围绕,似银花绽放,璀璨迷人。立于石桥,看往来游人无数,没有香车宝马,却也姹紫嫣红的光影一片。独上高楼,不为谁憔悴,不再寻寻觅觅,只从容地走过,清淡如水,安静如月,低眉浅笑,自在安宁……(来自大同昝女士:)</h3> <h3>每每看到高挂的红灯笼,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约或看到了我家老宅窗前的那盏小巧灯笼...突然就觉得眼前一片红亮、一片温馨、一片温暖如春...然而,往往是与此同时,泪水已 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我是否还能回到——我的童年……</h3><h3>我家那盏红灯笼,陪伴我童年、少年时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新年。她的温暖、她的明亮、她的可爱...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面,永远温暖于我、永远明亮于我、永远可爱于我...</h3> <h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别忧伤相聚欢,十五的月亮十六圆。</h3><h3>浩荡天涯,今夜无眠;祝福大家,幸福美满。</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