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古镇怀古游

越来越好

<h1>  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h1><h1> 枫泾镇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元时相传有渔夫见白牛浮出水荡,故曾名白牛镇。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枫泾古镇区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br></h1><h1> 图为枫泾古镇入口处牌坊</h1> <h1>  枫泾古镇街景</h1> <h1>  枫泾自立市以来就南北分治,分属两个不同的疆域,最早可追溯到吴越之界,后为浙江和江苏两省之界。由于江苏为吴国故地,浙江为越国故地,所以此河也被称为"吴越界河",北属吴,南属越。1951年3月,全镇才统属松江县管辖。1966年10月起至今,划归上海金山县(现金山区)管辖。</h1><h1> 站在界河桥中央,两脚分踏吴、越故地,瞑目遐思,分明感受到了那远古沧桑、波澜壮阔的厚重历史,耳畔仿佛隐隐传来金戈铁马的铿锵和嘶鸣……</h1><h1> </h1> <h1>  这座雕塑端立于古界河越国一侧,我把它的名称戏称为《爱之旅一一吴越一家亲》。世上沧海桑田、弹指越千年,彼此视若仇讎的吴、越先民们早已仗剑远去,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他们在冥冥之中仍彼此怒目相对、恨意难消,然而他们可曾料到:他们的后裔却早已融为一体,男婚女嫁,相亲相爱,其乐淘淘。遥忆当年,吴、越先民们可是凭河对峙,隔着几能一蹴即至的浅浅一衣带水,日复一日地夜不解甲、枕戈待旦的呀。一念至此,真替他们感到悲催!</h1><h1> </h1> <h1>  古镇随处都能让您体味到饱含悠悠水韵的独特江南风情。陶醉在枫泾的青石、绿水、粉墙、黛瓦之间,耳畔萦绕着软侬吴语,个中韵味不是游览北方的仿江南建筑能夠企及的。那是一种难以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震颤,或许还包含着阔别游子的丝丝乡情。这种心灵感应,只有喝江南水长大的人才能体会。</h1><h3><br></h3><h3></h3> <h1>  《枫溪人家》是一家隔河而立的菜馆。面街背河,苔藓朵朵的岸砖、彩绘斑驳的雕花楼板、古色古香的花格门窗、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以及遒劲饱满的墨书鎏金大字匾额,交相辉映,洋溢着古朴、典雅、沉稳而厚重的文化气息。</h1> <h1>  亲水人家的腊梅开得蓬蓬勃勃,金灿灿一片,召示着春天的到来。</h1> <h1>  《醉枫楼》也是对岸一家临街凭河古色古香的菜馆。</h1> <h1>  唐杜荀鹤 《送人游吴》诗曰:</h1><h1>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h1><h1>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h1><h1>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h1><h1>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h1><h1> 虽说此诗描述的是苏州风貌,但也正是对枫泾风情的真实写照。</h1> <h1>  耸立桥头的酒家</h1> <h1>  古镇水道纵横交错,得舟楫之利,水上交通和运输有时比陆路更为便捷。</h1> <h1>  " 欸乃一声山水绿",嫩黄的柳叶绽放枝头,春天加快了来临的脚步。</h1> <h1>  春寒料峭,但装扮街景的鲜花却已开得姹紫嫣红,让人陶醉。</h1> <h1>  枫泾的厚重文化气息植根于古镇的优良文化传统。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历史上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  </h1><h1> 《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系清乾隆年间要臣谢墉在家乡枫泾南镇的内宅一一"金圃宅第",因谢墉号金圃而得名。</h1><h1> 宅第南墙外,立有状元、进士、举人三个牌坊。坊上分别镌刻着出生枫泾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左边的墙上雕刻有21位枫泾历史上三品以上官衔的人员。这一长串古代读书人的名字,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结果,枫泾农耕文化的缩影、地灵人杰的历史见证。