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你是否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土地,都有着自己的宿命?中东,地处东方和西方交界的十字路口,在过去近三千年里,帝国的兴衰更迭,文明的冲突交融,宗教的荣辱厮杀,整个欧亚大陆的融合与交汇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注定是世界史上一些最耀眼的英雄留下伟大故事的地方。伊朗,这个至今被世界人民称呼为波斯的地区和民族,在千百年前曾经是中东浓墨重彩的存在,如今依然在这个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的多重魅力,在昔日的包容并蓄里,也在今日的特立独行里,她的历史与现在,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和发现。</h3> <h3>我们第一站是设拉子。这个安排实属刻意,因为古老波斯文明的雄魂,它不在德黑兰,不在伊斯法罕,它应当是在设拉子,在波斯波利斯,它徘徊在居鲁士大帝陵寝的平野荒原间,游荡在大流士大帝宫殿的断壁残照里。</h3> <h3>在距离设拉子30公里的帕萨尔加德,有一片平坦多风的平原,彼时云白天蓝,白月已升,红日未落,平野千里,周围无物,只有这一座宛如隐士小屋的石筑,占据了我们整个视野,极其古朴,极其庄重,无需任何装饰,它的气场压人眼目,这就是居鲁士大帝的陵寝。<br></h3> <h3>请允许我引用较多的文字表达对这位古代亚洲伟大政治家的敬意。2500年前,他缔造了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帝国,他的治国方针与过去所有帝国都不相同。从前的帝国建立在强权即真理的基础之上,他的理念则是外柔内刚,他征服了巴比伦,却对巴比伦本身的信仰极其尊重。他这样宣告“我,居鲁士大帝,万王之王,受命解救一切受奴役之人……”,言出有践,他释放了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允许他们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因此,在希伯来语的《圣经》里,居鲁士大帝是大善人。1917年,英国政府宣布将为犹太人在巴勒斯坦修建定居地,当时在整个东欧,居鲁士的画像和乔治五世的照片被一起陈列。一项仁政在近2000年后仍能收获敬意,极为罕见。</h3> <h3>历史学家这样形容波斯人的统治 “如同一道清晨的薄雾,淡淡笼罩着整个帝国,你能觉察到它的存在,却并不觉得突兀”。希腊与波斯连年征战,可是就连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都说“没有比波斯更包容的民族了”,他们接受一切不同的宗教,甚至吸收被征服者的宗教信仰,他们穿米底人的服饰,用埃及人的盔甲,他们不像后来的罗马帝国,强迫被征服者最终都认同自己是罗马人,在波斯,只要你纳税,守法,没有人会管你。</h3> <h3>这是大流士大帝的陵墓。大流士大帝是继居鲁士大帝之后的一代霸主,他把波斯帝国的版图扩充到印度,还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希腊。当然,此时的他还不知道,经历三次波希战争后,另一个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亚历山大大帝,将终结第一次波斯文明的辉煌。</h3> <h3>大流士大帝的宫殿在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是波斯人根脉所系,也是当时帝国的典仪中心。被征服的各国,从这个门进来朝拜和纳贡,不难想象,都会被一种睥睨天下的霸气和豪气所震撼。</h3> <h3>第三次波希战争结束,波斯告败,亚历山大大帝一把火烧毁了波斯波利斯。可是直至今日,当我们置身这个占地广阔,精心保护的遗址,那些残存的柱墩,台阶,浮雕,仍然清晰散发出雄浑气势。