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提起马金凤老师,大概上了些年纪的人都知道。她的一出《穆桂英挂帅》响彻神州大地,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愈加高亢清亮;她是豫剧六大名旦中(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唯一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整整80年,这朵“洛阳牡丹”一直灿烂盛开,她创立的豫剧马派“帅旦”艺术如今薪火相传,成为跨世纪的民族艺术瑰宝。</h3><h3> 2004年6月1日晚,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艺术团在我市宋城剧院举行“万家灯火平安夜”消防巡演。</h3><h3> 记得这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与市民政局的领导商谈救灾上的事情。突然,市消防支队副支队长邢明典同志打来电话,说是中午请我陪马金凤老师吃饭。</h3><h3> “马金凤?”我的眼前一亮,却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不是那个'穆桂英'?”对方语气肯定地说:“是的,就是她!马老师就是来参加今晚的演出的。”嗬,她可是位驰骋舞台数十年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大师级人物啊!要我去陪?我有些犹豫。可能对方见我没有作声,便急腔急调地说:“你必须得来,因为这是工作上的事儿。”这就是军人作风,甩出来的话硬邦邦的,砸在你身上连躲也躲不掉。况且我也没法躲,毕竟我是协助副市长分管公安消防工作的,去就去吧!</h3><h3> 马金凤下榻在当时位于南京路上的大富豪酒店。我走近马金凤,双手紧紧地握住这位闻名遐迩的大艺术家的手说:“马老师,您好!欢迎您到我们商丘来!”马金凤摇了摇头,说:“这话儿见外了,咋你们商丘?我这可是回家来啦!”一副标准而亲切的河南腔,引得满大厅的人笑起来。</h3><h3> 马金凤看上去精神很好,思维敏捷,非常健谈,谈吐之间不乏幽默风趣,衣着打扮相当朴素,分明是普普通通的一位老者。一时间,存留在脑海中那模模糊糊的记忆逐渐变得清晰、真实起来。</h3><h3> 以前我从来未与马金凤谋过面,只是在荧屏上见过那位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聆听过“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领三军”那豪气冲天的优美唱腔。今天,我终于有幸走近了马金凤,目睹了这位82岁老人充满活力的风采。</h3><h3> “马老师,您可谓是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啊!”的确,我说的都是实话,一个字也不假,且发自肺腑。</h3><h3> “你又见外了,咱都是自家人。自家人就别说这话了,听着也不得劲。”</h3><h3> 也许见我对“自家人”这个词有些疑惑,马金凤老师就解释说,她出生在山东曹县,8岁时随父亲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演员马双枝为师,解放初期来到商丘,加入了商丘地区豫剧团。1956年,她去了洛阳,出任新成立的洛阳市豫剧团团长。</h3><h3> “我在商丘工作、生活了6年,这就是我的家呀!”谈起“家”来,马金凤老师非常兴奋:“变化太大了,现在根本就认不出来啦。原来的火车站那条街上只有两三家卖饭的,我常到那儿吃面条,那时候还没有烩面哩。”马金凤的一番话,又引得大家开心地笑了起来。</h3><h3> 席间,马金凤特意安排酒店经理,给她做一碗“疙瘩汤”。</h3><h3> 坐在对面的一位上海籍餐厅经理听后满脸疑云,任凭旁人给她解释了半天,愣是没弄懂啥是“疙瘩汤”,只是一个劲地说:“没见过,没喝过。”</h3><h3> 这时,突然有人问了一句:“马老师,您和毛主席合过影吗?”</h3><h3> 闻听此言,马金凤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给我们讲起了这样一件事:那是1958年11月份的一天,毛主席在看罢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出后,有人提议能否和毛主席合影?经过逐级请示,毛主席同意了,但提出一个条件,即不准喊“毛主席万岁”,否则就不照(那时毛主席是极力反对搞个人崇拜的)。剧团的人答应了,大家摆好了姿势,专等和毛主席合影了。谁知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演员匆匆忙忙地从外边跑了过来,见此情景,这位演员激动了,于是高喊一声:“毛主席万岁!”这一喊不当紧,毛主席不高兴了,嘴里说着“不照了,不照了”便把一帮人撂在那儿径自走了。</h3><h3> “真是遗憾,没有和毛主席合成影。”马金凤一脸的无奈,大家也跟着一阵惋惜。</h3><h3> “疙瘩汤”端上来了,满满的一大碗。马金凤边喝边说着:“好喝,这比啥都好喝!”看来,她与这河南人喝了一辈又一辈的“疙瘩汤”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h3><h3> 是啊,正是因为马金凤有着一种将艺术根植于黄土地和人民之中的朴素情感,她的艺术生命才会青春常驻,她的“穆桂英”艺术形象才会经久不衰!</h3><h3> 临别时,我握住马金凤的手再三地说:“马老师,欢迎您再到商丘来,商丘人民喜欢您,商丘的老百姓最爱看您的戏。”</h3><h3> 马金凤笑了:“恁啥时候叫我来我就来,我连剧团一块带过来。”</h3><h3> “请”不说“请”,说“叫”,这就是真实的马金凤,这就是从咱商丘走出去的“穆桂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