</h1> <h1>  长廊上悬掛的本地名人沈蓉城像</h1><h3></h3> <h1>  吕吉人画馆</h1> <h1>  朱学范故居</h1><h3></h3> <h1>  张慈中书籍装帧设计艺术馆</h1> <h1>  江南水乡婚俗馆</h1> <h1>  在馆门口拍的片子</h1> <h1>  馆外传说中的月老塑像。月老手持的是"姻缘谱“。您的另一半,便是月老根据这《姻缘谱》来给您牵的线。</h1> <h1>  图为走街串巷表演当地婚俗的"迎亲队伍"。令我不解的是,为何没有花轿,也没有迎亲的喜庆乐班?而只有锣声,那动静听上去和电视剧里古代官员出巡时的鸣锣开道毫无二致,有点煞风景哦。</h1><h3></h3> <h1>  春节期间来凡间散福的财神老爷 </h1> <h1>  古镇民情纯朴。枫泾致和桥东有白场,场中有亭名‘得泉’,亭中一井,亭外六井,北斗排列,井亦称‘得泉’。相传明时居民顾文昺垦地得钱,见旁有湮井,即以所得,傭工濬之,以利乡人,俗称得钱井,又名得泉井。</h1> <h1>  人民公社旧址</h1> <h1>  论及文化,自然不能不提一下枫泾的食文化。枫泾素有“吃镇”之称。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美食,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枫泾古镇最著名的美食有四种,号称"枫泾四宝,它们分别是:百食不腻的 “枫泾丁蹄”;极具有神秘色彩的 “枫泾状元糕”;穿越历史长河,经久不衰的 “枫泾豆腐干”;有沪上唯一优质黄酒之称的 “枫泾黄酒”。</h1> <h1>  丁蹄,即“丁义兴”熟食店特制的“红烧猪蹄”,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因店主姓丁,故名“丁蹄”,为“枫泾四宝”之一。枫泾丁蹄的烹饪制作技艺体现了“海派”特色,1915年,北洋政府选定“枫泾丁蹄”赴美国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2007年,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获上海市著名商标;2011年,国家商务部重新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同年获“上海市特色旅游食品”称号。<br></h1><h1> 图为《枫泾丁蹄非遗文化展示馆》。馆左侧即为"丁蹄"作坊。</h1> <h1>  图为丁蹄手工作坊</h1> <h1>  除"枫泾四宝"外,枫泾最有名的“阿六烧卖”铺子开在古镇市河边的枫溪长廊上,紧邻张家桥。</h1><h1> 图上左侧为阿六烧卖所在的长廊。</h1> <h1>  尽管店铺不大,可平时每天都能卖出300—500笼,春节期间更是每天卖出1200笼。来枫泾游览的头天晚上,在电视上就见识了这家烧卖铺。当天中午我们在这里品尝了烧卖。</h1><h1> 烧麦又称烧卖、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食品,历史相当悠久。明末清初它起源于北京,先在京、津之地流传,称为"烧麦",尔后流传至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一带,又被叫做"烧卖 ",例如此地的"阿六烧卖"。南北方的烧麦在制作材料和方法等方面实际有很大差异。北京由乾隆皇帝赐名的"都一处"烧麦,更是冠绝天下哟。</h1> <h1>  阿六烧卖每笼十个,13元,是鲜肉冬笋馅,皮薄馅大,汤汁饱满。品味之下,笔者感觉馅料含猪油渣的味道。</h1><h1>  阿六烧卖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配方一直在家族内部传承。现店主在家中排行老六,故名“阿六烧卖"。</h1> <h1>  阿六烧卖铺还兼营多种汤面和馄饨。我们要的是荠菜肉馅馄饨,每份十只,个头不小,才10元。</h1> <h1>  古镇最突出风情就是河道纵横。既然水网密布,自然就桥梁众多,因此枫泾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枫泾古镇的石桥,种类据说至少有一、二十种。沿河绿树成荫,水巷幽静;39座古石桥横跨河上,其中元代所建1座,明代所建11座,清代所建21座。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00年历史。<br></h1> <h1>  著名的枫泾三桥丽景无双。枫泾三桥指的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三桥首尾相连,串起了岸上的茶楼和长廊,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沿河景观。