</h3> <h3>希腊人终结了波斯人由居鲁士和大流士缔造的第一度辉煌。时间来到公元三世纪,萨珊王朝开启了波斯的第二度辉煌时期。到了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终结了波斯的第二度辉煌。唐朝收留了波斯的王室,继“丝绸之路”以后,波斯文化和中华文化又有了更深交融。波斯,和我们一样,曾经都是亚洲举足轻重的“大户人家”,两家又曾交往不浅,这是伊朗给予我们的又一种亲切的吸引力。</h3> <h3>阿拉伯人来了又走,伊朗最终仍然是波斯人的国家。只是,伊斯兰教留了下来,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国家后来的走向。由于伊朗高原的地理位置,处于阿拉伯帝国比较鞭长莫及的区域,什叶派作为一个被排挤被压迫的,较之逊尼派更注重思想思辨的派别,与拥有悠远文明,内心不屈的波斯人一拍即合,最终,什叶派在这里开枝散叶,生生不息。</h3> <h3>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伊朗人不是阿拉伯人。波斯被阿拉伯人侵占时,亚历山大没有破坏的文化遗迹都被破坏了。波斯这片土地注定命运多舛,后来又经历了突厥人、蒙古人的入侵,居鲁士大流士那一代的东西几乎被毁得所剩无几,那种异族入侵的伤痛至今留痕。但是波斯人毕竟是居鲁士和大流士的后代,他们极力保存自己的文化,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波斯语,蒙混过关,波斯语因此得以保存。因此,波斯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华文明一样,是世界上少有的数千年延续至今的文明,这,是伊朗又一个独特的引人之处。</h3> <h3>在伊朗,我们看了很多清真寺,它们有伊斯兰教的浓重氛围,又融合了波斯艺术的风情,以一种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我们这些伊斯兰世界之外的游客。</h3> <h3>每一个清真寺都有自己的故事。设拉子莫克清真寺,也被称为粉红清真寺,所有的摄影爱好者,都会喜欢这里吧,光影魅力,奇幻万千。</h3> <h3>我们在设拉子停留了两天,第一天大雨倾盆,第二天雨过天晴,太阳在白云后时隐时现,这恰好让粉红清真寺完美诠释了她的动人之处~等光来,一切大不同!</h3> <h3>流光溢彩,如梦似幻</h3> <h3>莫克清真寺的拱门,有一点残旧,却因为色彩的独特,值得留下记忆的影相。</h3> <h3>亚兹德的聚礼清真寺。什叶派清真寺独有的双塔,高耸入云,指示着所有穆斯林的圣地麦加的方向。</h3> <h3>蓝色基调的神秘花纹,想象匠人是怎样细细描绘,寄托对信仰全部的虔诚。</h3> <h3>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相似的造型,不同的纹饰,每一座清真寺,都独特而难忘。</h3> <h3>仰望穹顶,色彩和谐,富有规律,又繁复多变的图形,引人遐想。</h3> <h3>走走停停,听听故事。恰逢正午时分,祷告的乐声从不远处传来,只觉得我们就是浮光掠影啊,如何能真正理解穆斯林的世界。</h3> <h3><br></h3><h3>========分割线========</h3><h3><br></h3> <h3><br></h3><h3>到这里,我要画一条分割线了。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古迹文物,经由诗意的想象来感怀。而现实,还是要通过吃住行,实实在在来体验。接下来,我要用我所见所历,回答朋友们关于伊朗旅游的问题,“安全吗?”,“吃住舒适吗?”,“有啥好玩的?”,啊,这其实也是我出发之前对伊朗现实的疑问。</h3> <h3>安全吗?我不敢说靠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界地带是否安全,但是在主流旅游线路德黑兰,设拉子,亚兹德,伊斯法罕,完全没有问题。伊朗旅游的安全,体现在人身财物的安心,体现在伊朗人民的热情里。