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故事梗概</h3><h3>该剧以1958年至1964年我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最艰苦的开创阶段为背景,根据基地建设初期的基本史实和当年马兰人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虚构了基地保障部长何玉山、工兵团长徐远征、研究所某室主任项怀瑾等人物,以这些人物为主线,讲述当年马兰基地基层指战员、科技人员及其他们的子女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大漠中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由此发生的传奇经历、奉献牺牲和情感故事。</h3><h3>一、接受任务、挺进大漠。上世纪五十年代美苏进行核竞赛,美多次扬言要对我实施核打击。为打破其对我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张司令员奉命在我国的大西北组建核试验基地,他提出要他的两个爱将何玉山(在军委某总部任职,绰号何老抠)、徐远征(在北京某军校任职,绰号徐大炮)。何玉山接到命令,离开两个爱子何建国(哥哥)、何建军(弟弟)和怀有身孕的妻子林王洁(北京某部队医院军医)。徐远征在新婚之夜与妻子林儒丫(北京地方某小学教师)不辞而别。何玉山在华北某地接管了一支最后从朝鲜归国的志愿军部队。徐远征在北京郊区某火车站登上了载着这支部队的军列。他们到达甘肃某地,见到张司令员,并与先前从商丘抵达的部队会合。张司令员命令何玉山、徐远征率领部队进入新疆,挺进罗布泊无人区,寻找试验场区。部队在大漠中行进数百公里,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试验场区,并在开放有马兰花的地方安营扎寨,张司令员给基地起名叫马兰村。此时何玉山的妻子林玉洁生下了女儿何建英,何建国、何建军思念自己的父亲。徐远征的妻子林儒丫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辞而别,而林母认为女婿不义,对他产生误解。与此同时,留学归国的部队科技人员项怀瑾和妻子李一婵分别接受秘密任务,要求"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二人告别,将女儿丽萨(项楠)寄养在林玉洁家。</h3><h3>二、绝地求生、扎根戈壁。部队在马兰安营扎寨后,基地召开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张司令员宣布了这支部队的特殊任务,即隐姓埋名,搞核试验基地,指战员们群情激昂。何玉山、徐远征被分别任命为基地的保障部长、工兵团长,肩负起基地建设的艰巨任务。为了使部队在戈壁上"安下心、扎下根、落下户",上级决定将干部和科技人员家属接到基地,何玉山、徐远征、项怀瑾三个家庭先后在马兰团聚。部队在远离内地、交通十分困难和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开始了基地试验场区和生活区的开发建设。围绕工程施工、科研保障和缺水断粮、战友牺牲等,何玉山与徐远征、项怀瑾、李一婵既发生种种矛盾,又在严崚困难面前互相支持,展现感人肺腑的战友之情。面对小儿子何建军被风暴刮丢、小项阳严重营养不良而夭折,何玉山与妻子林玉洁、大儿子何建国之间,项怀瑾与妻子李一婵、女儿丽萨之间既产生了种种感情纠葛,又在国家大义与亲人生离死别中艰难选择,形成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何建国、丽萨等从内地大城市来的孩子们,在茫茫大漠中,既与大人们住帐篷、战风沙,又因出于童心和好奇,钻龙卷风、大漠历险走失,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千难万险,战胜种种困难,付岀了牺牲奉献,终于在千里大漠中生存下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扎下了根。</h3><h3>三、义无反顾、完成使命。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基地的一些科技人员和指战员调离马兰,丽萨和母亲李一婵也返回北京,孩子们依依不舍告别。何玉山、徐远征、项怀瑾深知在马兰扎下根的艰辛和没有自己的核盾牌就要挨打的道理,他们强烈要求留在马兰不走。在各方面支持下,中央决定这项事业不仅不能延缓,还要加快推进,核试验进入倒计时,各项工作空前紧张地开展起来。何玉山、徐远征、林玉洁、项怀瑾、李一婵在特种工程建设、安全防护分队组建、科研工作保障、千里大漠保卫巡逻等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发生种种矛盾纠葛、有的付出了生命代价。何建国、丽萨等孩子们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独立生活,并千方百计慰藉积劳成疾、生命垂危的丽萨母亲李一婵⋯⋯,与大人们同甘共苦、经历艰苦磨难和锻炼。这一切都在改变着这三个家庭的命运,也最终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他们终于看到了照亮罗布泊大漠比太阳还亮的光芒,听到了震撼千里戈壁犹如春雷的巨响!</h3><h3> 白 石</h3><h3> 2015年1月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