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灯笼(原创)

燕子

<h3>文:燕子</h3><h3>图:燕子、网络</h3> <h3>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打灯笼、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h3><h3><br></h3><h3> 我们 北方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孩子们年令不超过十二岁的,正月十四晚上打灯笼,看!十四晚上天刚麻麻黑孩子们就兴高采烈地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h3> <h3>  此情此景,将我的思绪引领到四十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沉浸在那个快乐而美好的花灯夜。</h3> <h3>  那时,每到正月初八,外婆吃过早饭,左手提着两个红灯笼,右手胳膊弯处夸上一个小竹蓝,踮着“三寸金莲”小脚,走上三里多路来到我家给我和小妹送灯笼,当然,这一天也是我和小妹最期盼、最兴奋的日子,因为外婆不光送来了灯笼,外婆的竹篮里还有10个花馍馍,那时的花馍是外婆省吃俭用存下的白面做出来的。</h3> <h3>  外婆送的灯笼当时叫“牛粪扑塔灯”,这个灯笼名字不好听,但是样子很好看,它是用大红纸折叠好,然后扎起来的,底部挂着黄穗子,外婆心细,每个灯笼用小竹棍挑着,竹棍头还要系上一小捆(10个)小红带把蜡烛。</h3> <h3>  记得那时孩子们口里有这样一句童谚,“不瓜不精灵,十四黒了打灯笼”,言下之意就是,正月十四晚上就要打灯笼了。</h3><h3><br></h3><h3> 十四下午,我和小妹就嚷嚷母亲给我俩准备晚上打的灯笼,母亲拿来外婆送的灯笼,又拿出一个大白萝卜,切去头,切个片,把小红腊插到萝卜片上,天刚黑下来,母亲就给我们点着小红蜡烛轻轻放进灯笼里,花灯亮了,漂亮极了。</h3> <h3>  我俩蹦蹦跳跳的出了家门,街道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谈灯话,比灯笼,此刻,整个小村庄变成了灯的世界。</h3><h3><br></h3><h3> </h3> <h3>  当时的灯笼样式不多,但手工极细,除了外婆送的样式外,还有:西瓜折叠灯,鱼型灯,公鸡灯,猴子灯,竹篓罐灯等等,灯笼里青一色点着小红蜡烛。</h3> <h3>  童趣无限延续至今,年年春节的第十四个晚上,打灯笼已成为亘古不变的规律,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记忆中畄存的美好,难忘又清新!</h3>