</h3> <h3>设拉子的哈菲斯墓,我们是晚上去的,很多人,男女老少。伊朗人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民族,年轻人喜欢在诗人的墓地约会,家人喜欢在这里相聚。看看这些当地人的笑脸,哪里有一点点不安全的气息?在返回住地的路上,伊朗导游为我们念了一首哈菲斯的诗“你们来到我的墓地/不要哭泣/你们要喝酒欢唱/如果你们的歌声足够响亮/我会从地下跑出来/和你们一起跳舞”。</h3> <h3>著名的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桥。我们专门选择晚上去欣赏它的光影之美。我背着双肩包,走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不停地回应当地人友好的“Hello”,不停地拍照,丝毫没有担心过身上的财物安全问题。</h3> <h3>从低处打上来的强光,强烈的明暗对比,制造出曈曈剪影。当天恰好是情人节,三十三孔桥的一个廊间里,一对情侣正面朝哈鸠河,看见我的镜头,十分友好挥手致意。</h3> <h3>伊朗人和我们一样,非常喜欢拍照,两个女孩子,一支玫瑰花是她们的道具,拍照,看照片,大笑,少女情怀感染人,没有国界。</h3> <h3>拿着玫瑰花正在摆造型的女孩子,宛如油画的侧影。</h3> <h3>这个洋娃娃一样美好的孩子,一家人围着她,爸爸正拿着手机给她拍照。我远远看着,只觉得是一个小小的安琪儿在我的镜头里。</h3> <h3>照完相,爸爸俯身下来,给了她深情一吻。这样的温情时刻,后来我又多次遇见,伊朗的父亲,对孩子特别温柔。</h3> <h3>在三十三孔桥,人流密集,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少年擦肩而过时,跟我说“Hello,where are you from”,分别的时候,他抓了一把瓜子,坚持要我收下。刚开始我有些迟疑,在国内,谁敢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最后我接受了,也吃了。这瓜子,于他,是热情,是纯朴,于我,是信任,是尊重。</h3> <h3>在伊斯法罕已近深夜,我们两个人行走在大街上,沿途很多人,不惧寒冷,在路边吃着宵夜,聚会聊天,除了女人们的头巾,哪里有一点点保守压抑的气息?</h3><h3><br></h3> <h3>可爱的咖啡小吃车,车尾是鲜花与书,伊朗人生活中对美的追求,我觉得是达到较高水平的,这体现在具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常我很少提及旅途中饭店和酒店,但是伊朗,我要说,它的旅游住宿条件超出了我的预期。如果你和我一样,担心这个被美国制裁了30多年的国家,会是一种寒酸落魄的状态,希望我接下来的图文,能打消一点你的顾虑。</h3> <h3>实话说,伊朗很干净,但是街上的建筑,即使在德黑兰,都显得很普通,没有什么吸睛的现代建筑。见我们嘀嘀咕咕,导游淡淡地说“你们到伊朗人家里看看?就知道伊朗到底漂不漂亮”。我们没能去普通人家,但是一路上住的酒店,从不起眼的门面进入,确实都有惊喜。</h3> <h3>亚兹德住的酒店,浓郁的民族风情,兼具园林特色。花窗外面,是客房区。</h3> <h3>左边花树掩映的客房,房间不多,就两层楼,右边是一个花木葱茏的园子,面积不小,藏着几个小餐厅。</h3> <h3>主餐厅有两只神气的鹦鹉,毛色艳丽,我叫它们“吃瓜鹦鹉”,这俩嗑瓜子可比我厉害多了。</h3> <h3>早餐餐厅随手拍窗外,是一片石榴林。伊朗旅游最好的季节是4-5月和9-10月,四月春暖花开,十月石榴挂果,很美。</h3> <h3>晚餐有表演,念诗,唱歌。旁边有几个女孩子在庆祝生日。伊朗不允许女子在公用场合唱歌跳舞,但是女性其实开朗又热情,她们见面会握手拥抱,笑靥染人。正式场合男女见面也会握手,伊朗男性相当有礼貌有风度。</h3> <h3>伊斯法罕酒店也令人难忘。穿过酒店大堂,进入客房区围成的院子,同样是民族特色,更大气,更华丽。</h3> <h3>伊斯法罕酒店的灯。顺便说,伊朗的夜,灯火璀璨,白天所有的平凡,到了夜里,都被灯火变幻成风情万种。