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过大年】2019年春节

梅姐在路上

<h3>阳台上的腊梅花开了,离过年不远了。</h3> <h3>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国人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掸新”。Jason还算给力,杭州回来就帮我干活。</h3> <h3>过年最重要的就是回家。儿子回来看娘,娘再带着儿子去看娘的娘😄<br></h3> <h3>温暖回家路,把福带回家。</h3> <h3>Jason两岁的时候,我放弃了沈阳大学老师的工作,来到了温州。当时Jason的小娘娘来机场接我们,今天又是她来送我们。转眼25年过去了,侄子己有1.88米高,她望着侄子特别开心😊</h3> <h3>华晨宝马工厂年前的最后一次参观让我们赶上,可惜只有一个参观名额,唯有帅哥去了。</h3> <h3>换上宝马的工装,人看着还挺神气😎</h3> <h3>帅哥去宝马工厂参观,我一个人出去遛遛。</h3> <h3>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工人村”。</h3> <h3>这些最熟悉不过的红砖房,应该是重新粉刷修缮过的。</h3> <h3>“工人村”是1952年按照前苏联建筑风格建设的大型工人居住区。住宅基本上是沿道路围成一个大院。高中有很多同学家就住在这儿,现在拆的只剩下32座楼了。</h3> <h3>为了纪念那段历史,政府特意留下“工人村”一个院落,并将它修建成历史文化街区。现在也是3A景区了。</h3> <h3>少数建筑楼群保留着,它己成为辽宁省重点保护对象。</h3> <h3>“工人村”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铁西工人居住地沧桑变化的一个缩影,是铁西工业文化遗存中一笔宝贵财富。现在特意建了一个生活馆供人参观。</h3> <h3>不巧的是临近过年,生活馆己关门放假,有点小遗憾。</h3> <h3>从“工人村”走到十三路兴顺街,看到工业大学南院正被拆。站在昔日的校门口,听保安说是18年12月开始拆的。北院十几年前就拆了,地皮卖给了万达,想不到的是今天连南院也没了😞 这里有我太多的回忆与过往,幼儿园和大学我都是在工大读的......</h3> <h3>站在这一片废墟上远眺,不远处灰色的高楼就是我30年前的家。当时不知道是不是沈阳市最高的楼,至少是铁西区最高的了。高低错落,共19层,用今天流行的话说那也是电梯房。哈哈,姐姐我30年前就住的是电梯房哪😎</h3> <h3>过年就是回家,回家就是三代同堂。Jason和好公玩游戏时,好公得用放大镜看了😀</h3> <h3>每次一回家老妈就不停地忙这忙那,为我们张罗这个吃那个吃的,人也累坏了。Jason给她按按肩膀,她直说按的好,舒服舒服。</h3> <h3>好婆问Jason,你还记得小时候好公领着你走路去兴华小公园吗?那时好公说现在是我领你走,以后我老了就是你领着我走了。光阴似箭,现在就应验了那时的话了。</h3> <h3>好公从小就宠Jason,Jason和好公的感情也非常好。</h3> <h3>那家老院子以东北菜著名,有好多家分店,也算是一网红店了😄</h3> <h3>吴大很够意思,每次我们回去不管几点的航班,她都是车接车送,还请一大家子去饭店聚餐。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年以来,她不仅要照顾90多岁长年卧床的公婆,还要照顾我和她的爹娘😃把本应我该尽的孝与责任都独自承担了,让我没有牵挂地在温工作与生活👍</h3> <h3>典型的东北菜小鸡炖蘑菇😛</h3> <h3>抬着轿子上菜,挺新鲜。来个视频纪念一下。</h3> <h3>锅出溜,这菜名有意思吧</h3> <h3>五彩大拉皮,东北菜的象征😃</h3> <h3>这个视频拍的不错,点个赞👍<br></h3><h3><br></h3><h3></h3> <h3>除夕,老爸老妈带着我们去二姨家吃年夜饭。</h3> <h3>不止是厨房里忙着,这边似乎更忙乎😊</h3> <h3>年轻人玩桌游,中年人指导老年人学习手机新功能。</h3> <h3>吴教授性格很好,你们烧菜爱怎么忙就怎么忙,我不参和,到点开席我上桌吃就是了😃</h3> <h3>满满的一桌南北混搭菜,是87岁的二姨一手操办的。二姨身体不错,每天去游泳馆游1000米,菜做的很好吃,家里的大勺一直是她把着。姐夫胡工和外甥小胡博士虽然也很会烧菜,但至今还没有机会施展才华😜😃</h3> 幸福的一家人<h3><br></h3> <h3>午夜12点,钟声敲响,鞭炮齐鸣,猪年来了,大家诸事顺利😊</h3> <h3>12点吃饺子喽</h3> <h3>年初一的早上,还是“年轻人”的85后二姨、老爸、老妈带着我们去给101岁的邬家长辈三奶奶拜年😃</h3><h3><br></h3> <h3>三奶奶今年101岁,头脑非常清晰,眼睛也不花,还能看报纸。