<br></h1><h1> 图为竹行桥</h1> <h1>  在竹行桥上留影</h1> <h1>  北丰桥</h1> <h1>  清风桥</h1> <h1>  顾名思义,"三桥里"得名与"枫泾三桥"有关。</h1> <h1>  这座最早建于明代后期的石拱桥名泰平桥,是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h1> <h1>  站在桥上,沿河两岸的长廊盛景和河上往来的舟楫,一览无余,尽收眼底。</h1><h1> 图上左岸是来途走过的长廊小吃一条街。前行下桥就是彼岸的和平街街市。<br></h1> <h1>  说起桥梁不能不提长廊。枫泾长廊小吃一条街绝对是枫泾最引人入胜的景致。它在元代为商业长廊,达到800多米长。如今,修复的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北至竹行桥,连接生产街长廊。以前这里曾经是吴越两界最繁荣的商业街。窃以为,模拟江南水乡集市的颐和园苏州街水上宫市,与之相比,可就判若云泥了。</h1> <h1>  古长廊,饱含浓浓人情味的典型江南水乡建筑,可谓江南一绝。枫泾长廊全长268米,在江南现存长廊中几乎首屈一指。长廊里侧是店铺和民居,外沿是连通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市河。市河在镇区内全长1200米左右,主水源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蜿蜒而下,最终注入黄浦江。长廊华美而实用,有道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本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极大方便。</h1> <h1>  长廊上游人如织,一边赏景一边品鉴美食。</h1> <h1>  长廊上的饭馆在廊上摆放的饭桌和条凳。</h1><h3></h3> <h1>  意外在长廊小吃一条街对岸河边的渔船上发现了数只棲止的鱼鹰。这鱼鹰学名也叫鸬鹚。训练鱼鹰捕鱼是国人传承数千年的绝技。由于时代发展,捕鱼工具越来越先进,导致这项技艺已濒临绝境。原来,这是一项景区在假期进行表演的旅游项目,旨在继承和传扬古老的鱼鹰捕鱼技艺。表演者和鸬鹚是古镇旅游区特意从外延请的。可惜,时机不湊巧,未能一饱眼福。</h1> <h1>  图为与长廊内侧相接的一个街巷上开设的竹器店。店铺里里外外,到处摆放和吊掛着各式各样的家用竹器。</h1><h3></h3> <h1>  看到这竹篮不由顿生亲切之感,在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家家户户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是家庭主妇们每日清晨去菜市场(上海人叫"小菜场")买菜时的必备之物,儿时没少和它们打交道。很遗憾,如今在上海人的家庭中,它们已经芳踪难觅了。</h1> <h1>  表完长廊,让我的话头再回原地,从泰平桥说起。</h1><h1> 图为泰平桥脚下卖油炸臭豆腐的食摊。看着这张图片想起当日的情景,感觉隔着手机屏幕都能闻到那股刺鼻的异味。无福消受啊,啊,啊。</h1><h3></h3> <h1>  长廊对岸和平街上的特色食品商铺</h1> <h1>  枫泾古戏台建在城隍庙广场上,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h1><h1> 这座戏台是重建的。重建后的古戏台面宽6.4米,进深4.4米,舞台面积28平方米,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古戏台上将常年为游客演出各档传统经典的戏剧节目。</h1><h1><br></h1> <h1>  古戏台临水一面。</h1> <h1>  穿过窄窄的和平街,越过古朴的清风桥,游兴正浓,突然发现时光不早,我们的游览不得不戛然而止,可是,还有许多景点没有涉足呢!彷徨再三,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恋恋不舍地悻悻离去。再见吧,枫泾古镇,落下的景点,下次一定会补上。</h1> <h1>  游枫泾古镇有感,录古人诗词以舒怀。</h1><h1> 其一:</h1><h1> 《人人尽说江南好》</h1><h1> 唐·韦庄</h1><h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h1><h1>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h1><h1> 其二:</h1><h1> 《陌上花》</h1><h1> 宋•苏轼</h1><h1> 陌上花开蝴蝶飞,</h1><h1> 江山犹是昔人非。 </h1><h1> 遗民几度垂垂老,</h1><h1> 游女长歌缓缓归。</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