这是一个能源大国,电费不到3毛人民币。汽油1元人民币。所有的公共洗手间,不管城市乡村,都有冷热两个水管,什么感应出水,按压出水,这些节水花招,在这里统统不存在的。洗手间宽敞干净,每一个小间,除了常规的冲厕装置,都会另外安装一个淋浴水喉,确保把顽固污物也冲干净。关键的关键是,连这个水喉,也是冷热水两个开关的。</h3> <h3>酒店大堂的地板,瓷砖铺就的花纹,完整的图案实际更漂亮。</h3> <h3>两个电梯门之间的位置,这个特别的挂件是啥?我好奇地打开它的小门,原来是一个小镜子,多么精美而别致。</h3> <h3>大堂里的邮筒,旁边的报纸架上,哈梅内伊又在对美国人喊话了。每天,在每一个地方,街上,酒店,景点,都会看见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画像,无处不在。2月11日是伊朗国内庆祝伊斯兰革命胜利40周年(1979年美国人质危机就在那年),我们在设拉子亲历了当地的游行活动,冷雨寒风中,大堵车。但是如果和当地人谈及他们的宗教领袖,也许有所顾虑不愿多谈,他们会说“我们的领袖经常哔哔的,你们不用太认真”,很有意思。</h3> <h3>德黑兰最新的酒店,相当漂亮,背靠雪山,可以俯瞰德黑兰。现代风格中仍饱含民族风情,本国特色,才是令人难忘与惊艳的因素。</h3> <h3>酒店里很多大镜子,每一面镜子,必有一束鲜花。在伊朗的整个行程,最让我喜欢的就是在每一个酒店的各个角落,以及每张餐桌上,都是鲜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民族对雅致生活追求的自然流露,是文化底蕴和文明层次的一种展示。</h3> <h3>说完住,接下来说说吃。吃在伊朗,这个基本是标配,烤鸡,羊,鱼肉,烤羊腿,藏红花米饭,囊,沙拉。肉食爱好者估计还是可以愉悦地接受的。</h3> <h3>烤羊排就是高配了。在德黑兰吃烤羊排,就相当于在北京全聚德吃烤鸭。</h3> <h3>值得推荐的是藏红花冰激凌,相当美味!伊朗禁酒,不带酒精的“啤酒”,柠檬味,桃子味,橘子味,很受欢迎,味道挺不错。</h3> <h3>吃,对我而言,有一点点不适。所幸行程安排很周到,基本都是当地特色餐厅用餐,就餐环境比食物令人愉悦。</h3> <h3>设拉子有一家很棒的饭店,每一层各有特色,其中一层是传统餐厅,让我们大开眼界。</h3> <h3>坐在床上吃饭,没开吃的时候,是不是感觉挺美的?</h3> <h3>然后上菜了,虽然又是更大一盆的肉肉肉,但是能在那么有特色的餐厅吃,我觉得也还是挺美的。</h3> <h3>然后,吃起来,就是这个画风了……感觉还好吗~</h3> <h3>这是亚兹德古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茶馆,看着是不是像一个小花园?<br></h3> <h3>坐下来歇歇脚,期待着配有藏红花棒棒糖的红茶,真的是旅途中幸福的时刻呢。</h3> <h3>就在我们要离开茶室的时候,几个活泼的女孩子叽叽咕咕地笑着,在隔壁的门后面,掀开门帘的一角,和我们招手致意。</h3> <h3><br></h3><h3>说到好不好玩,一个旅游目的地是不是好玩,估计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对我而言,在皇宫里逗逗小猫,在哈鸠桥拍拍少女,第一次在异国经历山路上突降大风雪,逛逛大巴扎,跟当地人用蹩脚的英语交谈,教好学的伊朗人说中文,这些,都是好玩的事情。<br></h3> <h3>但是最好玩的,一定是和伊朗孩子的亲密接触,那是此行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h3> <h3>在伊斯法罕的四十柱皇宫,这位伊朗少女走到我跟前,问我是否喜欢她的头巾。我说喜欢,她就把头巾取下来要我戴上,然后离开我,示意我戴着她的头巾照相。我明白过来,赶紧把她拉过来,就这样,我们互换头巾留下了这张合影。这使我想到了三十三孔桥的那位少年,那把瓜子,他们就是这样,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来到他们国家的客人的喜爱和热情。