耳朵有点背,听不太清时,就用纸笔给她写。</h3> <h3>101岁的三奶奶和87岁的二姨,耳朵都有点背,听她俩对话很有意思。</h3> <h3>你们说你们的话,我和弟弟玩会儿。</h3> <h3>右边是二姨家的平姐。小时候家里的大人被打成臭老九下放到农场,平姐天天接送我上托儿所。沈阳冬天很冷,经常刮大风,她领我回家的路上我总喊冷,不肯走。她只比我大5岁,我又这么胖,她根本背不动。她就面对着我,拉着我的手自己退着走,用身体给我挡风。这事儿至今我都记着,这样的姐妹情不是谁都有福能体会到的👍</h3> <h3>我们的巢服😄</h3> <h3>看把老妈给乐的😊</h3><h3><br></h3><h3></h3> <h3>吴教授家初一的新年酒开始了,今天按照温州人的习俗,菜一个个上。吴大当大厨,我当二厨。<br></h3> <h3>食材不错,好多是闺蜜大年二十九从大连顺风快递来的,又鲜又活。</h3> <h3>蚕蛹高蛋白,他们都不喜欢吃,只我一个人爱吃😂</h3> <h3>初三是春节回来最冷的一天,太阳挺好,上街去看看。</h3> <h3>去年回来就想到工业博物馆参观,没去成。明天就要返温了,今天无论如何得来看看。博物馆位于卫工北街和北一路交汇处,2012年开馆的。</h3> <h3>这是我国第一家以工业为主题的展览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这两个第一极符合沈阳作为共和国长子及东方鲁尔的地位。<br></h3> <h3>博物馆很大,是铸造厂厂房改建的,馆也很多,可惜4点就关门。我们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参观时间,重点看了通史馆和铁西新区馆。</h3> <h3>郝建秀,小时候就听老爸老妈说过的。纺织工人出身,发明了细纱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因此也出了名。保送上了华东纺织工学院棉织专业,和老妈成了大学校友,后来她当了纺织部部长。</h3> <h3>东北工业曾是全国闻名,是我国老工业基地。</h3> <h3>当年的机器上还写着抓革命促生产呢。</h3> <h3>小时候经常看到的宣传画</h3> <h3>文革时期的工厂设备标牌</h3> <h3>历史的烙印</h3> <h3>铁西百年记忆。离闭馆时间很近了,我问保安铁西馆怎么走?保安竟对我说你去看汽车馆吧,铁西馆你看不懂,你不懂铁西历史😀 他哪知姐姐我好夕也在铁西混了二十多年呢。</h3> <h3>铁西的工厂很多,很多大工厂都是一家几代人在里面工作。很多厂区都有铁道,有职工大学和职工医院,子弟小学就更不用说了。工厂里食堂、浴室、礼堂也都是应有尽有的。铁西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和“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枚国微就是在铁西生产的。</h3> <h3>这四个屯俺有两个熟悉的</h3> <h3>博物馆参观回来,小高给我们做意大利面吃。她遗传了她妈勤劳能干,憨厚朴实的传统。</h3> <h3>姐夫老高家的亲戚从吉林来带了些土特产,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吴大说见面分一半🤗非得给我们带回来。</h3> <h3>不管多冷的天,老爸都要亲自送我们到机场。还得陪着办手续。</h3> <h3>再见了,我的亲人。</h3> <h3>忙碌一年,只为那扇暖窗;咫尺天涯,只隔一纸机票。无论在哪,团圆就是家,爸妈在的地方就是家~</h3><h3><br></h3><h3></h3> <h3>初五晚上回到温州,初六召集几个姐妹家团聚,做舅婆的早早把红包备起😃</h3> <h3>温州人的习俗,过年要给小朋友们准备些伴手礼,用红袋袋套起,喜庆点。</h3> <h3>大桔大利,六六大顺</h3> <h3>Jason也是当叔叔的人了,过年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不少游戏。</h3> <h3>Jason陪小孩子玩还挺有耐心,你看4岁的琪琪听得多认真。</h3> <h3>正月温州酒店20人一桌的大包厢非常难订,但是家人就一直不喜欢分两桌吃😄</h3> <h3>家里的帅哥美女颜值都挺高。</h3> <h3>初七大家都要上班,散的早点。似乎还没尽兴,换个地儿继续走起。<br></h3> <br><h3>蔡老板听说我们在啤酒屋泡泡呢,冒雨赶过来一聚。</h3> <h3>年过好了,初八一早,后备箱装着妈妈满满的爱上班去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