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的母亲与“沂蒙山”《红嫂》致敬!

Henry

<h3><b><font color="#010101">  二零一八年国庆节后,驱车前往孟良崮,顺便去了红嫂纪念馆。</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关于红嫂,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印象就较深刻了,源于家乡的记忆。十三岁那年,父母亲第一次让我(本来是由大哥送一程,结果是全程)回老家沂南看看,亲人、乡亲、山村、石屋、山脉、河流,所闻所见,都是故乡的味道,是“根”的冲击和烙印,留在了脑子里。</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虽然以后断断续续又回过老家几次,但都不如初次印象之深刻,其中原因之一是在老家的依汶镇对我姑父(当时是依汶镇税务干部)的认识,唯一的姑姑当时居住在岸堤镇。姑父陪着我和大哥爬上了北大山、看了仙姑洞,讲了红嫂的一些情况,如哑,不会说话、由于家里贫穷,给人看墓地、用乳汁救伤员等,引发了对红嫂的认识。</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红嫂名叫明德英,丈夫李开田。我的姑父李开仁,与李开田是亲叔伯兄弟,祖籍居住在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在红嫂纪念馆,认真观看、印证了馆藏资料,之所以用印证,是与过去姑父以及姑表妹所说的一致性做了比较。</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font style="">  </font><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我问了停车场的服务人员,也是本村的村民了。为什么不在明德英居住的横河村修建红嫂纪念馆?他说,横河村离这里有七、八里路,但还得往大山里走,修路不好修,环境也不如这里。常山庄村,基本还保留着抗战时期的原始风貌,缘于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网摘)。故,与附近的红色影视基地一起建在了这一片。</font></font></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展室内外充分体现了沂蒙山村民居的原始风貌。</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明德英出生在沂南县岸堤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岁时因病致哑。25岁时,嫁给了马牧池乡横河村比她大20岁、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贫苦村民李开田。乡亲们帮这对苦命夫妻盖了个勉强遮风避雨的“团瓢”……乡亲们让他们去看墓林,林边零星地块可供食粮,林里的树木可供柴草……</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010101">  住在这样的“团瓢”里,说明在当时是最贫穷的人家。</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当第一时间看见这张照片时,我有点瞬间惊呆的感觉,李开田与姑父李开仁竟然如此相像。这也让我想起了姑姑家大女儿、我表妹说的:我喊明德英"大娘"。原来真不是庄乡意义上的"大娘"。</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血脉的密码,神奇的血缘,这对叔伯兄弟尽管相差了近30岁。</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我姑姑的女儿、儿子也是“长”字辈。</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当年被救的小战士,解放后,像亲戚一样走动。</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1995年,红嫂去世。庄新民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赶来为老人送终。</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明德英塑像</font></b></h3> <p class="ql-block">   <b>感天地,动地灵。</b></p> <h3><b><font color="#010101">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红嫂”是一个群体。“红嫂”第一人是明德英。</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2009年,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评选活动中,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在父母亲的自传《家世经纬》中,父亲对李竹如(上图左起第三人)记忆深刻,知道他是利津人,作战非常英勇。李竹如烈士最终回到了原籍,放置于渤海革命烈士陵园。</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张铚秀,开国少将。九十年代有一次出差聊城,在山陕会馆偶遇过将军夫妇,那时已晋为中将了。张夫人是晚清著名爱国将领丁汝昌的曾孙女丁亚华。</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初见高洪安这个名字,似曾相识。翻看父母亲自传《家世经纬》,原来和父亲有关系。</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浮雕反映沂蒙妇女抗日救国送夫、送儿参军。</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在参观过程中,看见这个“妇救会”介绍,是一定要留资料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母亲在沂蒙老区曾干过“依汶区妇救会会长”的工作。可能是“有如神助”,不料想,更大的发现与惊喜竟在其后......</font></b></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  这张照片,当时拍了后就走过去了,没引起特别的注意。回来后整理时,当目光所及,总是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是什么呢?我将目光挨个的仔细地端详、端详,突然牢牢定格在第三行左起第三人上,这不是母亲吗?!当时的心情有点惊喜,夹杂着激动,伴随着欣喜,眼角也湿润了。不为别的,就像从不知道的一件家中的宝贝被突然发现一般,活生生的、从远方走近你、展现在你面前......</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它的意义在于,连母亲自己、包括父亲也不知道有这张照片。这是母亲那段革命经历的佐证,更是留给后人的珍贵资料。</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回到父亲家中,先“卖个关子”,我说,这张照片里你认识谁?</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近94周岁)拿着照片,说:那时候的人真难看.....看了5分钟,指着母亲说:嗯,这是你妈的人生第一张照片。</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为印证,我对母亲说:你还能回忆起来吗?</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母亲(91岁)说,记得47年冬天,是到县里开了一次会,我和支茂兰(注:后排左四)最熟悉,干什么都在一起,好像是照了相,当时有个灯一闪,我还吓了一跳......</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1947年,母亲19岁,在沂蒙妇救会工作中,年龄基本是最小的。</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母亲说,李桂芳是岸堤区妇救会长、张素德是县妇联主任、支茂兰是长山区妇救会长、王淑华是张庄区妇救会长、母亲朱运先是依汶区妇救会长。其他人名也很熟,当年经常在一起开会,七十多年了,有些对不上号了。</b></p> <h3><b><font color="#010101">  从以上“红嫂们”的事迹介绍,普遍大母亲5-10岁。</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王换于老人,大母亲40岁。</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我在沂蒙红嫂纪念馆里,发现了母亲的老照片,母亲也是“红嫂”中的一员。</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font></b></h3> <h3><br></h3> <h3><b><font color="#010101">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佩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的母亲</font></b></h3>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佩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的父亲</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佩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勋章》的父母亲</font></b></h3> <p><b>2019年国庆节</b></p> <h1><font color="#010101"><b> 走 进 “ 红 嫂 ”!<br></b><b> 致 敬 父 母 亲 !</b></font></h1> <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我在沂蒙红嫂群体雕像前</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