</h3> <h3>伊斯法罕广场,世界第二大广场,背景是国王清真寺。一群玩自行车的男孩子,看到我们的镜头对着他们,特意展开小国旗,帅气极了。</h3> <h3>这个小男生,我的镜头一直追着他,他很配合地连着做了几个耍酷的动作,得意中带着一点小腼腆。</h3> <h3>邱邱小姐姐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合影,这位小帅默默地粘上去,乖乖地停在后面,真的是太可爱了。</h3> <h3>这个在伊斯法罕广场踢球的孩子,看见我拍他,没有“Hello”,没有“Where are you from”,直接就是响亮的超酷的一句“Love Iran?!”,实话说,阿姨秒变迷妹啊,这样的孩子,让我想到了刚刚发生的3:0……</h3> <h3>德黑兰的绿宫,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伊朗双方会面的地点。雪山透过疏朗的梧桐树映入眼帘,远离了市区的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心旷神怡。更意外遇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为我们此次伊朗之行画上最愉快的句号。</h3> <h3>伊朗的孩子,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和外国人交流,尽管只会用简单的英语。导游说,这是因为他们很少看到外国人,毕竟,这是一个长期被妖魔化的国家,来这里旅游的主要是她的邻国和少数的几个欧洲国家。</h3> <h3>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些孩子的热情源自缺少见识,他们礼貌而有教养,态度不卑不亢,纯真而快乐,就像不远处的雪山,纯洁高贵,蕴含无限可能。</h3> <h3>我看着这些孩子,我想到的是,他们是居鲁士的后代啊,千万不要低估了他们。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个民族,八年两伊战争,美国,苏联及欧洲国家都竞相把武器卖给伊拉克,这在冷战时期是少有的景象,因为在冷战中,欧美支持一方,苏联必定支持另一方,但在两伊战争中破了例,这表明伊朗几乎遭到全世界的孤立。但是伊朗硬是扛了下来。伊朗的街道上立有很多大幅的人像,那些都是在两伊战争中牺牲的普通士兵,整个国家时时刻刻在纪念他们。</h3><h3>美国制裁30年,对伊朗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最近制裁升级,货币更是迅速贬值,国内物价飞涨3倍,普通伊朗人民却保持着理性,他们是这样说的“我们的政府也有问题,不全怪美国,现在就看政府拿出什么措施,这种状况不能持续下去的,肯定要有所改变”,但是他们也说“看看邻国伊拉克叙利亚,我们需要稳定,所以我们不会再革命”。</h3><h3><br></h3> <h3>伊朗,确实是一个引人探寻的国度,她的“表里”似乎处处透着矛盾,比如你感觉她受制裁,人民生活应该很窘困,可是大部分的伊朗家庭都有两辆车,一辆低档的国产车用于通勤,另一辆好的车用于社交。比如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可是生活必需品还是不可思议的便宜。比如整个社会看似保守,可是很多人都翻墙看外面的世界,谷歌、脸书、Instagram都能用,通信网络覆盖挺不错。比如她的对外强硬,人民却是清醒理性热情好客……</h3><h3>同团都是资深旅游达人,有的人已经走过80多个国家了。为什么要来伊朗以色列这类国家看看?团里的深圳大学的王教授总结得好:“每一个国家都值得去看看,但是,不是很多的国家都会超预期,而伊朗,是能给你带来超预期体验的国家”。是的,就是这三个字,超预期!</h3><h3><br></h3> <h3>对了,最后说一句,伊朗和以色列一样,旅游也是“另纸签”,所以不必担心在护照上留有痕迹。呵呵,多么贴心的两个敌对国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